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镁铝合金/聚四氟乙烯(Mg4Al3/PTFE)红外诱饵剂的配比对燃烧速度、辐射强度和质量辐射能量的影响。经过试验发现:当镁铝合金与聚四氟乙烯的配比为70:30时,中、远红外的辐射强度最大;当镁铝合金的质量百分比为40%~50%时,比辐射能最大;随着镁铝合金含量的增加,燃烧速度迅速增加。通过分析确定了导温系数是影响燃烧速度的主要因素,而碳和碳化铝是影响红外辐射强度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2.
王冰  陈宗胜  汪家春  时家明  陈旺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48(10):1004002-1004002(6)
为研究氧化剂和还原剂的配比对四氧化三铅/镁粉/聚四氟乙烯(Pb3O4/Mg/PTFE)混合诱饵剂效能的影响,保持氧化剂的配方不变,改变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比例,设计了5种不同的药剂配方。使用压片机将混合均匀的药剂粉末压制成药柱。用7.5~14 m远红外热像仪测量药柱燃烧过程,计算出每个样品的燃烧时间、质量燃速、辐射面积、辐射亮度、辐射强度。结果表明:随着还原剂的比例升高,样品质量燃速先变大后变小,当氧化剂与还原剂比例为1:1时,质量燃速最大,为5.03 g/s;样品燃烧的温度随着还原剂的比例升高先变高后降低,当氧化剂:还原剂=1:2时,样品燃烧的最高温度达到最小,为754.29℃;辐射亮度和强度随着还原剂的比例升高先变大后变小,且当氧化剂:还原剂=1:1时,辐射亮度最大,为1 869.21 Wm-2sr-1,辐射强度也达到最大,为97.61 Wsr-1,可见在7.5~14 m波段,当氧化剂:还原剂=1:1时,样品的远红外辐射特性最好。  相似文献   

3.
陈明华  焦清介  常非  温玉全 《激光与红外》2002,32(4):253-255,258
文中介绍了聚四氟乙烯/镁红外诱饵剂的配比对燃烧速度、辐射强度和质量辐射能量的影响。经过试验发现:当镁与聚四氟乙烯的配比为50:50时,中、远红外的辐射强度最大;随着镁含量的增加,燃烧速度迅速增加。通过分析确定了导温系数是影响燃烧速度的主要因素,而碳是影响红外辐射强度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镁/聚四氟乙烯(Mg/PTFE)诱饵剂燃烧温度高的问题,通过添加红磷/氧化铜(P/CuO)高热剂制备一种具有低燃温薄膜型诱饵材料。将P/CuO高热剂作为添加剂,通过工艺与配方设计制成薄膜型箔片,实现了低温点火与低温稳定燃烧,并对样品的燃烧速度、辐射强度、燃烧温度等参数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添加P/CuO高热剂后,150 mm15 mm0.2 mm的0.5 g箔片,点火温度可从520℃下降到390℃;燃烧温度可从1 500℃下降到850℃,且能够稳定燃烧;大于1.0 Wsr-1持续时间从1.2 s增长到1.6 s。从点火温度、稳定燃烧与辐射的性能分析,基于P/CuO高热剂改性的Mg/PTFE薄膜型诱饵剂适合于抛散引燃型离散面源诱饵的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用于计算镁/ 聚四氟乙烯(PTFE) 药柱燃烧时红外辐射强度的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镁/ 聚四氟乙烯药柱在恒面和减面燃烧条件下红外辐射强度的计算模型,通过一系列实验测定了药柱的比辐射能、线燃烧速度以及冷却时间,最后计算了药柱燃烧时的红外辐射强度,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低燃温红外诱饵剂设计及其燃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镁/聚四氟乙烯红外诱饵配方为基础配方,用红磷和硫酸锶分别替换基础配方中的氧化剂和可燃剂,设计了几种不同的红外诱饵剂配方,利用差热分析仪、红外测温仪和红外辐射度计等仪器对各配方的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设计结果表明,红磷和硫酸锶均可以使反应的起始分解温度和结束温度降低,红磷的降低效果较硫酸锶更为明显。基础配方的最高火焰温度为1013.7℃,最大辐射强度为0.0023 W/sr,红磷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配方的辐射强度。随着替换成分质量分数的增加,最高火焰温度逐渐降低。质量分数为20%时,红磷配方的最高火焰温度为427.7℃,最大辐射强度为0.1522 W/sr,安定性下降,燃烧出现不连续现象;硫酸锶配方为818.6℃,辐射强度变化不大,燃烧过程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对镁/聚四氟乙烯燃烧速度和红外辐射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华  马桂海 《激光与红外》2008,38(10):1008-1010
为了研究燃烧速度对镁/聚四氟乙烯红外诱饵剂辐射强度的影响,首先对不同配比镁/聚四氟乙烯红外诱饵剂的燃烧速度、辐射强度和质量辐射能量进行了测定和计算,确定了在镁与聚四氟乙烯的配比为50∶ 50时,燃烧时的红外辐射强度最大;然后在镁与聚四氟乙烯混合物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碳纤维,实验发现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燃烧速度和红外辐射强度迅速增加;通过分析确定了导温系数随着碳纤维含量增加而提高,进而使燃烧速度加快,使得红外辐射强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镁/聚四氟乙烯配方的红外诱饵剂为基础,以燃烧时间、燃烧温度和红外辐射强度作为考核参数,对以红磷和氧化铜作为功能添加剂的薄膜型低燃温红外诱饵剂进行了实验研究。以镁、聚四氟乙烯、红磷和氧化铜的导热性系数作为参量,综合比较了不同配方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以及对燃烧温度、辐射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以红磷和氧化铜为功能添加剂可以改善低火焰温度条件下的燃烧稳定性。当红磷含量为25%,镁粉含量为25%,氧化铜含量为10%~15%,聚四氟乙烯含量为35%~40%时,0.03 cm厚燃烧反应薄膜的燃烧最为稳定,燃烧时间大于3 s,辐射强度在1.5 W/sr左右,燃温为800 ℃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某种金属粉(代号TZ)与氟橡胶为基的自燃型诱饵剂的红外辐射强度,采用药剂中添加钛(Ti)粉、硼(B)粉的方法,借助红外热像仪对诱饵剂燃烧及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Ti粉、B粉均能够减少诱饵剂燃烧时间,提升其红外辐射性能。Ti粉和B粉添加比例分别为8%和10%时,诱饵剂燃烧时间最短,Ti粉能够把诱饵剂燃烧时间从60 s减少至40 s,B粉可将其减少至32 s;且此比例下诱饵剂的燃烧温度、红外辐射亮度和辐射强度均达到极值。这说明燃烧剂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诱饵剂的辐射性能,B粉的影响要大于Ti粉对诱饵剂辐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高热剂的红外辐射特性,设计并制备了6种不同组分的高热剂,并对其红外辐射亮度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在4.15~5 μm波段内Al+Fe3O4和Mg+CuO的最大红外辐射亮度分别达到了66934和43718 W·m-2·sr-1;在2.5~3.1 μm波段内Al+Fe3O4和Al+ CuO分别达到了15097和13365W·m-2·sr-1;高热剂都在8~14 μm波段内也具有较好的红外辐射,其中Mg+Fe3O4和Al+CuO的最大红外辐射亮度值分别达到了691.5和611.8 W·m-2·sr-1.结果表明高热剂是高效的红外诱饵添加成分.  相似文献   

11.
从镁/聚四氟乙烯/氟橡胶(MTV)红外诱饵的燃烧辐射机理入手,描述了镁/聚四氟乙烯/氟橡胶(MTV)红外诱饵的红外辐射特性,给出了光谱辐射特性曲线,对MTV红外诱饵的对抗特性及其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拓展光谱辐射范围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影响红外诱饵红外辐射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提高红外诱饵红外辐射能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上论述了红外诱饵弹中药剂的组成、性能和配比,通过理论计算结果分析药剂的组成。为确定红外诱饵干扰点源红外寻的制导导弹的药剂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童奇  邹涛  童中翔  张健  马榜 《激光与红外》2018,48(7):896-902
本文根据箔片表面的化学反应,从燃烧学原理出发,建立了箔片的燃烧模型,并对箔片的燃烧和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VC++与OpenGL编程建立了面源红外诱饵图像的仿真系统,得到面源红外诱饵的红外仿真图像,并对面源红外诱饵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提高红外诱饵3—5μm选择辐射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虹外诱饵的有效辐射是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本文就如何提高虹外诱饵在3—5μm波段的选择辐射的三种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论述了红外诱饵弹中药剂的组成、性能和配比 ,通过理论计算结果分析药剂的组成。为确定红外诱饵干扰点源红外寻的制导导弹的药剂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红外诱饵的有效辐射是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本文就如何提高红外诱饵在3—5μm波段的选择辐射的三种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于红外成像制导导弹,面源红外诱饵是一种效费比较高的干扰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实现有效干扰,面源红外诱饵的红外辐射特性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文中分析了面源红外诱饵的干扰有效性,对光谱特性、辐射强度、时域特性、辐射面积等红外辐射特性的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实例,为面源红外诱饵的设计和考核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红外诱饵干扰弹是常见的影响导弹命中精度的干扰手段之一,对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干扰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在对红外诱饵干扰原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建模,通过计算能量质心位置建立了雷达,红外双模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设计了一种抗干扰方法,提出一种通过辐射能量和角度偏差方程进行红外诱饵干扰检测的方法.仿真分析表明: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使用该抗干扰方法能够以超过90%概率检测红外诱饵干扰,跟踪精度高,脱靶量小,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雷达电磁诱饵不能诱偏加装红外制导导引头反辐射导弹的问题,提出了雷达红外诱饵弹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方法,分析了雷达红外诱饵弹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红外诱饵弹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效能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效能模型,对红外诱饵弹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