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野葛淀粉和木薯淀粉为原料,将木薯淀粉分别以10%、30%、50%和70%的质量分数掺入野葛淀粉。研究了原粉基本成分、原粉和混粉的结构、凝胶特性、抗氧化活性、热特性、冻融稳定性、消化特性、冲调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木薯淀粉比例的增多,可以根据扫描电镜中的颗粒形状明显区别原粉及混粉,混粉平均粒径(10.68~13.05μm)均比野葛淀粉(9.47μm)高。野葛淀粉与木薯淀粉分别为C型及A型晶体结构,混粉后并未改变其结构及红外光谱图。混粉的糊化起始温度随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更难糊化。混粉抗氧化能力降低、多次冻融后趋于稳定、冲调黏度增大;混粉后硬度增大,最高达到2 410.46 g,质地硬化,凝胶性能变差;混粉的抗性淀粉(质量分数0.37%~1.59%)相对野葛淀粉较低(5.65%)。木薯淀粉的掺入对混粉影响较大,有利于从淀粉的结构和理化特性等方面为鉴别野葛淀粉中是否掺有木薯淀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薯类淀粉种类对黄冈鱼面品质的影响,测定了红薯淀粉(SPS1、SPS2、SPS3)、马铃薯淀粉(PS)、木薯淀粉(CS)的理化性质、糊化特性、粒径、溶解度及膨胀度,分析了这些性质与鱼面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薯类淀粉的理化性质、糊化特性、粒径、溶解度及膨胀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薯淀粉的糊化温度(78.37~79.97 ℃)最高,马铃薯淀粉的粒径、溶解度及膨胀度最大。不同薯类淀粉加工鱼面的质构特性、煮制品质、感官评价及色泽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薯淀粉加工鱼面的硬度显著大于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P<0.05),红薯淀粉中SPS3加工鱼面的硬度最大。马铃薯淀粉加工鱼面的拉伸强度、吸水率及煮制损失率最大。SPS2加工鱼面的感官评价最高,CS加工鱼面的最低。不同薯类淀粉加工鱼面干燥前的色泽在亮度、红绿值和白度上差异显著(P<0.05),但对鱼面干燥后的色泽影响并不明显。根据综合评分的大小对鱼面的品质进行排序为:SPS2>SPS1>SPS3>PS>CS。淀粉的糊化特性、直链淀粉含量、粒径与鱼面的品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热处理对谷物粉物化性质和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测定燕麦、小米和玉米3种谷物粉经蒸汽和烘烤热处理前、后糊化特性、膨胀势、吸水性和不同淀粉组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处理使燕麦粉的糊化温度显著降低、小米粉和玉米粉显著升高(P<0.05),燕麦粉和小米粉的回生值显著升高、玉米粉显著降低(P<0.05),玉米粉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降低(P<0.05)、燕麦粉和小米粉的变化不同;蒸汽和烘烤处理使燕麦粉膨胀势分别降低32%和12%,吸水性指数升高20%以上,但是小米粉和玉米粉变化较小;热处理使3种谷物粉水溶性指数降低28%~55%;热处理使3种谷物粉中快消化淀粉含量降低10%~20%,慢消化淀粉含量升高3%~30%,抗性淀粉含量升高20%,尤其热处理对燕麦淀粉组成含量影响最大。扫描电镜观察燕麦、小米和玉米淀粉颗粒直径分别为5,10,15μm,经热处理后淀粉发生团聚和黏结现象,尤其燕麦淀粉团聚和黏结程度最大。结论:适当的预热处理可以改变谷物粉的物化特性,进而改善其加工性能。热处理改变了谷物淀粉的构成,减缓了淀粉的消化性,提高了其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4.
单甘酯对马铃薯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分子蒸馏单甘酯(MON)对马铃薯淀粉(PS)糊的流变特性、淀粉凝胶析水特性及其硬度的影响,并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分析PS与PS-MON的热特性和凝胶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MON可显著提高PS的起始糊化温度、最大黏度值下的温度和糊化过程的焓值;显著降低淀粉糊的最大黏度值和凝胶老化过程的析水率(P<0.05);并增强凝胶内部结构的致密性,提高淀粉老化凝胶的硬度(P<0.05)。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高粱粉对小麦粉黏度和糊化特性的影响,以高粱粉和小麦粉共混体系为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以期拓展高粱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不同高粱粉添加量均可提高小麦粉共混体系的峰值黏度、保持黏度和最终黏度, 10%的高粱淀粉添加量提升效果最佳。相对于纯小麦粉, 5%~20%高粱粉添加可提升共混体系的回生值,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较高量的高粱粉添加则可极显著提高共混体系的衰减值(p0.01), 5%的高粱粉添加和纯高粱粉衰减值高于纯小麦粉,但差异不显著(p0.05)。纯高粱粉的糊化峰值时间短,且极显著低于共混体系和小麦粉组(p0.01),而纯小麦粉与共混体系组间糊化峰值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共混体系的淀粉糊化温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粱粉与小麦粉共混体系黏度和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可为高粱在辅食食品的加工和改性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坛紫菜多糖(Porphyra haitanensis polysaccharides, PHP)对玉米淀粉(corn starch, CS)、马铃薯淀粉(potato starch, PS)和莲子淀粉(lotus seed starch, LS)流变特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流变仪测定不同浓度PHP对CS、PS和LS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 PHP的加入提高了CS、PS和LS的剪切应力,使得CS和LS的恢复力增强但PS减弱,同时能显著降低CS滞后面积而显著增大LS的滞后面积,但只有添加0.8%和1.2%PHP才能显著降低PS的滞后面积;振幅扫描结果表明PHP的加入提高了CS和LS的储能模量(storage modulus, G’)和损失模量(loss modulus, G”),而只有0.4%和0.8%PHP的加入降低了PS的G’和G”;频率扫描结果表明PHP使PS和LS的G’和G”明显增大,而0.8%和1.2%PHP使CS的G’和G”降低;温度扫描结果表明PHP的加入使得CS和PS的G’增大,而使LS的G’降低。结论 PHP的加入提高了CS、PS和LS的抗剪切稀化作用,增强了CS和L...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适合发酵空心面加工用小麦面粉的特征指标和相关参数,以12种北方小麦为原料制备发酵空心面,探讨小麦主要成分质量分数、淀粉糊化特性、面粉粉质特性对空心面的感官品质、蒸煮品质、空心率、质构品质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建立空心面品质评价模型,进而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空心面综合品质的特征指标,结合聚类分析得到适宜加工发酵空心面的原料特征指标选择范围。结果表明:原料的湿面筋含量与空心面空心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淀粉含量与空心面感官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蛋白质含量与空心面弹性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5);糊化峰值黏度与空心面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糊化温度与空心面弹性和感官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粉质吸水率与蒸煮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黏聚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影响空心面综合品质的关联性指标为湿面筋含量和糊化温度,适合加工为空心面的原料小麦湿面筋含量应大于28%,糊化温度应小于84℃。  相似文献   

8.
以三种不同赤小豆淀粉为原料,通过分析添加蔗糖前后淀粉的糊化性能、热力学性能、消化性能等特性,探究蔗糖对淀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珍珠红赤小豆淀粉,具有较大的粒径、较高的峰值黏度和回生值,但其糊化温度和最终黏度较低;当添加10%的蔗糖后,三种淀粉的平均粒径、峰值黏度、凝沉性和快速消化淀粉(Rapidly digestible starch,RDS)显著降低(P<0.05),而三种淀粉的糊化温度、热焓值、回生值和衰减值却显著增加(P<0.05);慢速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SDS)含量除珍珠红赤小豆淀粉外均显著增加(P<0.05),淀粉凝胶性以及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虽有下降,但不显著。蔗糖的添加促进了赤小豆淀粉的回生;抑制了淀粉的糊化、降低了抗老化性和消化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以热传导为主的旋转电加热筒干燥莲子,考察了不同干燥温度(60、70、80、90℃)、不同转速(0.5、1、1.5 r/min)下莲子转筒传导干燥特征和干莲子全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莲子转筒干燥过程一直处于降速干燥段;干燥温度显著影响莲子转筒干燥过程(p≤0.05),试验转速对干燥过程无显著影响(p0.05)。莲子转筒干燥过程可以用Cavalcanti-Mata模型准确模拟(R~20.999,E%5.00%,RMSE0.01);干燥有效扩散系数在3.94×10~(-10)~1.00×10~(-9) m~2/s之间,并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莲子转筒干燥过程显著影响莲子全粉糊化特性。转筒干燥温度升高,莲子全粉峰值粘度、最终粘度均出现显著降低趋势(p≤0.05)。60℃转筒干燥莲子全粉的峰值粘度、最终粘度分别为1676.33、2228.00 c P;90℃转筒干燥后,其值分别为1268.00、1909.33 c P。60℃转筒干燥莲子表面疏松、多孔,90℃转筒干燥莲子因淀粉凝胶化,表面结构致密,微观结构发生改变。相比热风烘箱穿流干燥,莲子转筒传导干燥降低了干燥不均匀度(最大值为4.59%),有利于均匀干燥。本研究为确定莲子高品质转筒干燥工艺以及干莲子粉后续加工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碱提残余蛋白对籼米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碱处理籼米粉(蛋白含量为7.85%)分离得到蛋白含量分别为2.36%,4.23%,0.38%的籼米淀粉、黄淀粉和白淀粉,并对3种淀粉的糊化与结构特性进行研究。RVA分析结果表明,籼米粉的糊化峰值粘度、热糊粘度和最终粘度均极显著低于籼米淀粉、黄淀粉与白淀粉(P0.01),与DSC对样品糊化温度的分析结果一致;RVA分析发现籼米淀粉和黄淀粉的粘度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DSC结果表明黄淀粉和白淀粉的糊化温度最为接近。对样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碱处理籼米粉后3种淀粉的透光率均降低;平均链长白淀粉最长、籼米粉最短,聚合度白淀粉最大、籼米粉最小,黄淀粉和籼米淀粉的聚合度和直、支链淀粉的链长接近;蛋白亚基籼米粉和籼米淀粉主要含60,33,22,13ku亚基,黄淀粉主要含60,22,13ku亚基,白淀粉中主要含60,33ku亚基。显微结构分析发现不同的淀粉中,存在少量的蛋白质和纤维素。说明淀粉以外,蛋白质的含量与组成及其与纤维素的相互作用对籼米粉的糊化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