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力触探试验的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静力触探试验的可重复性及可靠性,它在现场试验中被广泛应用。对静力触探试验进行颗粒流模拟,有助于从细观上了解静力触探试验机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实际。颗粒流方法在模拟土体大变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利用颗粒流理论及其程序,首先在双轴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土样细观参数,然后建立静力触探的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贯入过程及锥尖土体的细观力学特征,重点分析了静力触探过程中砂土的位移运动规律,砂土的水平和垂直应力场及主应力的偏转。通过施加不同的应力边界条件,分析了模型不同的应力条件及超固结比(OCR)对锥尖贯入阻力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锥尖尺寸效应对锥尖贯入阻力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的试验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颗粒流方法模拟静力触探试验的可行性,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2.
静力触探试验(CPT)被广泛用于确定无黏性土的力学性质,现有研究集中在普通石英砂,由CPT贯入阻力推测钙质砂强度特性的成果很少。钙质砂的峰值内摩擦角一般高于石英砂,内摩擦角和剪胀角随应变的变化也不同于石英砂。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公式的大变形有限元方法,模拟石英砂和钙质砂中CPT的完整贯入过程,有效避免了锥尖周围的网格扭曲。引入修正摩尔-库伦模型描述石英砂和钙质砂强度发挥与塑性剪应变的关系,由弯曲元和三轴排水试验确定本构模型参数。数值模拟得到的锥尖贯入阻力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吻合,表明建立的数值模型能够模拟钙质砂中的CPT试验。  相似文献   

3.
根据静力触探探头和静压桩贯入软土时的特点,采用柱孔扩张理论来模拟圆锥锥身和桩身贯入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采用球孔扩张理论分析锥尖和桩端的挤土受力情况,推导出该条件下柱孔扩张和球孔扩张的极限扩孔压力理论解,在此基础上,对静力触探探头和静压桩进行受力对比分析,推导出利用波速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成果估算静压桩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表达式。理论计算值与现场试验桩的静载荷试验结果较为吻合,说明该理论解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软土地区静力触探试验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理,依托龙锦路东侧、竹林北路北侧地块为背景,使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软土地区静力触探试验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内摩擦角增大锥尖阻力与侧摩阻力随之增大,且侧摩阻力所占总贯入阻力增大;粘聚力对锥尖阻力与侧摩阻力的影响相似,随着粘聚力增大锥尖阻力与侧摩阻力逐渐增大,但侧摩阻力所占总贯入阻力比例基本不变;弹性模量逐渐增大时,锥尖阻力、侧摩阻力以及比贯阻力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
针对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沿线广泛分布的淤泥,分别进行了双桥静力触探试验和平板载荷试验,通过对比这两种试验结果,确立了淤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双桥静力触探比锥尖阻力之间的回归关系,为福建局部地区采用静力触探确定淤泥承载力提供了计算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原位测试在海洋岩土工程勘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T型触探仪因其在软土中评价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可靠性高于常规的孔压静力触探仪,而在深水油气开发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介绍了T型触探仪在南海北部深水软土区两个场址的应用,并和静力触探试验以及现场原位十字板试验和室内DSS试验结果相对比获得探头系数,结果显示T-bar系数NT-bar值变化范围要小于锥尖系数Nkt。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南海北部深水软土区的T-bar系数NT-bar值和锥尖系数Nkt推荐值,可为南海深水工程勘察相关工程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凌造 《广东建材》2008,(12):75-76
本文在分析潮汕平原地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静力触探测试、十字板剪切试验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初步探讨该地区软土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c与十字板剪切强度Cu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个振冲碎石桩单桩承载力的经验公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振冲碎石桩单桩静载荷试验与其桩体高压静力触探试验的对比 ,建立了粉土地基的振冲碎石桩单桩承载力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之间的经验公式。经验公式的相关系数为 0 .8,公式可以在工程中试用 ,从而简化振冲碎石桩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和双桥静力触探试验,对某工程场地饱和吹填砂进行液化判别,结果表明双桥静力触探试验液化判别计算所得液化指数与锥尖阻力基准值取值有关,且总体高于标准贯入试验计算所得液化指数,双桥静力触探试验液化判别结果更偏于安全;结合吹填砂的特点,建议饱和吹填砂液化判别采用标准贯入试验与静力触探试验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静力触探技术 (CPT)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静力触探技术的发展历史1932年荷兰工程师P.Barentsen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静力触探试验,1935年荷兰Delft土力学实验室第一任主任T.K.Huizinga设计并使用了10t的荷兰锥贯入装置,并开始用于桩承载力试验研究。1948年,Vermeiden和Plantema改进了荷兰锥,即在探头上方增加了锥形保护部分,以阻止土从套管与钢杆之间进入。1953年,Begemann设计出可测侧阻力的摩擦套,并申请了专利。上述这些机械式的静力触探仪由于其简单和方便,现在仍在一些国家中使用。1948年,荷兰市政工程师Bakker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电测式探头(Rotterdamcone),并申请了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