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池式低温供热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论述了低温核供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池式供热堆研究的现实意义。简介国外不同类型池式供热堆的设计和研究概况。介绍了深水池系列低温供热堆设计的特点,以及它在工程示范阶段的几种可能应用的典型实例。展示了系列深水池供热堆对我国低温核供热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施永长 《核动力工程》1994,15(6):517-521
本文对壳式与池式核供热堆的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比较,对两种堆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以供堆型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3.
解衡  王岩  谢菲 《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53(10):1961-1968
为提高低温供热堆的经济性,实现其供电、供气、海水淡化以及供暖的多用途目标,其主要热工参数须大幅提升。因此,提出一种新的低温供热堆堆型NHR-200Ⅱ,相比于NHR-200,其热工参数须大幅提升,同时又必须保持低温供热堆系统简化、固有安全性好的特性。为达到这一目标,沿用了低温供热堆一体化、全功率自然循环、自稳压以及非能动安全系统的设计特点,通过挖掘潜力、合理匹配系统参数来提高效率。对两种设计扩展工况的分析表明非能动安全系统的设计是有效的,反应堆堆芯不会发生裸露。本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小型水冷堆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200MW常压采暖供热堆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欣  田嘉夫 《核动力工程》1997,18(4):340-344
介绍了200MW常压采暖供热堆的方案设计及其与加热供热堆的比较,这种反应堆堆芯放在一个大而深的水池之中,利用水的静压力提高堆芯出口的温度,其供热水温可以满足集中供热系统的要求,而反应堆却工作在常压之下。与加压供热堆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固有安全,投资低,供热成本低以及在我国容易实施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高可靠性的保护系统是核供热堆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本文介绍了围绕核供热堆保护系统所开展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着重讨论了核供热堆的安全特性;保护系统的功能,保护参数的选择以及保护系统的基本结构。最后简要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一种新型保护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郭吉林  陈立颖  刘伟 《核动力工程》2000,21(6):507-510,549
提出了选择核供热堆钢安全壳及压力容器吊装方法的原则,介绍了大型起重机、双桅杆和固定式龙门吊等3种吊装方法,并从3种方法的技术可行性、安全可靠性、工艺成熟性,对厂房结构、土建安装施工、工程进度和投资的影响以及对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比较。3种吊装方法,不仅适用于核供热堆压力容器的跺装,也适用于沸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压力容器的吊装,并为各种堆型核电站采用模块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多方案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7.
叶遂生  江锋 《核动力工程》1997,18(4):345-349
在5MW低温核供热堆上,使用国产新研制的蒸汽双效溴机进行了5MW低温核供热堆制冷系统的制冷试验。试验表明,该供热堆制冷具有热源参数稳定,对外负荷变化的跟随性和自稳定性皆好等优点,该制冷系统的制冷试验成功,为商业化核制冷工程的设计、建造及运行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数据和运行经验。最后,还介绍了供热堆制冷系统实施的热电联供及制冷综合利用方案和供暖与制冷综合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8.
随着日益增长的居民供暖需求,以及对环保的重视,核能供热以其显著减排、供热量大、安全性高的优点,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缓解燃煤需求等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以400 MW低温供热堆一回路中间热交换器为仿真边界,依回路建立各部件的数学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建立上述模型的仿真模型。通过设置功率阶跃适应负荷变化,研究低温供热堆控制系统调节能力及一回路负荷跟踪能力。仿真结果表明:低温供热堆一回路功率调节系统跟随负荷变化调节性能良好,控制系统对反应性扰动的响应良好,对于以后设计低温供热堆的运行方式,可考虑负荷运行。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海边的工业开发小区在远离淡水网、热网时,由一座低温核供热堆动力厂提供小区全部淡化海水、供热、工业蒸汽和部分用电的需要,目标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使低温核供热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达到运行经济性最优。本文采用开环优化的方法,研究低温核供热堆在负荷跟踪运行方式下的稳态运行目标,并为低温核供热堆负荷跟踪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提供负荷需求的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壳式核供热堆几种安全壳的设计特点。根据核供热堆的实践和该堆安全壳功能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取消“紧贴式”钢安全壳,采用大容积砼壳作为第三道安全屏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核供热应用的特点和先进反应堆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核供热堆采用新的安全原理和一系列先进技术,其中包括一体化布置、全功率自然循环、自稳压、控制棒动压水力驱动和非能动安全系统等,从而使其达到更高的安全标准,同时做到核供热站系统简化和经济上有竞争力。主要论述核供热堆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设计特点和安全概念。还给出一些主要的试验和分析研究结果,以验证核供热堆的安全特性。  相似文献   

12.
薄涵亮  马昌文 《核动力工程》1997,18(5):407-409,432
详细分析讨论了低温供热堆的热循环方式,列举了几种适合低温供热堆热电联供热源和冷源特点的动力循环方式。根据5MW、200MW、500MW低温供热堆热电联供热源和冷源特点,对各循环方式作了详细计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堆参数所提供的热源,要求不同的循环方式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低温供热堆热电联供所提供的热源和冷源的特点,根据5MW、200MW、500MW低温供热堆的设计工况,针对氨水朗肯循环、水蒸汽朗肯循环、水蒸汽扩容循环、卡林那循环和氦气循环等动力循环方式,进行了详细计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氨水朗肯循环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电效率,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低温动力循环;水蒸汽朗肯循环对于堆芯进、出口温度差较小的堆型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水蒸汽扩容循环却是堆芯进、出口温度差较大堆型的首选循环。  相似文献   

14.
用于空调制冷的核供热堆初步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永长 《核动力工程》1995,16(3):218-220,226
本文介绍了核供热堆用于制冷的原理,从我国南方大城市空调制冷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目前流行的经济评价方法,对核供热堆在空调制冷方面的利用做了初步经济分析,从而确定了制冷用的经济规模的核供热堆功率的大小和界限,并给出了供热堆的售热成本和售热价格。与常规制冷技术的经济性进行比较,说明核供热制冷技术的发展是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5.
200MW核供热堆核能海水淡化及接口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铎  张达芳 《核动力工程》1995,16(4):377-384
简要介绍了核能海水淡化的必要性以及200MW核供热堆的技术安全特点,并从该堆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它与海水淡化厂的14种接口方案,通过经济、技术及安全性方面的分析比较,从中选取了适合200MW核供热堆的较为理想的接口方案为:蒸汽发生器+MED海水淡化厂(单一产水方案)和蒸汽发生器+汽轮发电机组+MED海水淡化厂(水电联产方案)。  相似文献   

16.
200MW低温核供热堆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军  王秀珍 《核动力工程》2003,24(2):180-183,189
低温核供热堆技术是我国独立开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200MW壳式核供热堆采用了一体化、自稳压、全功率自然循环、非能动安全系统和水力驱动控制棒等先进技术,具有安全性高、运行可靠、放射性隔离措施完善,可在热用户附近建设等特点。低温核供热堆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其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核能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将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2200MW低温核供热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概况、研究进展,总结了核供热堆的主要技术特点,并给出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和应用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7.
自然循环一体化式低温供热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清华大学核能所几年来在低温供热堆方案论证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最终选定的自然循环一体化式低温供热堆设计方案。较详细地论述了低温核供热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以核代煤”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的优越性。一体化自然循环供热堆的特点是:反应堆结构简单,工程投资较少,堆固有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是解决城市供热既清洁又廉价的一种理想的热源。  相似文献   

18.
徐勇  黄永林 《核动力工程》1994,15(6):529-532
本文结合200MW供热堆的结构特点,介绍了供堆的乏燃料贮存方式,并讨论这一贮存方式所带来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原子能科学技术》2005,39(4):344-344
本发明属于核反应堆控制领域,具体说是一种低温供热堆或研究堆超设计基准事故的停堆方法和停堆系统。其特征是在堆芯内靠近中央处布置至少两个由中子吸收截面小的材料制成的空腔栅元,反应堆正常运行时,该空腔栅元内充氮气,在发生超设计基准事故时,向空腔栅元注入含硼水或去离子水,引入负反应性,实现停堆。  相似文献   

20.
瑞士一座核电站已向一地区供热网供热。但瑞士认为小型供热堆更适合于当地条件,并正在对三种不同反应堆概念进行评价。然而,在目前的反核政治气候下,进一步开发小型的前景还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