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杜宪  岳秀萍  王孝维  刘吉明  米静 《化工学报》2013,64(7):2650-2655
采用厌氧复合床(UBF)处理模拟焦化废水,进水中投加NaNO3模拟硝化液回流,实现了同时反硝化/产甲烷,COD去除率达到94%,NO3--N去除率达到99%。取复合床下部污泥做反硝化动力学研究,在存在亚硝酸盐积累的情况下,以NO3--N+0.6NO2--N作为反硝化电子受体,采用双基质的Monod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曲线与实验测定值相关性良好。其次,采用双基质的Monod微分方程组对NO3--N和NO2--N的浓度变化进行拟合,得到相关参数:硝态氮的最大比降解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分别为1.13 d-1和2.0 mg·L-1;亚硝态氮的最大比降解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分别为0.66 d-1和2.5 mg·L-1,基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有机物半饱和常数分别为90.8 mg·L-1和96.8 mg·L-1。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低C/N比污水的脱氮问题,本研究将NOx--N引入到初沉污泥厌氧发酵系统,利用初沉污泥厌氧发酵过程释放的有机碳源完成反硝化,以达到利用初沉污泥作为碳源强化污水脱氮的目的。通过对系统中VFAs积累、NOx--N去除及VSS变化情况的考察,对比研究了4种不同电子受体类型初沉污泥厌氧系统发酵性能、反硝化能力。得出:在34 d的发酵期里,NO3--N型系统以及NO2--N、NO3--N混合型系统中没有出现明显VFAs积累,而在NO2--N型系统和纯厌氧系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VFAs积累,说明在试验条件下,NO3--N型和混合型系统发酵过程所释放的碳源能得到较好的利用;各系统中NOx--N还原总量分别为1692 mg·L-1(NO3--N型)、1330 mg·L-1(混合型)、1223 mg·L-1(NO2--N型),表明NO3--N型系统反硝化能力最强;此外,虽然各NOx--N系统中的VSS减量程度相对于厌氧系统稍有降低,但各系统均达到了60%以上的高VSS减量水平,其中NO3--N型系统VSS减量67.9%,在各NOx--N系统中最高。综上,NO3--N型初沉污泥厌氧发酵系统能同时取得相对最好的反硝化脱氮及污泥减量性能。  相似文献   

3.
王帆 《山西化工》2023,(11):213-214+223
建立有1#(实验)SBR和2#(对照)SBR对同步硝化反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投加了生物质炭的1#SBR内好氧颗粒污泥形成速度更快、结构致密稳定;生物质炭的加入对反应器性能及COD的去除率无明显影响;两个反应器内COD和总氮去除率均可达到95%和64.5%以上;在一个运行周期内未检测到NO3--N和NO2--N,反应器内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  相似文献   

4.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兼具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两者的优点,硝化和反硝化能同步进行。为研究曝气量对MBBR运行效果的影响,分别设置曝气量为0.3 L/min、0.4 L/min和0.5 L/min,培养5 d后测定反应器中NH4+-N、NO2--N、NO3--N浓度变化,分析不同曝气量下反应器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硝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在COD浓度为350 mg/L、NH4+-N浓度为45 mg/L时,曝气量为0.4 L/min的微生物硝化活性最佳,结果为以后高效运行MBBR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泥龄改良A2/O工艺的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亚红  李冬  鲍林林  许达  蔡言安  张杰 《化工学报》2014,65(12):4985-4996
为解决传统A2/O工艺硝化与除磷泥龄(SRT)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低C/N(P)比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效率,采用一种改良A2/O工艺在长SRT条件下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有效筛选和强化反应器内活性污泥,并大量富集长SRT的反硝化除磷菌(DPAO).通过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淘洗阶段后,反应器在SRT=19.6d、A2O段污泥浓度(MLSS)=5.5 g·L-1、水力停留时间(HRT)=8.2 h、污泥回流比(R)=90%、硝化液回流比(r)=250%、溶解氧(DO)=1.5~0.3 mg·L-1,间歇曝气段HRT=4 h、曝气周期1 h曝气1 min(DO=0.3~0.5 mg·L-1)、沉淀59 min条件下长期运行,COD、NH4+-N、TP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71%、99.2%、93.77%和89.52%,出水亚硝化率(NO2--N/NOx--N)可达97.2%,DPAO占聚磷菌(PAO)比为95.5%.污水中约72.96%的COD被DPAO合成PHA除磷,15.75%的COD由异养反硝化消耗,约41.96%和31.31%的N分别通过反硝化除磷和异养反硝化去除.剩余污泥主要由DPAO和反硝化菌增殖产生,分别占82.74%和17.24%,较传统脱氮除磷途径减少了58.76%的碳源消耗和44.6%的污泥排放.  相似文献   

6.
张建华  彭永臻  张淼  王淑莹  王聪 《化工学报》2015,66(12):5045-5053
以A2/O-生物接触氧化(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BCO)系统反硝化除磷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加不同浓度的NO2--N和NO3--N(30 mg·L-1),考察了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DPAOs)在不同电子受体配比(NO2--N:NO3--N0, 0.2:0.8, 0.4:0.6, 0.5:0.5, 0.6:0.4)条件下的脱氮除磷特性。结果表明:乙酸钠为DPAOs用于反硝化除磷的理想碳源,且其浓度为200 mg·L-1时最佳;仅以NO3--N为电子受体进行缺氧吸磷反应时,NO3--N的投加量为30 mg·L-1时较为合适;以NO2--N作为电子受体,未经 驯化的DPAOs,短时间内很难利用NO2--N,但低浓度的 (6 mg·L-1)不会影响DPAOs以 作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除磷;同时,NO2--N对于DPAOs吸磷作用的抑制程度明显强于 反硝化作用,当NO2--N浓度达到18 mg·L-1时,吸磷反应基本停止;此外,较高浓度的NO2--N不仅会抑制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β-hydroxyalkanoate,PHA)的分解利用,且会使PHA分解产生的能量较多地用于储存糖原(glycogen,Gly),而所分解利用的PHA中90%以上为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PHB)。  相似文献   

7.
厌氧氨氧化技术利用NO2--N氧化NH4+-N来实现污水中氮素的高效去除,其中NO2-N的产生是实现厌氧氨氧化应用的难点,而短程硝化是获取NO2-N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在实际工程中通过短程硝化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的亚硝酸盐累积的问题,介绍了厌氧氨氧化、短程反硝化工艺影响因素及工程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短程反硝化工艺累积NO2-N的过程,从而去除污水中的氮素污染物。对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工艺耦合方式在处理实际废水时的可行性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新型生物电化学-颗粒污泥反应器在不同进水氮浓度下的脱氮效能与产电性能,并从颗粒污泥的关键酶活性、胞外聚合物组分以及微生物群落分布等角度系统研究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COD、NO3--N、NO2--N和溶解性甲烷在第Ⅰ、Ⅱ、Ⅲ、Ⅳ阶段(进水NO3--N和NO2--N浓度分别为60 mg·L-1和20 mg·L-1、100mg·L-1和40 mg·L-1、140 mg·L-1和60 mg·L-1、180 mg·L-1和80 mg·L-1)均得以有效去除,其中COD去除率在第Ⅳ阶段效果最佳,去除率达96%以上,NO3--N出水浓度在第Ⅱ阶段更为稳定,其去除率达99%以上,NO2  相似文献   

9.
巩有奎  李美玲  孙洪伟 《化工学报》2021,72(3):1675-1683
采用厌氧/缺氧/好氧运行的序批式生物反应器(An/A/O-SBR),经不同NO3-浓度(10,20,30和40 mg/L,以氮计)长期驯化,考察了不同NO3-条件下An/A/O-SBR脱氮除磷及N2O释放特性,基于不同微生物降解特性分析,确定了不同NO3-浓度下SBR系统内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DPAOs)和聚糖菌(glycogen-accumulating organisms, GAOs)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随NO3-浓度增加,总氮(TN)去除率由90%以上降至41.3%,TP去除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N2O产率(N2Oemission/NOx-removal)分别为1.68%、4.17%、8.92%和14.28%。An/A/O-SBR内微生物呈PAOs和GAOs共存的污染物降解特性,高浓度NO3-缺氧吸磷过程出现NO2-积累,抑制DPAOs活性,GAOs碳源竞争能力增强,NO3--N由10 mg/L增至40 mg/L,厌氧阶段PAOs的COD耗量比例由33.5%降至25.1%,相应GAOs的COD耗量由59.3%增至74.1%。DPAOs-GAOs共生体系内,反硝化过程NO2-/HNO2积累耦合反硝化聚糖菌比例增加,加剧了高NO3-下An/A/O-SBR内N2O释放。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海绵铁作为生态浮床基质对模拟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中NO3--N、NO2--N及磷的去除过程与原理。结果表明:海绵铁与硝酸盐氮反应过程中可以产生氨氮和NO2--N,其中NO2--N浓度较低,与NO2--N反应时大部分转化成了氨氮,小部分转化成NO3--N;海绵铁对氨氮去除作用较小,因此其对水体中总氮的去除效果不佳,与脱氮效果相比,海绵铁去除水体中磷效果明显,但随着水体中磷含量的增加,海绵铁除磷效果有逐渐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基质型生态浮床填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SBR的快速启动与维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蕾  彭永臻  王淑莹  马勇 《化工学报》2010,61(11):2931-2937
为探究短程硝化污泥快速颗粒化的最佳条件,采用SBR反应器,在温度28℃,曝气量0.2m3.h-1,溶解氧(DO)2.0mg·mL-1,污泥龄(SRT)为15d的运行工况下,缩短沉降时间为2min,通过以pH作为氨氧化过程的控制参数,优化曝气时间,防止过曝气,经过80周期(19d)成功实现短程硝化絮状污泥的颗粒化,并维持稳定。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在1.5~2.0mm之间,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95%,亚硝酸盐积累率(NO2--N/NOx--N)平均达到95%。分子生物学FISH技术对颗粒污泥菌群结构的定量分析表明,AOB依旧是优势菌群,约占17.8%左右,NOB占0.6%。曝气初期FA的抑制和实时控制是启动和维持颗粒污泥短程硝化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传统CAST工艺广泛应用于国内各种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厂,单凭生物法难以达到城市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采用改良的CAST工艺,在传统CAST工艺基础上引入主反应区独立的搅拌时序,并在实际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工程示范。通过两阶段的试验,逐步缩短曝气时间延长缺氧搅拌时间,优化聚磷菌的代谢环境,增强聚磷菌的竞争优势。经过改良后的CAST工艺TP去除率达到89.1%,较传统CAST工艺提高了22%,出水TP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静态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工艺反硝化聚磷菌的比例有所增加, 吸收相似文献   

13.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通过控制溶解氧浓度开发出处理高氮豆制品废水的新工艺.实验结果显示,当曝气阶段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保持在0.5 mg•L-1左右时,曝气过程中NO-2-N/NO-x-N的比率始终维持在93%以上,并且曝气结束时,有大约87.6%的氨氮是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途径去除的.因此,控制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在0.5 mg•L-1左右时,在一个反应器内同时实现了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和同步硝化反硝化.经过理论计算和机理分析,在此溶解氧下,亚硝酸菌的比增殖速率近似为硝酸菌的2.22~2.43倍,并且低溶解氧容易在活性污泥颗粒内形成进行反硝化作用的缺氧区.因此,在常温下,只要采用溶解氧传感器控制SBR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在0.5 mg•L-1左右,就可以实现稳定的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相似文献   

14.
吴蕾  彭永臻  王淑莹  刘旭  李凌云 《化工学报》2011,62(9):2608-2614
以除磷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试验,以混合丙酸和乙酸(2∶1)为外加碳源,在厌氧起始阶段投加不同浓度的NO-3-N(0, 20, 30, 50和75 mg·L-1, pH=8.0)和NO-2-N(10,20,40和60 mg·L-1, pH=7.0, 7.5和8.0),研究缺氧环境对颗粒污泥强化除磷系统释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的投加对聚磷菌释磷无明显抑制,系统中VFA的吸收、磷的释放和硝态氮的反硝化同时发生,挥发性脂肪酸(相似文献   

15.
一株异养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最佳亚硝化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高效去除氨氮并显著积累亚硝酸盐氮的异养硝化细菌C16.该菌株为G-,短杆状;菌落为白色、半透明.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属于产碱杆菌属(命名为Alcaligenes sp.C16).对该菌的异养硝化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16.
间歇低氧曝气下CANON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启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接种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污泥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在间歇低氧曝气条件下实现了CANON工艺的启动。同时,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污泥浓度对处理效果及系统的稳定也很重要。该运行模式下,可实现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淘洗,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为主导反应,自养脱氮体系稳定。系统稳定运行后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进水总氮和氨氮质量浓度为63.9 mg·L-1和62.7 mg·L-1,出水总氮和氨氮质量浓度为12.3 mg·L-1和7.6 mg·L-1,总氮和氨氮去除率为77.8%和86.7%,总氮去除负荷达0.16 kg N·(m3·d)-1。试验研究为间歇低氧曝气运行模式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自养脱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曝气微电解法预处理难降解含氰农药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璐璐  林海  陈月芳  周立  杨河 《化工学报》2011,62(4):1091-1096
微电解法可减轻后续处理负荷,降低废水毒性.为后续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了几个主要工艺条件对其预处理高盐含氰农药废水COD和CN-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条件pH=4、铁炭质量比Fe:C=1:1、曝气量Q=150 L·h1、t=3 h时,COD去除率为61.6%,出水CN浓度为3.52 mg·L-1.对微电解过程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常温低氨氮污水生物滤池CANON工艺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安  李冬  张杰  李占  陶晓晓 《化工学报》2010,61(6):1528-1533
基于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生物自养脱氮是目前污水处理中最为经济的脱氮途径。采用装有火山岩活性生物陶粒滤料的反应器,在常温(8~25℃)条件下对低NH4+-N(60~90mg.L-1)城市污水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改变曝气等运行工况,经过硝化自然挂膜、优选亚硝酸细菌和培养厌氧氨氧化菌3个阶段之后,实现了生物滤池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自养脱氮。结果表明,DO控制可作为反应器启动的主要控制因子,通过在生物滤池上方水柱中进行曝气和处理水携氧内循环联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对生物膜系统内DO浓度的良好控制。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pH值的变化来对反应周期进行判断,pH值的第二个突跃点是系统反应周期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Jie Fan  Tao Tao  Gui-lin You 《Desalination》2009,249(2):822-827
A full scale modified A2/O process which combined pre-anoxic selector and the staging strategy treating low strength wastewater was investigated. In South China, domestic wastewater is always low in strength due to the high level of groundwater and setting of septic tank at the beginning of wastewater collec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nadequate denitrification could result in deterioration of phosphorus removal. In addition, influent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had effect on phosphorus removal. The pre-anoxic selector in modified A2/O process changed the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denitrified in different tanks. Characteristics of 3-stage aeration tanks were also studied. The simplified design of rectangular aeration tank could also perform as plug flow as conventional channel aeration tank. In 3-stage aeration tanks, 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 (MLSS) increased from one tank to another, while 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 (SOUR) of sludg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removal rate decreased, however ammonia nitrogen (NH3-N) and nitrate nitrogen (NO3-N) reaction rate remained constant. Furthermore, high MLSS concentration was not suitable for treating low strength wastewater. Waste sludge discharge could improv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 NH3-N, and TP. Without waste sludge discharge, nitrite accumulated in settl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