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理确定住宅层高是住宅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并与节材、节地、节能、节省投资等建筑经济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受传统平房居住习惯以及我国50年代至80年代初大多数城市多层住宅层高取值较大(3.0m,甚至更高)的影响和当时建筑环境技术条件的制约(如通风、除湿、空调、装修等),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认为层高高是居住空间环境质量高的标志之一,因此,科学地分析层高对居住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与建筑经济效益的关系,合理降低住宅层高尤其是城市多、高层住宅的层高,曾一度成为住宅设计研究的热点之一。经多方努力,住宅层高的控制已在现行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中明确规定,即“住宅层高不应高于2.8m”,但对目前实际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住宅设计层高取值2.8m(规范的上限值)是迫于规范的限制,一些住宅的层高设计定为2.9m甚至3.0m,置规范于不顾,某些商品住宅开发公司明知合理降低层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房屋销售  相似文献   

2.
中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南昌公司研制出一种住宅设计,是利用交错半复层作法,以二室一厅的占地面积可获得四室二厅的效果,总层高仅增加60cm,使用系数可提高50%。该设计是在香港李鸿仁“复式住宅”的启发下进行的。客厅层高2.8m,卧室层高2.2m,较全复式层高4.5m 有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张卫宁 《住宅科技》1995,(11):12-13
合理降低住宅层高不仅与节材、节地、节能、节省投资等建筑经济问题密切相关,而且也是改善居住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这一认识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如有一批建设部试点小区已部分采取了合理降低住宅层高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由于人们习惯上的滞后,而一些设计人员仅把住宅设计作为出产值出效益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因此,住宅绝大多数是迫于规范限制把层高定为2.8m(规范上限),更有置规范于不顾,把层高定为2.9m甚至3.0m。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就合理降低住宅层高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并提出把住宅层高降为2.7m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们国家还不富裕,在发展住宅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使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效益,笔者建议:上海目前住宅设计的层高可从2.8m降低为2.7m。这样做,也能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下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层高降低为2.7m,符合《住宅建筑设  相似文献   

5.
香港李鸣仁先生设计的复式住宅介绍到内地后,引起了张永和国人特别是住宅设计者的极大兴趣,成为热门的话题。由此引发,内地也设计出一些具有特色的复式住宅,令人欣喜。但欣喜之余,冷静思考,又感到问题不少,喜中堪忧。一、层高和净高。《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T96—86)》规定,住宅层高不应高于2.8m,卧室起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4m。住宅的净高首先与人们生活涉及的空间尺度有关。空间尺度可分为行为空间尺度和感觉空  相似文献   

6.
住宅的层高关系到建设用地的浪费与否。据有关资料介绍:以2.8m层高的住宅为基准,层高每降低10cm,节约用地约7.7%,节约房屋本身造价2.8%。这样看来,每个设计人员都应努力地降低层高以节约造价。但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满足建设方的要求,建设方出于各种各样原因,提出一些超过规范的要求,如要求层高为3.0m、3.2m,而设计人员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不得不迁就,另一方面,设计人员要严格地执行国家规范,并且要尽量地节约  相似文献   

7.
复式住宅在概念上是一层,并不具备完整的两层空间,但层高较普通住宅高(通常层高为2.8米),可在局部掏出夹层,安排卧室或书房等,用楼梯联系上下,其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使用面积,提高住宅的空间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李鸿仁先生的复式住宅理论,是对我们传统住宅设计的一种革新,其卓越的经济性和惊人的使用面积系数是有目共睹。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以3.3m的层高、1.2m的睡眠高度设计,从心理上说是难以让所有的人都能接受的。 针对最具争议的室内高度,我们进行了小尝试,用不同的层高异向组合(客厅2.6m,厨餐、睡卧2.1m),以户均层高3.4m获得普遍接受的室内高度(图1)。并由此推出新一代复式住宅——异位复式住宅。 异位复式住宅的实质是两个相向凸凹的复式住宅的上下组合(图2)。其核心是卫生间固定放在中间,而上下二户的厨餐、厅室相向搁置,使不同的层高优化异位组合(图3)。 异位复式住宅是常规复式理论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李灿 《中外建筑》1998,(2):32-33
住宅建设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住宅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化,给我国住宅设计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提高居住质量,完善设施配套,多样化,可变的适应性等等;即在有限的面积、空间和较少的投资情况下,改变千遍一律的单一空间的传统设计方法,设计、创作出多种空间组合,丰富住宅内部空间,这是一个值得设计者探讨的问题。 现有住宅设计层高一般采用2.8m。随着户型面积的增大,特别是小康住宅“三大一小一多”概念的提出,住宅起居室的面积有加大之趋势,有的单元式住宅起居室面积为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代初期,我国住宅的层高都在3米以上,到六十年代有所降低,但大部分地区也在2.8米以上。世界若干主要国家的层间净高,总的趋势是不高的,都在2.4~2.6米之间。 住宅的层高对居住小区的用地、建筑造价、建筑材料以及能源的节约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居住条件的优劣、室内空间的组织、门窗布置、空间感觉以及住宅工业化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并结合我国情况,力求找出比较合理的住宅层高。  相似文献   

11.
建筑物的层高,取决于其使用性质、活动特点、通风采光、结构类型、设备设置、空间比例等要求,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造价。农村住宅建筑层高主要取决于院落平面布置和通风采光及室内的使用性质,直接影响着住宅垂直部分的交通联系,也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目前,农村住宅因固有习惯的影响,层高普遍  相似文献   

12.
汪杰 《住宅科技》1993,(5):17-18
变层高住宅,依据各种空间对层高的不同要求,增大厅的层高,降低卧室及辅助房间的层高,从而分割出夹层空间来,提高住宅的使用面积系数,越来越受到设计人员的青睐,此类方案曾多次获奖。笔者设计了一方案介绍如下: 1 平面布置紧凑,以其室内楼梯和餐厅为  相似文献   

13.
纪律 《住宅科技》1990,(1):35-35,40
住宅设计中为了获得较多的南向居室,多数将楼梯问设置在北边,并直接利用楼梯问底层出入,俗称北梯北入口。一般北入口底层楼梯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是双跑回龙,利用一至二层楼梯平台底下进出(见图1)。按规范住宅的层高不大于2.8米,而平台梁下净空应大于2米,这样第一梯段的处理是相当困难的。而利用室内高差也只能抵消平台梁的落高,第一梯段要从正常的1.4米(2.8米层高的一半)提高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由福利性逐步向商品化过渡,人们开始以新的价值观念去重新评审已有的住宅建筑形式,特别是对建筑的空间形式会有新的要求。建国以来,我国基本上是采用以2.8米层高为衡量住宅建筑  相似文献   

15.
例三,天津市龙潭路住宅节能示范工程。该工程坐落在天津市河东区龙潭路与中山门二号路交叉口处,占地面积1.89公顷,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1万m2,均为单元式住宅,建筑层数为6层,层高2.8m,平均每户建筑面积约90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错位复式设计手法,充分利用空间,并求得层次的变化,解决一般住宅所有房间层高一致导致起居室装修后空间压抑等问题,使有限的空间显得深远,从而取得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 1、设计构思 1.1、充分利用空间的作用,创造空间变化,是取得良好居住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对居住内部空间进行有机的组织,在单元住宅的上、下两户中间增设一夹层空间,构成一个基本的设计单元,利用客厅与卧室的错位,形成错位复式,使各功能空间依据居住行为而取不同层高。 一个设计单元为8.1米高,将它分成三个平均层高为2.7米的空间。各套中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均采用2.7米的层  相似文献   

17.
李任 《住宅科技》1992,(1):33-33
利用住宅底层(层高低于2.2m)做杂物间的方法,已在城镇住宅设计中较普遍地采用。它能较好地解决住户存放自行车及杂物的问题,且不占用宅间绿地,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但将底层全部设计成杂物间,有两点不足之处: 一、使用不便。一般每单元(按六层楼计算)杂物间的间数多于住宅间数,杂物间分隔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制定的《住宅设计规范》规定:层高应不高于2.8米,净高不应低于2.4米。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但在实际设计中,层高取规范上线标准的较多,且不少单位自建住宅,设计的层高甚至突破上线标准。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这不仅多消耗人力、材料,增大成本,也不利于住宅商品化的推行。  相似文献   

19.
吴杰 《浙江建筑》1998,(1):14-15
椒江市宝冠物业开发有限公司综合办公楼是一幢集娱乐、餐饮、办公、住宅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性建筑。建筑物地下一层,层高3.4m,局部设备用房层高4.6m,上部结构为二层框架(局部三层框架)加四层砖混住宅,层高分别为6m、6.3m,在底层6m高内局部做一夹层用做汽车库,二层6.9m高内做一夹层用作卡拉OK大厅、包厢及保龄球道。二层框架上面四层砖混结构住宅,层高均为2.8m。此建筑东西向长度为88.8m,南北向宽度为84.3m。  相似文献   

20.
闵书  杨春燕 《四川建筑》2003,23(Z1):90-90
对智能住宅建筑的设计来说,确定合理的住宅层高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更是进一步智能建设的基础.文中结合智能住宅建筑的设计特点,从使用功能对层高的要求,吊顶设计对层高的要求,智能化布线对层高的要求,使用者生理心理对层高的要求等四个方面对智能住宅的层高设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为智能住宅建筑设计确定合理层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