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台式乌龙茶制茶机械福建省平和县台资企业信源茶业机械有限公司,最近推出系列“太极牌”台式乌龙茶制茶机械,为乌龙茶产区提高乌龙茶品质、提高茶叶加工效益创造了条件。该套茶叶机械是生产高档台式乌龙茶的专用机械,设备先进,操作简便、安全,且省电、省工、省时。加...  相似文献   

2.
茶叶及其相关制品被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已近12年,对生产许可证数据的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食品的生产加工情况。本文对2013年福建省获证的茶叶及其相关制品的生产企业数量按茶类和地区(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全省各类茶产品丰富且齐全,企业总数比2012年增加60.73%左右,以生产乌龙茶、红茶、绿茶为主;含茶制品、代用茶则呈迅速发展的趋势。安溪县和武夷山市在生产乌龙茶、红茶方面优势突出,宁德市则在发展多茶类(绿茶、红茶、白茶、花茶)方面表现突出。本文综述总结了全省茶业呈现多茶类百花齐放、传统茶区优势突出、深加工和代用茶产品快速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生产许可证制度在保障地理标志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严控质量安全等方面对福建省茶叶及其相关制品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该制度的不足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茶是由茶鲜叶经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独特风味的一类饮料。杀青、发酵、做青、渥堆、萎凋和闷黄分别是中国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和黄茶的关键加工工序。茶叶关键加工技术通过调控酶促反应、微生物作用、湿热作用等影响茶叶呈香呈味的关键挥发性成分与非挥发性成分,进而影响茶叶风味。相较于种类,各关键风味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对茶叶风味的综合作用更值得关注。茶叶关键风味物质的研究为茶叶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对于饮茶的叙述《茶经》中早已有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所独有的历史名片,誉为"中国国饮"。时至现代,随着茶文化更加便捷的传播和交流,不同的新茶品层出不穷,尤其是乌龙茶。我们就从"茶中明珠"安溪铁观音说起。赵黎明博士介绍,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等几类,也可根据制作工艺归类为发酵茶(红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和非发酵茶(绿茶)。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既是一种茶名,又是一种茶树品种名称。铁观音又称安溪铁观音,为福建安溪所特有,现已注册商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我国制茶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方向:在乌龙茶(青茶)加工工艺中引入"台式"乌龙茶轻萎凋、轻摇青等做法,创造出偏绿型的清香型乌龙茶;在工夫红茶加工干燥工艺中,引入做形辅助成形工艺;在普洱茶加工中引入黑茶人工后发酵工艺,创制出熟普;乌龙茶做青工艺渗透到绿茶与红茶的加工中;将多种加工工艺有效结合,改善目标茶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制茶工艺技术发展成效卓著,丰富了茶叶产品类型,提升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6.
选择福建省5个代表性产茶县市——安溪县、华安县、武夷山市、福安市、福鼎市,进行主要茶类(铁观音、岩茶、红茶、白茶)稀土含量区域分布及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产茶县市,不同茶类间稀土含量、元素组成差异显著(P0.05),波动规律较为相似,以钇、镧、铈、钕4种元素为主,铽、钬、铥、镥含量极低(0.005 mg/kg),其中华安县茶叶样品中未检出钪元素。茶叶稀土含量依次为安溪县华安县武夷山市福安市福鼎市,其中前2县市茶叶稀土含量显著高于后3者(P0.05);安溪县与华安县,武夷山市、福安市与福鼎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大茶类稀土含量依次为铁观音岩茶红茶白茶,其中铁观音和岩茶稀土含量显著高于红茶和白茶(P0.05);铁观音与岩茶,红茶与白茶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安溪县、华安县、武夷山市、福安市、福鼎市茶叶中轻稀土含量分别达到60.71%,68.89%,60.58%,58.86%,61.31%。铁观音、岩茶、红茶、白茶中轻稀土占比分别为60.70%,59.87%,64.61%,61.31%。  相似文献   

7.
近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了《2021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干毛茶产量达到298.6万吨,总产值2626.58亿元;六大茶类中白茶、黄茶保持高速增长,红茶大幅增长为第二大茶类。与此同时,茶饮市场的热度不减,年轻消费群体不断增长。《报告》最后指出,茶叶产业仍然存在三大顽疾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正>茶多酚是一种多元酚的混合物,其构成了茶叶特有的香气、色泽,并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并已经演化成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测定茶多酚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对其光度法和色谱法化学分析测定方法进行论述,期望可以为茶多酚的检测方法提供更加开阔的思路。本文就坦洋工夫红茶中茶多酚含量的两种检测方法的适宜性进行探讨。闽东地区是我国的主要产茶地区之一,年产量达2万余吨,生产有红茶、白茶、乌龙茶,绿茶,代表有坦洋工夫红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选择我国不同地区安吉白茶、祁门红茶、寿眉、黑乌龙茶、松针茶5种茶叶作为研究对象, 对茶叶多指标测定及综合评价,构建以燃烧热、热重参数、脂肪含量、钙含量和灰分含量评价茶叶质量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方法 测定5种茶叶燃烧热、燃烧稳定性, 脂肪、钙、灰分含量, 并从食品营养方面用灰色模式识别、灰色系统聚类分析对茶叶进行质量评价与分类。结果 5种茶燃烧热大小顺序为: 寿眉>祁门红茶>黑乌龙茶>安吉白茶>松针茶, 燃烧稳定性排序为: 松针茶>寿眉>安吉白茶>祁门红茶>黑乌龙茶, 脂肪含量顺序为: 黑乌龙茶>寿眉>松针茶>祁门红茶>安吉白茶, 钙含量顺序为: 寿眉茶>黑乌龙茶>祁门红茶>安吉白茶>松针茶, 灰分含量顺序为: 松针茶>安吉白茶>祁门红茶>寿眉>黑乌龙茶, 多指标化学计量分析顺序为: 寿眉>松针茶>安吉白茶>黑乌龙茶>祁门红茶。聚类分析把5种茶叶分为两大类:寿眉、松针茶为一类, 一类为安吉白茶、黑乌龙茶、祁门红茶。灰色因子分析找出3个主因子包含了5种茶叶95.732%信息。结论 这项研究建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为食品品质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 这项研究为大规模开发茶叶资源以及茶叶分类研究提供有力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福建乌龙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加工工艺、独特的品质风格,以及当前茶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内外销量大幅增长,都表明了福建乌龙茶在中国茶叶中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1.
茶是世界上三大饮品之一, 其饮用安全性对于消费者健康以及茶产业发展尤为重要。产毒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茶叶在生长、采摘、加工、运输以及仓储过程中存在潜在的真菌污染。真菌毒素是真菌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级代谢产物, 会在茶叶基质中积累, 不仅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也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我国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日益森严, 进口国对茶叶中残留的微生物和真菌毒素检测愈加严格。此外, 检测茶叶中真菌及真菌毒素对于茶叶安全、茶叶仓储及相关行业标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红茶、黑茶、绿茶、白茶、青茶和黄茶中产毒真菌污染现状及生物防控的研究进展, 并就今后防范措施提出建议, 以期为茶叶中真菌及其真菌毒素安全控制提供参考, 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较适宜生产刺槐花代用茶的工艺,促进刺槐花资源的综合利用,采用晒青、烘青、炒青、白茶、红茶5种加工工艺制作刺槐花代用茶,进行感官评价及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测定与分析,探讨不同加工工艺对刺槐花代用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炒青工艺所制刺槐花代用茶水浸出物质量分数最高,为63.15%;炒青工艺、红茶工艺所制刺槐花代用茶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38.29%、37.10%;蛋白质质量分数相对稳定,集中在18.70%~20.00%;白茶工艺、晒青工艺所制刺槐花代用茶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5.26%、5.10%;共检测到22种游离氨基酸组分,含6种必需氨基酸。感官评价以红茶工艺和炒青工艺条件下的刺槐花代用茶最佳,较适宜刺槐花代用茶的制备。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春闺品种加工闽北乌龙茶的工艺特点,本文采用感官审评、生化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QqQ-MS)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研究不同摇青程度春闺闽北乌龙茶在感官品质、理化品质、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挥发性物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轻摇处理外形紧结,花香显,滋味鲜爽,感官品质总分90.6;重摇处理外形稍松,花香显,滋味浓醇,感官总分88.0。轻摇春闺各儿茶素组分均显著高于重摇(P<0.05),氨基酸含量总体高于重摇处理,氨基酸组分含量中谷氨酰胺及精氨酸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重摇处理后茶氨酸与谷氨酸含量降低较多。随着摇青程度的增加,橙花叔醇、香叶醇、己酸叶醇酯、苯甲醇、己酸己酯含量显著增加(P<0.05),吲哚、α-法呢烯、茉莉内酯、苯乙醇、二氢猕猴桃内酯及脱氢芳樟醇含量显著减少(P<0.05)。综上,春闺茶轻摇青处理,茶汤滋味鲜爽,收敛性强,香气高扬且花果香显,茶多酚、儿茶素及氨基酸含量高;重摇青处理,滋味浓醇回甘好,香气层次丰富花香显,黄酮含量高,儿茶素与...  相似文献   

14.
石斑鱼的营养、保鲜与加工技术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吴燕燕  林婉玲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8):324-329,334
石斑鱼是优质的海水鱼类,近年来,随着石斑鱼育种和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石斑鱼的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年产量已突破十万吨。而受我国"生猛海鲜"消费意识影响,石斑鱼保鲜与加工技术方面相对较滞后,因此了解石斑鱼营养组成、保鲜、加工技术现状,有助于促进石斑鱼保鲜与加工技术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石斑鱼的营养组成、保活技术、保鲜技术(包括低温保鲜、气调或真空保鲜、复合保鲜剂)、加工技术(包括冻石斑鱼、石斑鱼调理食品、多肽制品)与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研发现状,结合产业和消费的新需求,提出石斑鱼今后在保鲜、精深加工技术、营养品质保持、质量安全控制及标准化加工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Flavonol glycosides with low thresholds are important flavour substances in tea leaves. This study monitored the dynamic changes in flavonol glycosides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teas. The fresh leaves of cv. Fudingdabaicha with 15.77 mg g−1 of total flavonol glycosides (TFG) were respectively processed into green, yellow, white, oolong and black teas. A reduction of TFG was observed for different teas, amongst which black tea contained the lowest level of TFG (9.83 mg g−1), followed by oolong tea (11.96 mg g−1), while green, yellow and white teas contained similar levels of TFG (~13.70 mg g−1). Fixation was crucial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flavonol glycosides due to its inactivation effect on enzymes at high temperatur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lavonol glycosides were vulnerable to fermentation, and the stabilities of flavonol glycosides were related with aglycone and glycoside moiety.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做青方式下,凤凰单枞乌龙茶内源生化指标及其品质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桂花香型凤凰单枞乌龙茶对机械摇青比较敏感,表现为PPO 活性高峰由19.36U/g 提高到23.33U/g、POD 活性高峰由34.65U/g 提高到48.36U/g、SOD 活性高峰由252.34U/g 提高到341.30U/g。而制得成品茶汤的感官评分却从93.5 下降为86.1,这表明过度做青对桂花香型凤凰单枞乌龙茶的品质形成不利。而机械摇青对芝兰香型乌龙茶鲜叶的生化指标和成品茶的品质影响较小,这可能是由于其鲜叶较厚,对做青强度的响应不敏感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发酵是红茶特征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地评判红茶发酵度,对于红茶加工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人工感官评价技术、生化成分检测技术、智能仿生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以及智能仿生设备等评价技术在红茶发酵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智能仿生技术在未来红茶发酵评价中的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Tea is one of the biggest categories of modern non-alcoholic beverages with health benefits. Through different processes, tea products are divided into six main types: green tea, yellow tea, white tea, oolong tea, black tea and dark tea. Metabolomics is helpful for the comprehensive, accurate and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ea metabolit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ea products and tea processing materials. I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ea metabolites and its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ummarise the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in tea.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d and summarised (1) the main metabolites of six types of te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tea quality with emphasis on the content differences in the main metabolit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ea; (2) the research on optimising the key processing steps of six types of tea based on metabolomics and the discussion of various new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and (3) the advanced approach to characterise and distinguish different grades of tea products via metabolomics. The current review offers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 quality by metabolomics and its potential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