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一种,勘查技术尤为重要。以聚乎更矿区为研究对象,对青海省侏罗系陆相成煤环境进行典型矿床研究,从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煤层和煤质特征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了聚煤规律及构造控煤样式,进行了找矿远景分析,为煤炭资源勘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及指导。  相似文献   

2.
江仓矿区位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构造演化特殊,构造复杂程度属三类,煤层稳定程度和煤质变化程度属三型。确定江仓勘探类型为“三类三型”。  相似文献   

3.
论木里煤田江仓矿区的勘探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仓矿区位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构造演化特殊,构造复杂程度属三类。煤层稳定程度和煤质变化程度属三型。确定江仓勘探类型为“三类三型”。  相似文献   

4.
《煤炭工程》2021,53(10)
木里矿区地处黄河重要支流大通河的发源地,是祁连山区域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由于无序、掠夺式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貌景观的破坏、植被破坏、土地损毁压占、冻土退化、水系湿地破坏、边坡失稳(滑坡、崩塌)等。文章对木里矿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煤炭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受损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地质+生态""自然恢复+工程治理"的治理思路,并以木里矿区江仓一号井为例,构建了"采坑回填缓坡+边坡与渣山整治+土壤重构与植被复绿+湿地与岩壁景观塑造"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矿区生态环境的科学有效监测是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前提,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矿区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遥感技术在数据、算法、算力方面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矿区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监测研究的进步,涌现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从矿区地表要素类型识别以及矿区植被、土壤、水体、大气、生态系统的参数反演与监测方面归纳和剖析了矿区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新兴遥感数据的应用提升了监测的时空分辨率,矿区地表要素识别以及参数反演方法得到了优化改进,提升了识别和反演的精度;深度学习和遥感云计算平台在矿区应用中崭露头角。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①深度学习在矿区地表要素识别的应用尚未完全展开,缺乏矿区遥感地表分类体系标准与大规模高分样本库,矿区地表要素识别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②矿区定量遥感参数反演的广度有待拓展,反演与监测方法研究有待深入;③矿区多要素参数的中高分辨率、长时序、高频次同步观测与协同分析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①构建矿区遥感地表分类体系与大规模高分样本库,跟踪最前沿的深度学习算法,实现矿区地表典型要素的高精度识别;②研究矿区场景下的定量遥感物理机理建模方法,拓展遥感反演的矿区要素参数,提升反演方法的精度和稳定性;③融合矿区多源大数据,实现参数的中高分辨率、长时序、高频次的体系化同步定量遥感反演与监测。  相似文献   

6.
张立昌 《矿业工程》2005,3(5):48-49
孝义铝矿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先进模式,使开采与复垦工艺有机结合,达到了缩短土地破坏时间和复垦周期,使矿山开发更加科学、合理。其成功经验值得同类矿山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平衡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迫切需要对矿区生态环境开展动态监测并进行科学评价。本文立足于矿区生态环境场景的特点,在剖析矿区生态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矿区开采修复活动对生态环境要素影响机制及各要素协同演变规律基础上,为满足新时期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要求,构建了矿区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监测与评价的“数据-监测-评价-应用”技术框架。该框架充分利用以遥感影像数据为主体的矿区多源大数据,发挥人工智能与定量遥感等技术手段的优势,以高频次、大面积、长时间、多要素协同、定量反演的方式对矿区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质量评价,可应用于矿区开采活动监测、矿区生态环境诊断、预警和修复效果评估等方面。最后,介绍了技术框架的两个应用实例,展示了该技术框架的有效性与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9.
通过测井曲线分析研究,找出本区测井曲线显著特征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建立测井相来研究沉积环境,进而分析聚煤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含煤地层的测井曲线对沉积环境做具体分析,划分环境类型,为矿区煤田地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水系破坏、植被破坏、土地功能退化、污染严重等威胁着矿区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法律不规范、不健全,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技术革新缓慢等不足.因此,基于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探讨,构建了煤炭开发与经济、生态、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以期实现煤炭开采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矿业快报》2007,23(4):78
从2007年起,山西省将争取用10a时间,使全省矿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测算,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投资将达到1400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12.
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保护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对青海省木里矿区聚乎更露天煤矿四号采区关停后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加以研究分析。结论表明,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不稳定边坡及滑坡、采坑积水、渣石占地与草甸破坏、冻土层揭露破坏4个类型。按照“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通过一定人工干预”的要求,为自然生态恢复创造条件,依据矿区开采现状,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于研判,提出河流-高原湖泊水系自然连通+边坡与渣山整治+滑坡体动态监测+覆土恢复植被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在治理工程实践中,综合运用了滑坡体削顶减载+动态监测、河流-湖泊水系自然连通、土壤重构与植被恢复及冻土层回填保护4种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加以恢复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使聚乎更四号采区生态系统功能基本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3.
卢锟 《中国矿业》2021,30(7):58-63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旨在通过人工重建和改良,将受损矿区生态环境的健康风险或生态风险降至可接受风险水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运用适应性管理跟踪修复状况、评估阶段目标、调整完善修复措施,促进人工干预和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适应性管理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制度体系,距系统性、审慎性、动态性的规范要求仍有提升空间。本文结合实践提出优化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方案:以可接受风险水平为依据,统筹设定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一般要求,为全国范围内的活动划定行为底线;以最坏情况分析、信息披露与公开评议为保障,共同预防在修复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以生态环境质量损害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基础,建立动态的监测结果评估、修复方案调整和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山东省邹城市南屯矿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利用遥感数据,结合G IS技术建立生态环境演化模型,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模拟,从而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演变有了清楚的认识,为矿区的生产、决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矿区生态环境遥感可为矿区土地复垦或生态修复活动提供必要的监测数据,也可为相关部门提供便捷的监管工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然而,面向矿区或矿山场景,大多数生态环境遥感综合指数还未能有效顾及稀疏植被区裸土和裸岩的质量差异问题(简称“岩土差异”),以及浓密植被区植物多样性导致的生态质量差异问题(简称植物多样性)。为了更全面、准确地监测与评价矿区生态环境,建立了矿区植被-土壤-不透水层(或裸露岩石)框架,并据此发展出一种面向矿区环境的遥感综合生态指数(简称REM)。研究以Sentinel-2多光谱数据为驱动,以抚顺西露天矿为研究区域,实现了2016—2021年10 m分辨率的年度REM监测,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95个采样点)和地表覆盖类型分类数据对比分析了REM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1) REM值与土地覆盖类型表征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并能够区分裸土和不透水层(或裸露岩石)的质量差异;(2) REM值与野外采样点调查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相关系数0.899 4,显著性水平P<0.01),并能够顾及植物多样性问题;(3) REM值有效表征了2016—202...  相似文献   

16.
冻土层在高寒地区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冻土层的修复与保护在高原高寒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经常被忽略,鲜有研究。以木里矿区聚乎更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践为例,通过对原始冻土层的平面分布、垂向分布、地层结构、地温变化等特征的分析,针对破坏的土壤层、地表层、冻土层、煤层顶板岩层等不同研究对象的生态地质层剖面,按照模拟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差异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地质功能的思路,在利用构建人造冻土层和回填层二元结构冻土生态地质层剖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冻土概况调查、剖面模型建立、搭接融合、确定回填时间、设计表层保水、布设截排水沟、地貌重塑为流程的人工构建冻土层的修复技术,以实现人造冻土层在物质结构、地下含隔水层结构及水力联系、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功能基本达到原始冻土层的水平,同时提供更多对冻土保存有利的条件。采用探坑、钻孔岩心取样和孔内长期地温监测等不同方法手段在以往矿区渣山区和新回填修复采坑内对比实验,证实了原渣山压覆区域多年冻土顶界在稳定抬升,采坑内新回填区已经开始形成新的冻土层;通过对比渣山区自然恢复冻土层和采坑内人工修复冻层形成的时间和厚度,表明人造冻土层构建更有助于该区冻土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7.
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龙鹏 《中国矿业》2007,16(6):46-48,52
本文以华东最大能源基地——淮南矿区为例,基于“三大基地”和“生态淮南”建设背景,贯彻持续发展观,科学确立基于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大型生态矿区建设战略思路,及以凸显“一个目标、两个主题、三大分区、四项原则、五类工程”的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矿区生态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矿区生态重建涉及学科多、面广,而中国矿区生态重建基础理论研究又十分薄弱,许多地区或矿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单一治理效果不佳,往往出现生态系统不稳定等现象。根据生物协同进化、生态环境多样性平衡原理,提出了土壤治理、植被修复井结合微生物生态修复等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虎  姜岳  夏明宇  高均海  姜岩 《金属矿山》2021,50(4):197-206
南四湖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湖区有上百年的采煤历史,煤炭开采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研究煤炭开采对南四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对南四湖上级湖区域1988—2019年间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  相似文献   

20.
煤矿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国生 《煤矿安全》2006,37(7):52-53
煤矿矿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势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由于地下的局部采空,形成地表塌陷和地面下沉。地表塌陷形成“大坑”,植被遭到破坏,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土地丧失使用功能;同时诱发滑坡、崩塌,破坏含水层,造成水源缺乏,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对于以上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