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涂料》2017,(1):73-75
乳液粒径及分布是表征聚合物乳液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过程中,探究阴离子乳化剂配比及用量、取种量、聚合物T_g对平均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增加釜底乳化剂的用量,可以有效减小乳液粒径;取种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改变乳液粒径;而聚合物T_g值对粒径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
用阴离子、非离子和阳离子乳化剂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乳液,非离子乳化剂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乳液。将含氟乳液与不含氟乳液共混,并室温成膜。采用AFM、SEM-EDS、接触角仪比较了上述3种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不含氟乳液乳化剂为阴离子或非离子时,更有利于形成两面异性,具备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的方式,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为原料制备了粒径分别为30nm、75nm、210nm左右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通过乳胶粒核壳结构设计与大小粒径乳液机械共混改性2种方法研究了如何在较少含氟单体用量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表面疏水性能。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动态光散射仪、接触角测定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共聚物膜的表面性能和共聚物乳液粒径的大小及分布,测试结果表明,核壳结构乳液成膜后壳层含氟量较高,膜表面接触角大于90,°疏水性能强;而大小粒径乳液共混物成膜后表面含氟量较低,却仍能得到90°以上的接触角,表明乳胶膜表面具有粗糙结构,具有一定的仿荷叶效应。  相似文献   

4.
聚合条件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为阴离子型反应性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制备丙烯酸酯微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乳化剂、引发剂和单体等对微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NS-86、KPS用量的不断增加,乳胶粒的粒径逐渐减小,但过多加入KPS时会导致乳胶粒的粒径增大;乳胶粒的粒径均呈双峰分布,并且双峰随单体用量增加均向大粒径方向偏移;当w(DNS-86)=11%、w(KPS)=0.5%和m(单体)∶m(水)=6∶14时,采用种子预乳化半连续聚合法,可以制备出粒径小(平均粒径为39 nm)、分布窄(粒径分布指数为0.202)的丙烯酸酯微乳液。  相似文献   

5.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改性方法,改性乳液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两方面总结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及涂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游波  钱峰 《涂料技术》2000,(4):24-29
本文论述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和涂料的制备方法,对不同单体组合体系合成的乳液和涂料性能进行了对比,还研究了有机硅功能单体用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加料工艺、引发剂体系、乳化剂用量及复配比、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多层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采用连续滴加单体的加料工艺,选用复配乳化剂体系,在较低的乳化剂用量条件下,使用高效低温引发剂,在50℃引发聚合,合成了固含量为42%,平均粒径为64.9 nm,窄分布的具有多层核壳结构的聚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在高分子合金共混流动性能方面的研究,重点讨论了流体的非牛顿特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甲醛(POM)/丙烯酸酯弹性体(ACR)共混物,通过力学测试、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研究了POM/ACR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等。结果表明,POM的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随ACR含量的增加而提高,ACR含量为16%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5 k J/m2,比纯POM提高了158%,断裂伸长率为80.5%,比纯POM提高了90%;DSC分析显示该弹性体影响了POM分子链段的运动,使POM的相对结晶度和结晶速率均降低;TG分析也显示氮气条件下,共混物的热分解温度和降解活化能均高于纯POM。  相似文献   

10.
低乳化剂含量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阴/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制备了低乳化剂含量的丙烯酸酯微乳液。探讨了搅拌速率、聚合温度、复合乳化剂类型和用量、pH值及聚合中期引发剂补加方式等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的稳定性、透光率、粒径及其分布等影响。结果表明:当搅拌速率为120~160 r/min、聚合温度为75~76℃、复合乳化剂中w(AES+OP-10)=2%且m(AES)∶m(OP-10)=3∶1时,丙烯酸酯微乳液的稳定性最高(凝胶率为0),并且其透光率为68.7%、平均粒径为37.8 nm且粒径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1.
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乳液,固含量约为30%(wt)。研究了乳化剂SDS/OP-10比例、引发剂KPS用量、单体投料比例对乳胶粒子大小及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用量对乳胶粒子的粒径影响较大,粒径从59 nm至100 nm,粒度分布(PDI)变化不大;引发剂用量和单体比例对乳胶粒子影响较小,其中单体比例对乳胶粒子的大小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阴离子聚氨酯乳液的粒径及粒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用二羟甲基丙酸制备阴离子聚氨酯乳液,二羟甲基丙酸的量,反应程度,扩链剂的用量对乳液的稳定性、粒径大小和分布及粒子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将聚甲醛(POM)与丙烯酸酯类弹性体(ACR)在转矩流变仪中密炼共混15 min,研究了POM/ACR共混物的加工流变性能。结果表明,随ACR用量的增加,共混物熔体流动速率和最大转矩降低,平衡转矩提高,且塑化时间稍有延长。对于ACR质量分数为16%的共混物,密炼试验表明密炼温度和转速的升高对其平衡转矩、塑化时间及物料温度均有影响,但转速的影响更为突出。在相同的转速下,随着密炼温度的升高,平衡转矩变小、塑化时间缩短而物料温度上升的幅度变大;在同一密炼温度下,随着转速的提高,平衡转矩总体上增大,塑化时间明显变短,物料温度上升的幅度明显变大。转速70~100 r/min、密炼温度175℃是POM/ACR共混物较为合适的加工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作复合单体,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通过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核壳单体质量比以及丙烯酸加入量对乳液性能以及漆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TEM对乳胶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预乳化半连续滴加法,当复合乳化剂SDS与OP-10质量比为2:1且总用量为4%,核、壳层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丁酯的质量比分别为3:7和4:1,核壳总单体质量比为1:1,丙烯酸质量分数为4%,核层和壳层反应温度分别为70℃和80%时,可以合成黏度适中、乳胶粒粒径分布均匀、稳定性好和漆膜力学性能优良的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15.
VTMS对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交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对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及乳液性能的改性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合成弹性乳液的最优化条件:有机硅用量3%,引发剂用量0.5%,乳化剂用量4.8%,反应温度78℃。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和差热分析仪对聚合物的形态及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乳液的粒子形态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通过半连续滴加法制备的无皂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乳胶粒形态、聚合条件对乳胶粒粒径的影响,测定了乳液性能和乳胶膜的表面性能。制备的含氟乳液的乳胶粒呈圆形,粒径分布窄。乳液稳定性好,含氟乳胶膜对水的接触角为110.2°,吸水率低,表现出优异的表面性能。  相似文献   

17.
高固含量苯丙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阴/非离子型乳化剂作为复合乳化剂体系,进行高固含量St-BA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获得了固含量达34%,而乳化剂总用量为3.0%、乳液粒径为38.2nm的聚合物微乳液。讨论了聚合方法、乳化剂、反应温度、单体滴加速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羟基丙烯酸酯乳液,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共聚乳液的结构。乳液聚合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5-8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0.3%。羟基单体用量增加,乳液稳定性降低,凝胶含量增加,涂膜的耐水性下降,涂膜硬度增大,附着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PU乳液对VAE乳液共混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系列聚氨酯(PU)乳液对VAE乳液进行共混改性,了共混乳液的稳定性,乳液膜性能,相容性等,结果表明,共混乳液的稳定性依赖于乳液的PH值,共混乳液胶膜的性能依赖于共混乳液的组成和PU链段中软段和硬段的比例,共混体系具有部分相容性,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PU的硬段部分。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种高性能醋酸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共聚乳液(简称醋丙乳液),并通过加入改性单体和改变工艺以提高乳液性能.主要研究了聚合过程中引发剂用量与其浓度的关系以及引发剂干量与反应温度的关系和改性单体、丙烯酸的加入量、单体加料顺序等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单体的量为1.5%,丙烯酸的量为2%~2.5%,单体加料顺序为先硬后软时,乳液的综合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