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微滤渗透通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导出了旋转切向流管式膜微滤的过滤渗透速度和膜通量的理论表达式 .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介绍采用切向流微滤和超滤技术及层析方法纯化百日咳毒素。用中空纤维微滤工艺替代传统离心机分离澄清百日咳菌液,用OmegaT型筛网5KD超滤膜包对澄清料液浓缩并置换缓冲液。随后进行阴离子层析和羟基磷灰石层析纯化百日咳毒素。百日咳毒素可通过高盐抽提、切向流澄清和浓缩,以及DEAEHyperD阴离子交换层析和HAUltrogel羟基磷灰石两步层析达到较好纯度和回收率。  相似文献   

3.
旋转切向流对一体式膜过滤器中膜过滤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改善一体式膜过滤器中膜过滤性能为目的,将搅拌引入膜过滤系统,设计新型的旋转切向流强化膜过滤.考察搅拌器的类型以及操作参数(搅拌速度、叶轮直径、膜管与搅拌轴之间的距离)对膜通量的影响,并比较旋转切向流膜过滤与错流膜过滤的能耗,为一体式膜过滤器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在对超(微)滤的过滤性能及过程的研究中,实验研究作出了很多贡献,但实验研究存在着结论对具体实验体系有很大依赖性、研究费用较高等缺点.介绍几种较经典的扩散模型和流体动力学模型及其建模思路、适用范围和存在问题;提出借助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设计实验,再根据实验数据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普用性模型的新方法、对于方程的求解,介绍了简化法、摄动法、数值计算与模拟等方法的特点及其在超(微)滤研究中的应用,认为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超(微)滤机理及膜器优化设计必将成为今后超(微)滤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管式陶瓷膜十字流微滤过程强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管式陶瓷膜十字流微滤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方式和原位再生膜的方式与周期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旋流方式和压气反吹的原位再生方法相结合能够使管式陶瓷膜十字流微滤过程得到较大程度的强化,即微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和膜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较高频率的压气反吹情况下,该微滤过程的过滤通量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下降。研究结果为管式陶瓷膜十字流微滤的高效膜器结构与工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线超声技术在无机陶瓷膜微滤中药口服液中的应用.以膜渗透通量、膜污染阻力分布等为指标,考察了在线连续超声与正常微滤在口服液微滤中的差异,进而对操作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能显著增强膜的渗透通量,增液口服液、黄芪精口服液的通量提高率分别为26.6%和44.6%.超声波还能有效控制膜表面污染.采用超声强化陶瓷膜微滤中药口服液能有效的减少膜污染、提高膜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流程工业》2014,(10):60-60,62,63
TFF是切向流过滤,它是一种压力驱动的,根据分子尺寸的膜分离过程。TFF可以应用于一系列包括蛋白质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本文将对切向流过滤技术的原理,主要参数和应用进行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8.
针对植物油精制过程,以陶瓷微滤膜对油与粘土的分离进行了研究.比较了陶瓷膜微滤、粘土吸附以及吸附一微滤过程对植物油处理的效果,重点通过对膜孔径、粘土用量、操作压力、错流速度、温度等条件的试验,考察粘土吸附-陶瓷膜微滤对植物油的分离精制效果,为开发包括吸附-微滤集成过程的植物油精制新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中,多种材质的切向流超滤膜包已广泛应用在蛋白纯化、浓缩和渗滤等领域。膜包的结构设计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残留体积。膜包的规格从小到大,有多种过滤面积可供选择,适合工艺放大。自体密封设计不需要密封垫,在操作和更换膜包时尤其方便。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陶瓷膜微滤Ti O2-PAM(聚丙烯酰胺)悬浆液体系,分析了微滤过程的膜阻力Rm、滤饼层阻力Rc和孔阻力Ri,并考察了反冲、湍流促进器的强化作用和相应的有效清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微滤Ti O2悬浆液总阻力以膜自身阻力Rm为主,其次为滤饼层阻力Rc,反冲和湍流促进器均能显著降低微滤阻力,采用物理机械法和0.1 mol/L的HNO3溶液化学法均能有效实现膜清洗;微滤PAM水溶液及PAM-Ti O2悬浆液体系的总阻力以孔阻力Ri为主,其次为凝胶层阻力Rc,湍流促进器可有效降低微滤阻力,采用0.1 mol/L的HNO3溶液、0.1mol/L的NaOH溶液和质量分数1%H2O2溶液的组合清洗工艺,可使膜通量恢复率达到96.5%.  相似文献   

11.
在流场测定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旋转直流内循环式旋风分离器内三维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随入口气速的变化规律,回归了分离段切向速度计算的无因次经验方程,探求了压降性能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该新型旋风分离器的流场规整,放大效应小,阻力系数比常用的反转式旋风分离器降低约30%。  相似文献   

12.
旋转管式膜分离器内流体的剪切力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稳流下旋转管式膜器环隙间流体的轴向和径向速度,得出切向和轴向剪切力解析式以及剪切力分布曲线。在非稳流下,采用函数拟合法,得出流体切向速度随半径变化的表达式及流体所受切向剪切力和分布曲线。运用端流理论,分别讨论了水力光滑膜器内和水力粗糙膜器内轴向湍流的速度分布,得出了轴向剪切力的表达式及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3.
用智能七孔球探针测试仪对不同出口结构的双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内不同位置的三维速度及压力进行测量,从而获得不同结构参数对流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排尘锥结构具有一定的稳流作用,有利于分离器的分离;分流型芯管的开缝有分流的作用,降低了芯管内的气流旋转强度,使上下行流都有所减少,旋风管中心附近以及边壁附近的切向速度都有所减小;分流型芯管的特有的缩口结构使不同截面上的切向速度的最大值都有所增加,距离缩口越近增加越强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利用旋转流分离器进行污水预处理新技术的主要原理。通过利用原水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运用该技术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进水流量、筛滤器孔径和进水水质,以及合适的优化条件是:进水流量为10.35~11.38m^3/h,筛滤器孔径目数为20~30。并提出了同向冲洗的清洗方法,为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轮转子双产品超细分级机用一种辐射状迭置针苗组成的针轮分别做分散转子与分级转子,应用离心原理分级。这种新型超细选粉机能耗比较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五孔探针测试技术及相应的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测定了旋转直流内循环式旋风分离器的三维流场分布。对所测流场分4个区域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内循环气量进行了衡算。结果表明该新型旋风分离器设计合理,结构有利于气流中颗粒的分离。  相似文献   

17.
This work focused on the degradation of toxic organic compounds such as trichloroethylene (TCE) in water, using a combined photocatalysis/microfiltration (MF) system.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hybrid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CE and membrane permeability,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background species, such as alkalinity and humic acids. The mass balancing of the fate of TCE during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hotocatalytic membrane reactor (PMR). Greater TCE degradation (>60%) was achiev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TiO2 dosage (up to 1.5g/L) in PMR, but a substantially large TiO2 dosage brought about a decrease in TC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The pho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TCE appeared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acidic pH conditions than with a neutral or alkaline pH. The addition of alkalinity and humic acid into the feedwater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CE degradation, while humic acids (whose dose was 1mg/L as TOC) in the feedwater played a part in a decline of permeability by 60%. Membrane permeability in the PMR was also affected by tangential velocities. An improvement of 60% in flux was achieved when the tangential velocity increased from 0.19 to 1.45m/s. This is because flow regimes can govern the deposition of TiO2 particles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