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龚晓南  褚航 《工程力学》2003,20(4):67-73
复合地基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复合地基的设计也逐渐由承载力控制转变为沉降控制。在现有的复合地基理论中,大都以刚性基础为前提,没有考虑基础刚度的影响。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刚度基础下复合地基中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宰金珉 《工程力学》2001,(A01):156-173
本文较为完整地论述了桩基础非线性设计理论,包括复合桩基非线性工作性状分析、复合桩基设计理论、沉降计算、按承载力和沉降预测可建最大层楼数和塑性支承桩的概念和筏基优化设计问题。并介绍了两个工程实例。最后对地基与桩基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整体优化问题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基础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淑京  吴延珍 《工程力学》1998,(A03):486-489
本文通过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分析,根据复合地基中搅拌桩,土应力的差别,提出了搅拌复合地基的基础设计方法和采取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4.
蒋沧如  杨晓臻 《工程力学》2001,(A02):764-767
基础设计通常需要在同一建筑物中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桩基,现有的理论难以计算两种类型桩基间的内力和协同关系。本文介绍了一种动态平衡法的应用,成功的解决某工程两种不同类型桩基协调工作的问题。为工程实践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提出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桩、土、垫层协同作用。通过假定桩土界面摩阻力与相对位移为理想弹塑性关系;同一水平面上的桩间土沉降相同;桩端土符合Winkler地基模型,结合桩、土、垫层工作机理分析,建立了协同作用基本微分方程,进而得到了大面积群桩复合地基桩、桩间土沉降解析解。对两个9桩复合地基的分析显示,该方法和现场实测及有限元分析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毕征  马波 《工程力学》2001,(A03):679-683
分析了独立基础连系梁的受力情况,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计算连系梁的计算公式,确立了计算地基连续梁内力应以基础沉降幅度值为受力控制依据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结合两例不同桩体刚度的工程实例——石灰搅拌桩和CFG桩复合地基,进行了室内试验、现场载荷试验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探讨了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半刚性桩复合地基受力、变形性能的不同所在,指出桩体刚度的变化是影响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区分这两类复合地基的大致界限范围。同时,通过现场载荷试验,验证了数值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地基土本构模型选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赵静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640-640
刚性桩复合地基是目前我国发展较快的复合地基形式,本文从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特点及其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各方面的阐述,并列举了国内现有的各种计算方法,对其优缺点等各个层面进行了论证,以及对刚性桩复合地基褥垫层厚的确定进行了论证,最后介绍了作者的研究成果,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杨亮 《中国科技博览》2013,(31):498-498
复合土钉墙是一种性能可靠、施工简便的支护结构。基坑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能够加快工程施工进度,克服因施工场地狭小带来的不便,避免对周边建筑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本文对复合土钉墙的适用范围、施工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斌 《中国科技博览》2009,(23):154-155
本文结合随岳通道工程实践,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指出了目前将CFG桩用于公路工程软基处理时普遍存在的施工问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竖向增强体-水平增强体-桩间土的整体相互作用特点,将水平向加筋垫层视为具有一定刚度的板,竖向桩体及桩间土简化为刚度不同的弹簧系列。以单个竖向桩体影响范围内的复合地基作为典型单元体进行分析,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圆板理论推导出水平加筋体的挠曲函数表达式,导出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式。最后对某工程算例进行计算分析,对路堤荷载大小、工后沉降值、面积置换率、桩土刚度比进行了参数研究,并探讨了桩土应力比随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刚性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研究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利用有限元程序,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下的轴力、沉降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着重讨论了桩身轴力、基础沉降等随垫层厚度、垫层模量、桩长、土体模量及桩间距等因素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丁继辉  郭静  徐成杰 《工程力学》2007,24(Z1):108-113
根据Vanmarche提出的土层概率模型,以散体材料桩为例建立了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可靠度概率分析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基础性状的影响,采用JC法进行可靠度计算。通过实例讨论了基本变量的变异性、置换率、桩间土发挥系数、滑动面与水平面夹角、桩体材料的内摩擦角等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多桩型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优化桩型的观点,将柔性桩和刚性桩组合,刚性桩和散体材料桩组合,形成多桩型组合桩复合地基,充分发挥了柔性桩、刚性桩和散体材料桩的优点,弥补了单一桩型在地基处理中的不足。通过对现有多桩型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了多桩型组合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可靠度概率分析模型。用JC法进行可靠度计算。通过刚柔组合桩复合地基实例,分析了随机变量的变异性对可靠性指标影响。  相似文献   

15.
空间地基沉降分析半差分半加权余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汉斌  李光耀 《工程力学》1993,10(2):117-122
本文针对三维地基沉降分析提出了一种差分伽辽金耦合方法,这是一个半差分半加权余量法,文末给出了一个二层三维弹性层状地基的算例.  相似文献   

16.
刘润  徐余  闫澍旺 《工程力学》2006,23(2):144-148
合理地控制沉降是减沉桩基础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由于这种基础形式形成和发展较晚,实际工程中大都以以往的经验为依据进行设计。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减沉桩基础,分析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结合典型工程,重点分析影响沉降量的各个要素,并充分发挥有限元分析方法的特长比较了沉降量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为减沉桩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工程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减沉桩基础中桩和桩间土协同工作,共同承担上部荷载,能很好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量;调整桩长是控制沉降量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群桩沉降计算的荷载传递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赵明华  邹丹  邹新军 《工程力学》2006,23(7):119-123
群桩基础的沉降计算是桩基工程设计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群桩基础沉降性状的分析,以荷载传递法为基础,导得了各基桩桩侧摩阻力在桩周土中产生的位移场,进而在考虑各桩的存在引起位移的折减后将其迭加,导得了计入桩与桩之间相互作用的桩侧单位厚度土的等效刚度系数;并通过对Boussinesq解进行桩的入土深度修正,从而导得桩端土的等效刚度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基于荷载传递法的群桩沉降计算方法。通过与已有模型桩基试验比较,理论计算与实测沉降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以天津滨海地区桩基工程实测资料为基础,应用MATLAB软件编制桩基沉降计算程序,分别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和等代实体深基础法计算桩-承台基础沉降,用明德林法计算桩筏基础沉降。分析表明: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值小于实测值,而实体深基础法和明德林法则基本大于实测值。分析结果可为3种沉降计算方法在天津滨海地区桩基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建筑物基础设计的改进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东黎  孙松 《工程力学》1999,16(5):89-92
本文针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的相邻建筑物之间基础常用的设计方法──悬挑法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本例中由于基础埋深的要求已不适用,于是提出在保证两相邻建筑物之间基础可靠性前提下的新设计方法──采用钢筋砼挡土基础来解决此问题,同时就如何降低基础成本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俞缙  戚志博  蔡燕燕  关云飞 《工程力学》2012,29(6):218-223,240
针对低标号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这种软土地基处理新工法,建立了相应的考虑双面半透水边界条件固结计算模型;同时为考虑下卧层与加固区的孔压连续问题,基于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和低标号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的特点,将低标号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固结问题转化为等效双层地基固结问题,采用解析法推导计算公式并得到相应的解析解。两种模型得到的超静孔压消散规律、固结度随时间增长规律与由现场实测数据推导出的规律相似,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加固区模型和双层地基法在低标号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固结计算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