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交专用车道交叉口渠化设计是当前中小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过程中面临的热点问题。分析了路段公交专用车道的种类及特性;从交叉口范围内冲突情况、公交专用进口车道与路段的衔接、公交专用进出口车道的衔接3方面,进行了公交专用车道交叉口渠化理论分析。基于理论分析探讨了公交专用车道交叉口渠化方法,为公交专用进口车道的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包天鹏 《建筑知识》2014,(3):23-23,39
信号交叉口的公交站台设置,是城镇交通公交站台设置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保证城市交通通畅的关键因素。如果在信号交叉口设置的公交站台不合理,会导致交叉口通行能力下降,造成一些乘客、公交车和其它车辆之间的交通冲突。针对信号交叉口的三种不同公交站台设置方法,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对比之后,可以为信号交叉口公交站台的设置,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选择适合的信号交叉口公交设置方法,保证城市交通的通畅,促进城市交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公共汽车停靠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分析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公共汽车 (以下简称公交) 停靠时间特性的基础上,对国内典型的进口道公交停靠现象进行了分类与总结,并主要针对公交占用机动车外侧混合车道停靠的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公交停靠损失时间、站台位置及单位小时公交停靠车辆数等参数与交叉口交通延误、通行能力等交通效益指标变化情况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合理设置公交线路及站台位置,评价公交影响及运行效益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4.
公交专用道是提高公交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沿路外侧机动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沿路内侧机动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和沿路中间机动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3种城市道路路段公交专用道设置形式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对直行、左转、右转3类交叉口公交进口道的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快速公交系统专用道及其站点设置形式、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针对下游停靠站公交溢出情况,研究考虑下游停靠站影响下的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配时优化方法,以南京市江东北路—清凉门大街交叉口为例,建立公交信号优先模型,调整交叉口公交优先所在相位的绿灯时间,给予公交优先通行权,不仅能够降低公交车辆上的乘客总延误,还可以降低交叉口社会车辆的乘客总延误,保障了公交车辆的准点率和通行效率,提高公交出行的选择率。  相似文献   

6.
陶俊 《市政技术》2010,28(1):30-33
实施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建成区交通拥挤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建设模式、断面、隔离和适应性、交叉口进出口道以及停靠站的处理等方面介绍了宁波市中山东路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为中国其他城市类似断面道路改造设置公交专用道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基于单交叉口的绝对公交优先控制信号模型,研究了多交叉口的公交优先策略,提出一种考虑乘客总延误的绿灯时间延长的公交优先控制方案,并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案提高了公交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7)
公交优先信号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公交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公交车量的运行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绿灯延长和绿灯提前启亮的信号控制策略,对该策略的"度"进行了解析,随后还对超高频RFID技术在公交优先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最终完成了公交优先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整体解析。  相似文献   

9.
以常熟市黄河路和虞山北路等主干路的公交优先实践展开论述,针对存在的公交问题,给出解决策略;进而给出路段和交叉口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方法、公交港湾式站台的设计标准、公交在交叉口的优先控制策略等,并辅以智能化信息站牌和必要的交通管理措施。真正体现公交优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常熟及其他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公交车辆在交叉口处的通行效率,以乘客出行延误为优化目标,构建下游停靠站影响下的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控制优化模型,有效降低了乘客出行总延误,提高了公交车辆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1.
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俐俐  陈小川 《山西建筑》2005,31(8):131-132
阐述了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建筑学专业所开设的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思路、方案及建议,以供其他课程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芙蓉  李和平 《规划师》2012,(6):7-12,23
宜居城市建设规划作为特殊的规划门类,是构建在总体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指南。面向实施的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调查—规划—实施"的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框架;根据地域特征构建宜居性评价体系;重视公众参与;提出宜居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根据规划执行部门职责建立项目库。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强调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采用项目库方式落实具体实施项目,构建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宜居评价标准,健全组织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厚圆柱壳理论的地铁隧道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介质中的地铁隧道为研究背景,首先利用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中厚圆柱壳理论建立了隧道结构的振动方程,其次利用均匀、各向同性、线弹性介质的Navier’s波动理论建立了隧道周围土体的运动方程,在此基础上,利用波传播方法,通过接触面连续条件建立了考虑土层-隧道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隧道结构振动控制方程,继而利用其频散特征方程,对隧道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基于薄壳理论、有限元理论的相应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方程的有效性,进而就隧道半径、壁厚、长度以及隧道埋深对隧道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三维混凝土数值模型,确定了三维“数字混凝土”数值试验的加载方法及强度的计算方法,并从细观层面上分析了混凝土强度特性、受力破坏机理及裂纹演化规律。最后用混凝土CT试验验证了此法的合理性。得出可以用位移控制的数值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的极值点作为数字混凝土的强度点;混凝土强度主要受界面和砂浆强度控制;不论是拉还是压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裂纹均从骨料尖角处相对较弱的界面开始萌生,然后微裂纹绕着骨料扩展、贯通,说明混凝土的静态裂纹追随结构的弱面发展;混凝土试样的强度取决于试样的破坏面积,破坏面积越大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15.
1912年"中央学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科技界形成。从此中央政府一直通过相关机构对科技界进行有效管理。20世纪20年代末成立了附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的中央研究院,后为国民政府直辖,科技体系由此慢慢壮大。1949年中央研究院留大陆部分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主体。由此可见,中国科技界是在政府主导下产生的,不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自发形成,因此,科学研究必须借助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成为建设新型文化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超高压输电线路雷击事故分析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可控放电避雷针的保护原理和线路避雷器的保护原理以及超高压输电线路典型雷击障碍的情况,并对障碍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当被保护对象遭受绕击概率允许达到0.1%时,可控放电避雷针的保护角可达66.4°。对主要参数绕击概率和保护范围而言,可控放电避雷针的保护特性明显优于富兰克林避雷针;500 kV线路在雷电活动强的地区安装一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即使杆塔冲击接地电阻达40Ω,耐雷水平也能达350kA,即装一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基本上能满足线路防雷要求。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框架结构节点损伤的多重分步识别方法,建立了用于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识别的高效神经网络法。根据节点损伤的多重分步识别思路,把节点损伤识别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利用神经网络建立损伤异常过滤器对节点损伤进行预警;第二步以频率构造的组合指标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向量,对节点损伤进行初步定位;第三步以归一化的应变模态差绝对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向量,对节点损伤进行具体定位;第四步以应变模态差绝对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向量,对节点损伤程度进行识别。针对三跨四层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节点损伤识别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应用神经网络技术,采用多重分步识别方法,简化了网络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对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进行预警、定位和定量。  相似文献   

18.
室内商业步行街消防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商业步行街火灾荷载大、人员密集、疏散困难的特点,以某商业广场为例,从设计角度提出商业步行街消防安全措施。采用亚安全区的设计概念,各防火单元内火灾产生的烟气通过机械排烟和水喷淋自动灭火系统控制在本单元内。步行街设置10部剪刀楼梯用于疏散,餐厅操作间严禁使用瓶装可燃气体、液体作燃料,两侧商业用房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综合评标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标是工程项目招标程序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及非线性逼近能力 ,建立了针对综合评分法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工程项目评标模型 ,并利用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开发实现。经过实证研究 ,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并为网上在线评标提供了一种科学、可行的评标模型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9号线下穿铁路工程风险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R413标段九亭站-七宝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沪杭铁路工程,对工程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对策.针对可能出现的轨道过大变形,提出对轨下盾构穿越区进行全断面分区注浆及旋喷加固.对重要管线采取了针对性的加固保护措施,通过加固形成隔离带以控制其变形,同时设置卸压孔以防止高压注浆引起土体过大位移.结果表明,轨道变形及管线移位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地表隆沉在控制范围内,加固区轨下动应力得到有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