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对纸粉(PF)/聚丙烯(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偶联机理进行了探讨。力学测试和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MAPP是本体系有效的偶联剂;质量分析实验证明MAPP与纸粉发生了化学反应,同时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广角X射线衍射实验(WAXD)证明MAPP的PP链段可与PP基体形成共结晶。  相似文献   

2.
PP粉表面固相接枝及其表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用固相接枝法在聚丙烯(PP)粉表面接枝马来酸酐(MAH)。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与广角X射线衍射(WAXD)对MAH-g-PP的接枝效果和晶态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聚丙烯共混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少量(1%)自制的甲基丙烯酸十八醇酯(SMA)与丙烯酰胺(AM)共聚物P(SMA-AM)添加剂聚丙烯(PP)中进行共混,能大幅度提高聚丙烯的亲水性和粘合强度。P(SMA-AM)的加入,改善了PP的流变性能,对PP的结晶度和拉伸强度影响不大。俄歇电子能谱(AES)分析表明,P(SMA-AM)在PP共混物表面富集。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固相力化学接枝马来酸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利用新型的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在室温上实现了马来酸酐(MAH)在聚丙烯(PP)上的固相力化学接枝。采用IR、DSC及化学滴定等方法对所制备的聚丙烯-马来酸接枝共聚物(PP-g-MAH)进行了分析表征。系统研究了磨盘静压力、转速、温度、碾磨次数、聚丙烯与马来酸配比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加入无机填料钛白粉(TiO2)共碾磨、可进一步提高MAH在PP上的接枝率。通过磨盘固相力化学反应制备的PP-g-MAH  相似文献   

5.
膨润土对聚丙烯的填充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新型无机填料-膨润土对聚丙烯(PP)的填充行为(力学性能,熔融指数,密度等)着重考查了用硬酯酸进行表面改性后的填料粒径,填充量对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DSC,偏光显微镜,SEM观察分析了填充体系的微观,亚微观结构,对膨润土填充PP的机理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6.
马来酸二丁酯熔融接枝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马来酸二丁酯(DBM)为接枝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PP)。讨论了DBM和过氧化二异丙苯(DCPO)量及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DCPO为零的情况下,DBM仍能与PP接枝。通过反应体系熔体流变曲线的分析和反应物熔融指数凝胶量的测定。证实了在接枝反应中DBM不发生自聚,DCPO是引起产物降解的主要原因,接枝产物极少产生生交联。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接枝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用自制高压装置使聚丙烯在0.77GPa、250℃下融体结晶,经WAXD分析所得结晶试样为γ晶型PP。并用高温WAXD和DSC研究了γ-PP在热作用下向α-PP转变的过程及机理。  相似文献   

8.
制备新型相容剂——聚丙烯固相接枝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用固相接枝共聚方法制备聚丙烯接枝苯乙烯共聚物(PP-g-PS),详细考察了聚丙烯与引发剂的品种、反应温度、苯乙烯与引发剂的浓度等地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P-g-PS具有较高的接枝率。共聚PPJ340与PP粉接枝率均较均聚PPF401为高;将3种引发剂(BPO、TBP、DCP)进行比较在相同的下,以TBP作为引发剂的接枝率最高;接枝率随ST/PP质量比增大与反庆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将PP-g-PS  相似文献   

9.
GMA熔融接枝PP的结晶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广角X射线(WAXD)、差示扫描量热计(DSC)自动化重计等方法,测定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熔融接枝聚丙烯(PP)的结晶度,用结晶速度仪测定了接枝物的结晶速度,用偏光显微镜(PLM)对结晶试样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接枝聚丙 结晶性能与接枝率有关,各种测试方法所得结晶度数据有很好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粉料表面的紫外光和射线辐照接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马来酸酐(MAH)、丙烯酸(AA)、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酰胺(AA)为单体,对预氧化和未处理的聚丙烯(PP)粉进行固相光接枝、溶液光接枝,固相γ射线接枝以及γ射线预辐照溶液接枝,用FT-IR、ESCA和化学滴定法对接枝聚丙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各单位均在聚丙烯表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枝共聚。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三元乙丙橡胶(EPDM)共混改性聚丙烯(PP)的热流动性及其连续玻璃纤维毡增强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在- 20℃、20℃下的冲击韧性和常温拉伸及弯曲性能。结果表明,HDPE在一定范围内可改善PP的热流动性;HDPE、EPDM 与PP共混,可显著提高PP的冲击韧性,而拉伸及弯曲性能有所降低,但经过连续玻纤毡增强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冲击韧性、拉伸及弯曲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DSC和DMA研究了一种新的含有机硅三元多嵌段共聚物(PPO-PDMS-PHS)n与均聚物PPO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均聚物PPO与(PPO-PDMS-PHS)n中的两种嵌段(PPO和PHS)有相容性,两种嵌段协和的结果提高了共混相容性的临界值,当均聚物PPO的Mn为20000时,PPO嵌段的Mn为20000,PHS嵌段的M国5160时(PO-PDMS-PHS)n共混物的一相容体系。  相似文献   

13.
聚苯醚与含有机硅嵌段共聚物共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差热扫描量热计(DSC)、动态粘弹谱仪(DDV)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PPO/PHS-PDMS、PPO/PPO-PHS-PDMS和PPO/PS/PPO-PHS-PDMS3个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PPO/PHS-PDMS为一相容体系。当PPO分子量与PPO-PHS-PDMS中PPO分子量相同时,PPO/PPO-PHS-PDMS与PPO/PS/PPO-PHS-PDMS是两个相容体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膨胀阻燃剂PPN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合成了一系列聚丙烯(PP)的膨胀阻燃剂PPN,红外光谱显示PPN为蜜胺(MEL)交联聚磷酸胺结构。PPN/尼龙66(PA66)复合组分对PP有良好的阻燃作用,阻燃体系氧指数最高可达34.2。实验认为,MEL对该阻燃PP体系的磷氮协同效应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固相接枝聚丙烯的晶态结构和热行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固相接板反应对聚丙烯晶态结构和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用马来酸酐固相接枝后,晶面间距基本不变,微晶尺寸增大,熔点降低,结晶度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关于聚丙烯(PP)纺织中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其流动性(η0、MFI)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PP熔体性质变化与PP树脂原始性质、加工温度、化学降解及热机械降解等诸种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对PP常规纺丝加工而言,该PP原料的为14万左右、为5左右、η0为400Pa·s左右、MFI为30g/10min且PP熔体加工温度为250℃左右,是纺制优质PP纤维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利用DSC和DMA研究了一种新的含有机硅三元多嵌段共聚物PPO-PDMS-PHS与均聚物PPO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均聚物PPO与PPO-PDMS-PHS中的两种嵌段(PPO和PHS)有相容性,两种嵌段协同作用的结果提高了共混相容性的临界值,当均聚物PPO的Mn为20000时,PPO嵌段的Mn为20000,PHS嵌段的Mn为5160时,PPO-PDMS-PHS/PPO共混物为一相容体系。  相似文献   

18.
聚丙烯网络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固相两步法合成了聚丙烯(PP)网络。首先将PP用马来酸酐(MAH)功能化,再加入交联剂己二胺(HDA)或聚乙烯醇(PVA)使PP网络化。研究了在该方法中反应条件与PP网络的凝胶含量关系。结果表明,当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用量低于0.83×10-3mol时,凝胶含量随BPO增加而迅速升高,BPO用量高于1.65×10-3mol时,凝胶含量基本不再变化,控制反应的最佳时间为25~30min。  相似文献   

19.
聚丙烯微粉固相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相接枝聚合制得聚丙烯微粉与马来酸酐的接枝共聚物。用Bruker MSL-400MHR.RT-NMR信,采用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技术,测定了共聚物的^13C-NMR,结合IR,WAXD和DSC分析,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以聚丙烯(PP)为内衬,表面经特殊处理后与玻璃钢(FRP)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形成独特的PP/FRP复合结构。PP/FRP复合器材的轴向拉伸强度、轴向压缩强度和界面抗剪强度分别大于130MPa,150MPa及8.5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