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角膜塑形接触镜通常为夜间佩戴,白天摘下。一则因为只有在夜间瞬目少的时候,镜片才可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塑形时机;再则因为角膜塑形术的优势在于白天不戴眼镜的时候仍然能保持良好的矫正视力,若在白天佩戴角膜塑形接触镜则不如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舒适。因为该种佩戴方式阻碍了角膜前氧呼吸的生理通路,因此角膜塑形接触镜的透氧性能直接关系到镜片佩戴后的角膜氧代谢水平和戴镜后眼部的健康水平。实验证实:夜间睡眠情况下,若要维持角膜最低的生理氧代谢,角膜接触镜材料的透氧系数(DR值)必须达到90。  相似文献   

2.
正1.角膜塑形镜治疗的用途有哪些?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也是一种隐形眼镜,但是它的材料和设计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形眼镜不同,它是一种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透氧系数在100以上,角膜塑形镜有其独特的反几何设计,镜片中央区较个体角膜中央区平坦,通过夜间佩戴可以改变角膜中央前表面的弧度,从而达到暂  相似文献   

3.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逆几何形态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通过夜间佩戴改变角膜中央表面形状来达到暂时性的减低或消除近视的目的。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同时角膜塑形镜的材料、设计不断优化,验配技术不断提升,大大提高了角膜塑形镜的配戴安全性,因此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角膜塑形镜的临床验配整个流程进行阐述,包括配前检查、诊断性试戴片的选择、配适评估和参数调整等。  相似文献   

4.
正角膜塑形镜是反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晚间配戴角膜塑形镜,改变角膜中央曲率,降低配戴者角膜表面屈光度,暂时性的降低近视度数,使视力恢复,进而达到矫治近视。虽然角膜塑形镜降低屈光度的效应是短暂的,但长期戴镜后对近视发展的控制效果显而易见。因此,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呈不断上升且低龄化趋势,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已成为严峻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1]。诸多近视矫正手段中,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 OK镜)能有效延缓青少年近视增长速度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2],但临床上仍有各种并发症发生,其中角膜上皮点染是发生最多的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一例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出现角膜上皮点染的病例,来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造成角膜上皮点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目的:为了调查佩戴超过3个月逆几何硬性透气性(RGP)型的角膜塑形镜后对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18位成年低度近视受试者(-4.00 D),在夜间佩戴、白天摘除的情况下,在3个月的时间里被佩戴逆几何的眼镜(布里斯班,昆士兰,澳大利亚UltraVision Pty.Ltd.公司生产)。另外10名受试者被要求在1个月的时间内在右眼用相同的佩戴计划佩戴装有常规RGP镜片(J-Contour;Ultra Vision);左眼作为非–戴镜控  相似文献   

7.
<正>(续)第三节特殊疑难问题处理方法本节主要介绍验配角膜塑形镜时常见的疑难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验配的成功率。分析角膜塑形镜验配的各个环节,大致有以下原因可导致角膜塑形镜验配失败:角膜曲率测试有误、试戴片曲率参数选择有误、试戴片配适评估有误、屈光参数测试有误、订单信息填写笔误、订单信息传送有误、镜片制作参数有误、寄送地址有误,配发给配戴者有误等等。其中大多数经过严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中,不同人工泪液的使用对塑形效果和角膜上皮细胞的影响,以评价使用各种人工泪液对角膜塑形镜配戴后的塑形效果。方法:收集配戴美国E&E角膜塑形镜患者8例(16只眼)均为低、中度屈光不正,先采用美国博视顿舒润液为人工泪液配戴角膜塑形镜一月后效果不理想的,然后分别采用1%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0.1%玻璃酸钠眼液配戴后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用舒润液配戴组作为对照组,另外1%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和0.1%玻璃酸钠眼液配戴组作为实验组,对各组配戴后的塑形效果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通过对患者屈光不正状态的分布、角膜平坦K值和E值的分析,初步评估角膜塑形镜的配戴效果。结论:可以使用1%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0.1%玻璃酸钠眼液作为人工泪液,因其粘稠度相对较高可以增加液压,改变角膜中央下压力不足,从而获得塑形视力的提高以及对角膜上皮细胞起到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措施中,配戴角膜塑形镜被认为是能够有效延缓近视增长的方式之一,但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增长的机制目前还未明确.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改善近视患者的调节功能,而进展性近视患者常伴有调节功能下降的情况.针对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调节功能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角膜塑形镜源自美国.几十年来渐进发展.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角膜塑形镜服务模式.这和美国较为发达的视光教育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1.问:什么是角膜塑形镜? 答:是一种非手术方法矫治近视的夜间配戴的硬性角膜接触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美国Euclid Boston EqualensⅡ角膜塑形镜片在矫正期结束时的裸眼视力、近视和近视散光的降度、E值与降度的关系。矫正期是指首次戴镜日至戴镜3个月(部分特殊矫正者的矫正期会适当延长)。在矫正期内,验配机构要负责观察、评估、保证戴镜者眼部健康以及力求达到最佳矫正效果。结论:低中度近视患者戴片3个月后,绝大多数可以获得良好的塑形视力,即可以达到白天不用佩戴眼镜;在角膜塑形术中,地形图E值的高低对近视及散光的矫正效果无明确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患者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不同时期眼轴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从2013年到2017年之间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共33人,就诊年龄从9岁~18岁(13.2±2.9)。将戴镜眼定为观察组,非配戴眼定为对照组。使用Carl Zeiss IOLMaster分别对戴镜前、戴镜半年和戴镜1年时的眼轴进行测量,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分析。结果:佩戴前观察组眼轴平均值为24.59,对照组眼轴平均值为23.36,戴镜半年后,观察组眼轴平均值为24.63,对照组眼轴平均值为23.59,1年后观察组眼轴平均值为24.44,对照组眼轴平均值为23.55。戴镜前、戴镜半年与戴镜1年时,观察组的眼轴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眼轴变化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屈光参差患者单眼佩戴角膜塑形镜,非佩戴眼眼轴较佩戴有明显变化,而佩戴眼眼轴没有明显变化。屈光参差患者单眼佩戴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控制双眼屈光度差异的进一步加大,改善屈光参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美国Euclid Boston Equalens II角膜塑形镜片在矫正期结束时的裸眼视力、近视和近视散光的降度、E值与降度的关系.矫正期是指首次戴镜日至戴镜3个月(部分特殊矫正者的矫正期会适当延长).在矫正期内,验配机构要负责观察、评估、保证戴镜者眼部健康以及力求达到最佳矫正效果.结论:低中度近视患者戴片3个月后,绝大多数可以获得良好的塑形视力,即可以达到白天不用佩戴眼镜;在角膜塑形术中,地形图E值的高低对近视及散光的矫正效果无明确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角膜塑形镜是目前临床控制近视进展的重要方法.2021年1月颁布的最新版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专家共识为广大眼科及视光从业人员对围塑形期的验配流程提供了建议.本文在回顾2012年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发布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临床验配专家共识》(下文简称:2012版共识)和2016年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发布的《中...  相似文献   

16.
角膜塑形镜最早引入中国大约是在1995年,当时我国的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已经对由美国引入的第三代加速型角膜塑形镜展开临床研究。较早在专著中描述这一技术的是上海复旦大学汪芳润教授,  相似文献   

17.
正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并不像其他屈光矫正手段具有极可靠的成功率,主要原因在于镜片的常规设计未能涵盖适应所有配戴眼的条件、验配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未臻成熟。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应该说角膜塑形镜验配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镜片的材质、设计和制作工艺,若镜片的适应性更好一些,则可相对降低对验配技术的要求。角膜塑形镜验配后的疑难问题大致表现分为两类,一类为验配过程不成功,主要见于镜片荧光素配适不理  相似文献   

18.
OK镜与RGP     
众所周知,OK镜(Orthokeratology)与RGP都属半硬性角膜接触镜,都是由同一种半硬性高透氧的隐形眼镜材料制成,但由于两者的设计和加工工艺的不同,使两者的适用范围及矫正效果有所不同。 角膜矫形接触镜即俗称OK镜,是一种特制的RGP半硬性角膜接触镜,OK镜是通过压力增加近视眼患者的角膜曲率,减少角膜屈光度,从而达到塑形角膜,提高视力,降低屈光度的目的,亦称“角膜塑形术”。OK镜的四弧设计包括:边弧、配适弧、反转弧、基弧。通过测定患者的角膜曲率、可见虹膜直径、屈光度、角膜地形  相似文献   

19.
<正>(续)第二节验配效果的疑难问题配戴角膜塑形镜以后,可能发生矫正效果不理想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坚持戴镜,可能发生于矫正近期,也见于矫正成功数月,甚至数年以后。兹将验配效果的疑难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戴镜导致的视觉异常,另一类是戴镜导致的角膜损伤或眼  相似文献   

20.
习知在角膜塑形术中,角膜几何中心区以预计的量值被镜片基弧区压平,从而达到降低角膜屈光力并矫正眼睛近视的目的。角膜几何中心区被压平以后,体积缩小,该部分角膜组织的瞬间转移去向引起了视光专家的兴趣。根据臆测有三种可能:其一,角膜组织受压后向前房移动,形成平行转移;其二,角膜组织被压后体积缩小,形成自身消化;其三,角膜组织受压后向周围扩散,形成组织迁徙。经过超声波检查,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短时间内眼的前房深度和角膜厚度变化微小,不足以解释角膜组织的转移去向,因此角膜组织受压后向周围扩散,即组织迁徙论成为唯一的解释。此外角膜塑形镜的反转弧内曲面偏离角膜面,与角膜面之间形成了弧形的腔隙,该空间通常充满泪液,在闭目时泪液排出形成负压,在睁目时吸纳角膜组织,使角膜旁中心区的曲率变弯,成为角膜塑形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关键因素,被称为“塑形空间”。该塑形空间的腔隙体积究竟有多大,是否任何参数的角膜塑形镜的反转弧腔隙均能充容纳角膜中心区被压平后所转移的角膜组织,是角膜塑形术安全性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