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断裂不仅是良好的渗滤体,还为埋藏溶蚀、表生期岩溶提供了通道,断裂也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综合应用地球物理、单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西地区断裂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断裂与储层之间的相关性.顺西地区断裂分为逆冲断裂和走滑断裂2种类型.逆冲断裂主要为塔中Ⅰ号断裂,为盖层滑脱型逆冲断裂,形成于加里东中期Ⅰ幕,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自西向东可分为5段,其活动性自西向东逐渐增强.走滑断裂主要为顺西1号断裂,共识别出花状构造、直立线性构造、羽状构造、拉分地堑构造、马尾构造等5种构造样式;其在良里塔格组顶界面表现为数个活动强段和变形弱段交替出现的分布特征;走滑断裂形成于志留纪末期,继续发育于泥盆纪,结束于石炭纪-二叠纪.距离走滑断裂羽状构造、拉分地堑构造部位近的区域张性裂缝裂发育,裂缝线密度高,为储层最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2.
3.
塔中顺西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横向非均质性强、埋深大、地震资料分辨率低、成像精度不高等特点,临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方法借鉴效果不明显.针对本区储层发育特征,分析储层地震和属性响应特征,探索敏感属性融合技术划分有利储层发育带的方法,综合评价划带结果与实钻井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构造破裂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下,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主要为溶洞裂缝体系,储层以裂缝型储层为主,裂缝孔洞型储层次之。奥陶系不同层位储层发育特征不同,鹰山组上部-一间房组-吐木休克组下部有效储层厚度分布段有260—300m;有效储层主要发育在滩相颗粒灰岩带内,呈层状分布。良里塔格组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良里塔格组的礁滩体灰岩带内,成透镜状分布。储层分布图表明岩溶作用在该地区表现为顺层岩溶造成某些层段的溶洞非常发育,而构造断裂作用于奥陶系碳酸盐岩表现为沿大断裂和平移断层带附近储层裂缝非常发育。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不同储层间特征的对比及各储层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单井储层岩心孔渗测试、平面沉积相、断裂分布、薄片分析和油气藏特征等资料,详细地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3套油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分析表明:裂缝型储层是塔中地区主要的储层类型,各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均不存在线性关系,储层渗透率变化区间较大,裂缝发育控制了该区渗透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比较关注的几个与油气聚集有关的储层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高值区均沿I号坡折带分布;沉积相是控制这些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分布与储层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深部热液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塔里木盆地在海西晚期(二叠纪)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钻井揭示塔河地区奥陶系受到深部热液流体改造作用.为了确认深部热液流体活动,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热液成因缝洞方解石地球化学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分析热液流体的性质及热液溶蚀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塔河地区热液现象、热液矿物及热液矿物组合典型;δ18 O值较低,富含Ba、Mn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显示明显的正Eu异常,87Sr/86Sr值多高于碳酸盐岩围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130~190℃,出现3个主峰值,分别为140、160、180℃.塔河地区热液活动异常明显,来源于地壳中深部热液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酸性,富含87Sr、Ba、Mn等元素,多期次性的特点,伴随热液活动所形成的溶蚀孔洞对奥陶系储层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塔中北坡顺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由于埋深大,地震响应特征不明,导致识别模式建立及预测困难。针对研究工区难点,利用已钻井的测井、地震、地质资料通过岩石物理分析建立符合地下实际的地震地质模型,开展正演模拟研究建立储层识别模式,在正演模拟的基础上利用频谱分析技术研究不同储层的敏感频率并总结规律认识,最后利用子波分解技术优选一间房组隐蔽性储层的发育有利区带及目标。  相似文献   

8.
顺南地区走滑断裂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特征,裂缝型储层的预测与描述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受该区沙漠地表及埋深大等条件影响,该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叠后资料识别裂缝的难度大、精度低。为此,以顺南三维w4断裂带为例,首先,以不同尺度裂缝建模及多方位数值正演模拟数据为基础,开展叠前裂缝各向异性敏感参数优选;其次,开展裂缝分方位,利用叠前地震方位各向异性技术对研究区一间房组、鹰山组储层裂缝发育密度和方向进行了区域上的检测,分析了裂缝相对发育带的分布规律。通过与储层、构造、断层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叠前裂缝检测的可靠性,为该区下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
Jason反演在塔中顺西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勘探实践进一步证实,塔中地区裂缝型、溶蚀孔洞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特点,这给如何评价该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区带来了问题。本文在顺西三维地震工区,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Jason软件平台,基于地质模型的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实现了针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集中地震的横向分布、测井的高低频信息、地质经验认识三位一体的储层预测反演。通过分析,与已钻井吻合较好,并结合属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带进行了预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岩心资料为主,辅以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将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3类:岩溶缝孔洞型储层、溶蚀孔隙型储层和构造裂隙型储层。在利用岩心资料的基础上,将各类储层与测井数据特征相对应,从而建立起各类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以实现该地区各井全井段的储层解剖。  相似文献   

11.
运用岩心薄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利用成像测井、裂缝预测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英买2区块奥陶系裂缝型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英买2区块是典型的裂缝型储层,主要受断裂构造运动和沿裂缝扩溶作用两个因素控制.四期断裂系统是英买2区块裂缝型储层主要形成机理,沿裂缝的扩溶作用对形成研究区块裂缝型储层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识别出准同生岩溶、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3种不同类型的古岩溶作用。根据地质、录井、钻井、地球物理等响应特征,分别总结了它们各自的主要识别标志。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等组构选择型溶孔的发育,非组构选择型溶孔、小型溶洞、溶沟和溶缝及其渗流粉砂充填物的出现,大气淡水胶结物的产出等是准同生岩溶的主要识别标志;风化壳岩溶作用主要的识别标志包括:风化剥蚀及其伴生的风化残积层,高角度的溶沟、溶缝及落水洞,大小不等的各种溶蚀孔洞及其相应的充填物,充填物具有大气水参与的地球化学特征,钻井过程中的钻具放空以及泥浆的大量漏失,高自然伽马和低电阻的测井响应特征,相对低速的地震反射特征;埋藏岩溶作用一般可以根据地层水对原有孔洞缝的增溶并被油气充注的特征加以识别。指出准同生岩溶作用控制了早期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与分布,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埋藏岩溶作用则是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塔中央上奥陶统礁、滩相储层的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塔中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是在一发育良好的镐陆棚体系中形成的礁、滩组合,并经过后期多次成岩和构造破裂作用改造而成。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可 发四种类型,以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的储层质量最优。储层质量好坏和颁上主要受沉积相类型、埋藏溶蚀作用强度和构造破裂作用强度的共同控制。运用多因素叠合概率法对本区优质储层的分布区域域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表明,优质储层主要沿塔中I号断层上盘附近呈带状分布,同时在塔中10构造带东段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4.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之间发育碳酸盐岩不整合,不整合带是溶解作用发生的有利地带,可 以作为烃类运移通道或油气聚集的场所。应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整合进行了 研究。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整合输导体在流体运动特点上不整合面上、下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体流动 场,不整合面下,流动孔隙主要由孔洞缝孔隙体系构成,因此,流体的运动属于复杂介质条件下的流体运动,而 不整合面上的层状渗透性体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孔隙型介质,流体在其中的流动通常可以用达西定律加以描述。 因此,不整合输导体中,流体从不整合面下向不整合面上运动,在流型上必然发生明显转换,这种转换对烃类的 聚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塔中奥陶系储层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研究基于化学-质量原理的碳酸盐岩快速定量分析仪,并成功应用于塔中奥陶系。该设备具有方法先进、分析速度快、精度高、数据定量化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能够在2~3min内,快速准确地确定云质、灰质和酸不溶物的含量;建立的该区域碳酸盐岩岩性识别、地质卡层和储层预测的模型,使得录井剖面符合率、地质卡层的准确率和储层的发现率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柯坪地区奥陶系地层及沉积特征,按1∶500的精度实测了柯坪水泥厂奥陶系剖面,厚度达673.7m。通过仔细观测露头和系统采样,分析了剖面的岩性组合特征、层序界面特征、准层序叠置结构和三级层序划分。该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蓬莱坝组、鹰山组、大湾沟组、萨尔干组、坎岭组和其浪组。可以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内部组成具有二分性,以TST-HST组合为特征。碳酸盐岩台地和浅海混积陆棚为该区奥陶系典型沉积,海平面升降是控制沉积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