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于地震应急工作,运用“城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在震前为地震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在震时,能快速作出科学化、程式化的应急响应,辅助政府人员进行抗震救灾指挥决策;在震后,能快速估计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辅助政府做好震后恢复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4.
结合福州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及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在城市防震减灾中的应用。其中重点讲述了如何应用G1S和RS技术进行建筑物抗震性能资料的快速采集以及普查成果数据在辅助政府决策方面的应用,希望能为国内其他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7.
8.
正2013年,济南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提出力争到2015年底,基本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奋斗目标。近期,济南市地震局代表团赴日本进行防震减灾科技交流。代表团与日本地震预警、震害防御、防灾应急等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实地参观了部分居民建筑。日本防震减灾的经验日本是地震频发的国家,21世纪以来日本发生的6.0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同等规模地震总数的20.7%,但由其导致的灾害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启示与城市防震减灾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地震灾害的放大效应很明显,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不可忽视。根据历史上几个重大城市的地震灾害的启示,提出了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地震预报对策、工程结构抗震减震对策、地震救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城市灾害作用过程阶段的分解以及对灾害不同途径的破坏强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城市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途径,建立起"灾害作用—空间破坏—人员伤亡"的灾害过程认识,结合国内外研究判断,提出以"规划干预—空间手段—灾害防治"的思路逻辑,建立以城市空间为着力点的空间途径应对灾害的框架,并从城市外围环境、城市内部空间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阐释了与灾害的联系,形成了动态适应灾害变化的规划干预方法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与方法,论述了城市火灾信息系统的特点、构成及实现方案。系统由对话部件、数据部件、模型部件和决策部件组成。对话部件实现人机交互式对话;数据部件存储和管理图形与属性数据,数据以专题层形式存储;模型部件由对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和对火灾危险性评估的常用模型及其管理模块组成;决策部件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使风景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我国的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呈现出滞后性、无序性和雷同性,无法形成规模化发展,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尚显不足。文中基于对系统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周边区域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对安达市卧里屯风景旅游区的规划与设计进行研究,改进风景旅游区的发展战略和空间结构的布局规划。通过文中的研究,以系统理论来指导风景旅游区的规划与设计,可以防止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保证了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市、区两级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二者之间隶属关系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我国现行大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可大致分为垂直型、分权型和半垂直型三种模式。在这三种规划管理模式中,规划管理权力的所属主体和执行主体均发生分离,因此在规划管理领域中也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通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这三种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这三种模式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尽相同,并由此引发诸多问题,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权责不对等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且,《城乡规划法》的背景下,委托-代理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最后,提出改革规划管理的外部制度环境、完善规划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构建权责对等的委托-代理机制等3方面的大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一大型地下工程为例,结合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编制块体稳定可视化分析系统。该系统对围岩块体稳定性进行可视化表达和计算解析,确定围岩中出现不稳定或潜在危险块体的部位、大小及抗滑安全系数等指标,为科学分析、预测未开挖段的地质条件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剖析我国名城保护管理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内在的原因 ,提出以下建议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管理工作机制 ,规范与完善管理立法 ,加强城市保护队伍建设 ,尝试建立保护建筑师和匠师负责制 相似文献
18.
19.
汶川地震都江堰地区建筑震害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的震害实例分析都江堰地区建筑物的震害情况,证明规则合理的结构方案是建筑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首要保证;地震区的建筑应为延性结构,增强结构延性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合适的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对提高结构的延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