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学家通常是以价值灌输和价值批判方式来推动公民理性发展的,但是,法律解释、法理论证、个案认知和司法公正性的评判,不仅仅依赖于价值分析,事实上远非价值论述能够消解理性问题:在法律规范领域里,价值追问与逻辑分析纠缠在一起,倘若缺乏相对独立的逻辑方法论研究,则在这种纠缠中产生价值迷失和逻辑误导是极可能的;在事实认知领域里,司法领域的个案真相,不简单归结为真和假的还原,司法证据规则带有价值倾向,真和善是纠缠的,倘若没有专门的诉讼逻辑理论,则可能得出“真即伪”、“善则假”的印象……这些正是困扰法学家,也是困扰公民社会的法律逻辑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假定。在同样的价值认同情况下,有法律逻辑方法和没有法律逻辑方法,可能会使公民对一个法律现象或者案件得出态度不同的结论,或者得出质量不一样的结论。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少法律争论和态度对立,有时候不是因为价值取向的原因引起的,而是逻辑不理性造成的,例如:关于辛普森案的争议,就是大家混淆了哲学标准和诉讼标准造成的;又如,关于无罪推定的误解,最能说明我国学人逻辑思维的欠缺;再例如,李惠娟事件其根源在于她所受之法律逻辑理论教育太少,以至一个好的判决被人抓了把柄……在这组参与笔谈的文章中,《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谈到了借助非形式逻辑框架,把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拟界定一下法律逻辑学之事实论证研究的理论特征,期望将方法论学者的深刻性贯注到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研究中去。《以论证逻辑为基础架构的法律逻辑》谈到与批判性思维和合理性密切相关的是论证逻辑,而不是作为蕴涵理论的形式逻辑。《法律逻辑研究的三个纬度》论述了要以普通逻辑学理论、非形式逻辑理论、现代逻辑(主要是以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广义模态逻辑为理论基础的道义逻辑)为基础进行研究。《司法独立与逻辑方法论的自治性》谈到司法独立的核心是审判独立,其内涵包括“逻辑方法论的自治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算法时代下,现有法律规范与技术伦理难以应对智能司法带来的模糊性、非指涉性风险,因此,当前有必要对智能司法的法理逻辑与决策限度进行理性思考。基于合法性、合道德性以及合理性的正当证成,人工智能介入司法程序有益于提升司法效率,重塑司法智慧;但在决策限度层面,应当明确审判权不可让渡的权力限度、法官责任主体的责任限度以及坚守法官主导的主体限度。  相似文献   

3.
如何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理论界的热点之一。中国法律对约束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尚有局限,提出应从细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强制规范与倡导规范相结合,惩罚措施与奖励措施相结合等方面来加强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智能领域,行为是指智能主体通过感知信息控制执行过程的算法.智能主体典型的行为模型就是BDI(信念、愿望和意图)逻辑框架.BDI主体结构在一些最为重要的多主体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动态认知行动逻辑也可以对智能主体的行为进行表征.将BDI逻辑与动态认知行动逻辑融合起来,发展出能够更为有效地对主体不确定性行为进行表示和推理的逻辑是完全可能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智能主体不确定性行为的表示和推理,并为分布式人工智能提供形式支持.  相似文献   

5.
法律论证的逻辑——试论法律逻辑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中间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的一种新的经济法主体,为经济法实现协调国家经济运行的立法目的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前景。本文在界定了社会中间组织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内在逻辑,并对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行动理论是人工智能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当前成为研究热点的智能主体和语义Web服务的理论基础.对行动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首先从采用的逻辑语言的角度将行动理论分为3类:基于谓词逻辑的行动理论、采用命题语言的行动理论、以及基于描述逻辑的行动理论;分别以情景演算、基于命题动态逻辑的行动理论和动态描述逻辑为例,对每种类型的行动理论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各类行动理论的特点.接下来对目前行动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动理论研究目前面临的若干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9.
思想史上主要有先验论和实在论两种占统治地位的规范理论,但这两种理论与作为社会实在论一般立场的规范理论严重冲突。本文从社会实在论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作为社会现实元素的规范是如何可能的。鲍曼深入分析了规范的两个条件,并详细阐述了法治国家的逻辑结构,企图在法学之外寻找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归宿点。在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中,市民社会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再次兴起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再次向前推进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法律教育的内忧与法治主体有效生成的外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治中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广大的公民,这是法治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另一类是法律职业共同体,这是法治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两类主体的有效生成,都根植于高质量的法律教育。而目前的法律教育存在着逻辑误读,法律人才教育、法律职业教育遮蔽了法律国民教育、法律大众教育,事实上造成了法律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与国民法律教育裹足不前的失衡,这既是法律教育的内忧,也是法治主体有效生成的外患。  相似文献   

12.
法哲学流派对合同法有一定的影响,如自然法学重视个人的自由并主张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实证法学在此基础上,强调合同法的逻辑性。新自然法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诚实信用理论。而社会法学则注重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均衡。剖析这些理论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合同法的过去与现在。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就是合伦理的经济范式。遵循市场经济伦理规范取得利益,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及其经济行为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仅是经济利益共同体,也是文化、伦理实体。现代企业管理必要遵循效益逻辑与价值逻辑,担当在追求盈利目标之外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与增进的社会责任。伦理税收、和谐税收就是要有公平规范的税收政策法规和制度,平等、公正、依法诚信地征税和纳税,充分发挥税收调控公平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现行《电力法》的不足,探索了新形势下电力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要求,通过研究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体间的行为规范,拟定了新电力法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对新电力市场应具备的法律规范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虽然在近百年的西方法学中,逻辑的功能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必须看到,法律与逻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看,逻辑规则在解释法律、论证法律的时候有固定法律意义的功能。所以,法律学人必须认真地对待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这对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法制建设、法学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动画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影视动画设计中,假定性给主体的动作设计和创意设计提供了诸多必要的逻辑依存和假设推断,并以此诠释了动画艺术的制作与加工的特点。认为对动画艺术本质理论的分析与探究,成为推动动画行业规范和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与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学家通常是以价值灌输和价值批判方式来推动公民理性发展的,但是,法律解释、法理论证、个案认知和司法公正性的评判,不仅仅依赖于价值分析,事实上远非价值论述能够消解理性问题:在法律规范领域里,价值追问与逻辑分析纠缠在一起,倘若缺乏相对独立的逻辑方法论研究,则在这种纠缠中产生价值迷失和逻辑误导是极可能的;在事实认知领域里,司法领域的个案真相,不简单归结为真和假的还原,司法证据规则带有价值倾向,真和善是纠缠的,倘若没有专门的诉讼逻辑理论,则可能得出“真即伪”、“善则假”的印象……这些正是困扰法…  相似文献   

18.
法律概念是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立法者在法律调整中对欲规范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某种立法意图、规范意旨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法律思维形式,是对欲规范事物在一定阶段上的兼顾社会心理的理性总结和定位。法律概念不断生成的过程是法律预见性和参与性的过程。作为法律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法律概念使法律法规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既是社会伦理、法律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理性认识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公私法划分在中国急剧变化中出现的人权、公民、法律多元社会下已与其划分理论不协调。从社会学之角度,在兼评引进法学理论出现的问题时,把人权社会、公民社会、规范多元社会的规范共同合为一体的独立于公私法之外的具有民间性的第三类法,形成一个三元结构的中国式划分。  相似文献   

20.
以往法律语言学研究文献几乎都认为法律条文中"的"字短语仅表示"假设"逻辑结构要素。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在分析"的"字短语逻辑结构要素过程中,当前法律语言学界仍然遵循着早已过时的"三要素说";其二,研究者往往将表层的法律语言形式与深层的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相混淆。本文基于目前占法理学界主流的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新三要素说",系统地分析了法律条文"的"字短语表达的逻辑结构要素及其在语言结构形式上的影射。根据语言结构形式的逻辑结构要素影射,归纳得出法律条文中"的"字短语的"化词"和"化句"翻译策略,并以《劳动合同法》的两个权威英译本为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