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放射性废物的优化和最少化管理未来十年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述了放射性废物的优化和最少化管理原则及其基本要求,初步总结了我国核电站废物优化和最少化管理经验,并依据国际和国内已有经验预测了未来十年内在我国核电站废物管理和核设施退役中应用优化和最少化管理原则可能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核设施退役与环境整治中α废物的最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东 《辐射防护通讯》2003,23(5):11-15,18
以国际α废物最少化的发展为背景,阐述了α废物最少化管理的原则,探讨了核设施退役与环境整治中。废物最少化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在我国开展非α废物化技术研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核设施退役废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了核设施退役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良好管理在实现退役总目标方面的重要性,总结了退役废物管理方面的特点,提出我国核设施退役废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式 《辐射防护》2004,24(6):343-346,355
从满足放射性废物管理和核设施退役工作的需要出发,讨论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有关排除、豁免、解控以及排放、废源处置、去污、废物最少化、防护最优化等几项规定的实施问题,并对其中一些问题提出了继续深入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是核设施运行及退役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核没施退役过程其实就是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过程。国外就此项技术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并已取得了实践经验。本文对即将实施退役的日本普贤核电厂的放射性废物固体处理技术,以及为退役研发的先进技术进行了介绍。这些技术可供我国核电厂及其他核设施的运行及退役时借鉴。  相似文献   

6.
核设施的运行及退役不可避免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废物管理的代价以及对公众、工作人员和对环境的危害取决于废物的数量及废物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在核燃料循环过程中进行废物最小化管理是降低这些影响的一项必须的活动。在有些国家,废物最小化已作为一项国策。本文介绍了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环境效益及核设施运行和退役过程中废物最小化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已研发的部分有效的废物最小化技术。通过总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经验,提出了如何在我国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核燃料生产、反应堆运行以及后处理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威胁。因此,须分析放射性废物的再循环/再利用机会,对放射性废物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考虑到专家系统具有良好的数据库访问能力、推理分析能力等特点,适合解决具有适当规模的专家级问题,文章通过计算机语言算法,设计建立了核设施退役的放射性废物再循环/再利用专家系统,并以防护铝塞等退役物料为例,进行实例运行测试。专家系统具有友好的工作环境,实例测试结果与管理工作实际需求符合较好。再循环/再利用专家系统具有良好工程应用效果,建立的数据间关系和逻辑关系符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可为核设施退役设计和退役方案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1引言核设施通常拥有复杂紧凑的结构,非常坚固,并且包容着大量放射性,因此每一座核设施的退役都必须进行可行性方案的仔细分析、退役计划的全面规划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方案的评定和管理。主要有核国家的军用核设施大多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成的,这些设施的退役均得  相似文献   

9.
核设施退役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上庚 《辐射防护》2002,22(3):129-134,139
本文阐述了核设施退役中一些重视的问题,包括:退役的级别问题;退役必须有周密的计划;搞好源项调查;优选去污工艺;采用安全可靠的切割解体技术,必须高度重视废物最少化;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重视人员培训和安全文化素养的提高;安排好废物的最终出路;相关标准和导则的编制。  相似文献   

10.
核设施退役有利于消除核安全隐患,减少辐射环境风险,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文讨论了在核设施退役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退役目标和剂量约束值、退役过程中有关控制值的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以及退役过程中和退役终态的监测。并结合退役项目说明了在退役实施中应该重点关注的环境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德国《原子经济》1991年第7期第306页报道】1991年5月6日德国联邦研究和技术部(BMFT)与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签订了放射性废物和乏燃料元件处理以及核设施退役的研究与开发协定。初步定为5年的协定项目是,在放射性废物、特别是经后处理的放射性废物和乏燃料元件的处理和最终处置以及核工程设施退役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并促进工业发展的合  相似文献   

12.
放射性废物安全的主题分类和部分成果评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式 《辐射防护通讯》2007,27(2):1-7,23
将放射性废物安全初步分类为废物处理与整备设施安全,废物贮存设施安全,废物与废放射源处置设施安全,流出物排放安全,污染物料回收利用安全,退役与环境整治安全,排除、豁免、解控,废物优化管理和废物最少化,废物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和规划,废物安全监管和安全文化素养等10个主题.按照上述主题分类,对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领域近年来的研发进展做了述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和最小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研究并应用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及应采取的最小化措施,对实现其安全管理并有效降低处理、处置费用,降低环境辐射危害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对核能生产、核技术应用和核设施退役等方面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和最小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总结并提出了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手段及最小化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总结了核设施退役辐射监测的任务,辐射监测工作应围绕退役工程的安全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卫生预评价和工程质量评定的需求开展;提出退役过程辐射监测的分类,退役过程辐射监测拟分为辐射防护监测、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性废物监测和监测质量保证;解析了核设施退役辐射监测计划的内涵,包括监测的目的、监测计划的内容和对监测计划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金凤  陈凌 《辐射防护》2019,39(4):314-32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核能署(OECD/NEA)放射性废物管理委员会协助各成员国制定各类放射性废物和乏燃料的长期管理战略,在监管、安全全过程系统分析、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非常规和遗留废物表征方法学、核设施退役的技术和成本估算等方面开展前沿研究。中国已成为全球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在放射性废物管理和退役的技术、利益相关方沟通、成本优化等方面面临很多挑战。中国加强与核能署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实现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处置,推动核电“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6.
《核技术》2017,(2)
建立一套放射性废物就地有效的测量办法是实现废物科学化和最小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核设施的运行及退役都会产生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物中的不同核素给公众和环境会带来不同的危害。对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加以区分测量可以对废物进行更为合理化的分类管理,就地γ分析测量技术和桶装α废物测量技术已日渐成熟,但是对放射性废物中纯β核素就地直接测量仍非常困难。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90)Sr污染物料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现有固体废物处理示范设施设计的技术路线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在线测量废物中~(90)Sr-~(90)Y放射性的技术方法,尽可能将一部分放射性废物分开和优化管理,实现废物分类和豁免废物的进一步筛选。  相似文献   

17.
退役计划是核设施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的一件事情,是在预期核设施运行结束时,对核设施采取的旨在降低或消除核设施残留放射性的指导性文件。与退役实施报告不同,其特点是随着核设施的运行、改造、扩建等,退役计划也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直至退役行动结束。退役计划在审批和许可中应列为必要文件。  相似文献   

18.
[《核欧洲和世界浏览》1994年第1—2期第58页报道] 从核设施的退役中,可以得到大量已被沾污和已被活化的钢和有色金属。鉴于许多国家现在没有,或只有有限的处置放射性废物的能力,这些材料作为放射性废物来处置将会有许多问题。所以,将这些材料重新熔化或去污并加以重新使用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放射性废物的最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上庚 《辐射防护》2000,20(5):308-311
本文介绍了放射性废物最少化的意义和措施,总结了核电厂实现废物最少化的方法和作用,介绍了法国和美国废物最少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通常包括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和处置设施,依据法规规定,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属于民用核设施范畴,因此,民用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按照《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申领核设施建造、运行许可证等。我国现有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数量多,现状和特点不尽相同。当前,部分民用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存在范畴划分不明确、管理模式不统一等问题。结合我国民用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实际情况,简要梳理和探讨其许可管理方式。建议:独立场址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统一纳入民用核设施管理范畴并申领民用核设施安全许可证;民用核设施配套建设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依据主体设施的差异实施分类许可管理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