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作者六年留学生涯中深刻体会了欧洲蕴藏在现代风格之中的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其表达的生活态度与思想精神之后,对中国千年积淀的建筑文化精神产生了迫切的研究欲望,并从中探索中国建筑语言今后发展可能的脉络。该文在概括了近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建筑百年交锋后,分析了近代中国建筑文化语言发展的利弊。并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表达的探索,论述与探讨了今后中国建筑语言在现代背景下演绎的一种可能性。该课题对中国建筑语言的传承与营造思想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类型开始--探析聚落精神在场地中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和场所精神的解读,探讨根植于传统和社会文化中的通常聚居状态下建筑与城市的基本形态.透过两个实例分析,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索在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和特定场地环境内的建筑构成逻辑,以及聚落精神在新的时空关联下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蔡志昶 《新建筑》2010,(5):99-103
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精神是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学院派"建筑教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主题。探讨了在"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出,"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学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外来学术加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4.
政治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建筑的形式、功能与型制形成了带根本性的冲击,使传统与现代分离.为延续并再现中国建筑的传统,中国现代建筑史呈现了五种对传统的解读方式建筑纪念性的复兴;传统元素与现代功能及形式的折衷融合;传统精神的隐喻;地域风格影响下的传统空间与结构导向;此外,也有商业主义影响下的具象表现.作者在设计中国财税博物馆的过程中,为适应地形和环境,为表达建筑的内涵,传统始终是设计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她的瑰丽多彩与博大精深直到今天还深深影响着本土建筑设计师。在现代主义建筑精神引领时代的条件下,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是值得新一代设计师深思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城市建筑风格的根本性变化及对相关实例的分析,对新中式建筑的创新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田挚媛 《山西建筑》2007,33(20):49-50
文中探讨的范围主要限定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和中国建筑的趋同和多元化现象的分析,引发对中国未来建筑如何发展的思考,并深入探索保持传统和走向世界的合理途径,以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一根本精神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借助于相关的艺术形式,如舞。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表现出了和舞共通的方面,诸如多样的形态变化、丰富的表现内涵。对传统建筑进行深入考察,对于我们发掘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引发建筑空间意识的思考,展现传统建筑的魅力方面会有很大的价值,对于当前的建筑创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礼制思想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对礼制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传统建筑装饰中的"礼"精神及其在传统建筑装饰构件中的具体体现等不同方面分析并强调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9.
浅议礼乐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欢 《四川建筑》2009,39(4):26-27,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更在建筑审美的精神层面上有着显著作用。在尊重传统建筑观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是我们至今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高科技的不断冲击下被毁坏乃至消失[1]。传统的建筑技术失去传承,大量古建筑被严重破坏。而传统建筑中木头的大量使用在现代资源紧缺的当今社会也不适用,使木质建筑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建筑发展壮大起来。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意蕴丰富,不仅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伸。不能就此让它失去传承而消失。我们既可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养分,又可以从现代建筑中借鉴经验,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与现代的融合起来,真正找出属于中国的文化建筑。文中主要对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2)
The spirit of Yanan is a valuable spiri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nation.It not only plays a major guiding role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but also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Chinese dream.Read the spirit of Yanan,especially its self-reliance and hard struggle spirit makes me feel extraordinary deep,decided to write something around this spirit.  相似文献   

12.
历史街区步行商业街场所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小萍  孙伟 《山西建筑》2007,33(20):32-34
通过从实体要素、活动和含义三方面分析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探讨了历史街区步行商业街场所精神的塑造方法,以更好地保存、延续和发展河坊街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3.
艺术创作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从古至今的艺术创作中都能发现现实主义精神的存在,而西方国家更是在艺术创作中将现实主义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受到西方艺术创作文化的影响,我国在艺术创作中也越来越重视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体现,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价值的体现。本文主要针对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代高校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探究展开论述。在了解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主义精神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精神的空间     
杨志疆 《华中建筑》1998,16(4):55-61,63
文章通过对西方现代宗教建筑的简要概述,指出精神空间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抓住了建筑类型的精神气质,其形式刘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提出唯有形式探索的多元化才能真正丰富建筑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迟为飞  牛琦 《山西建筑》2006,32(13):15-17
分析了当前景观建设中场所精神的丧失现象,通过引入俞孔坚先生揭示的场所贯穿始终的景观设计道路之上中西文化殊途同归,证明了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回归的必然性。最后引入了景观的整体性原理,并分析了运用该原理指导下的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苑坤 《福建建筑》2008,(9):25-27
传统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本文试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阐释传统的意义。对于传统的继承从本质上说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继承,而不是对形体的单纯模仿。而对于当今的建筑师,除了要明白传统的本质意义外,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把握这种精神并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刘海燕  吕文明 《华中建筑》2006,24(7):142-143
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园林能形成在世界园棒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园林文化始终贯穿了和舍文化的精神。该文以和合文化为楔入点,分析了中国园林文化所包含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理性精神是创新人才的内在核心素质,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现实缺失理性精神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的主要内在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由教育转向教化;教育目标由培养工具人转向培养理性人;教育内容由定论转向问题;教育方式由灌输转向质疑;学生评价由一元转向多元,是我国大学涵育、彰显理性精神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大学完成培养创新人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郭苏明 《华中建筑》2008,26(2):142-144
高校传统校园是高校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时代背景下校园所特有的场所精神。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历史建筑的老化,对传统校园的更新成为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着重探讨了在更新过程中如何对高校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20.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