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雨坤 《科普研究》2017,12(5):50-57
为了认识我国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本文对样本科学类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量化分析,以了解其科 学信息传播内容和信息表现形式。结果表明,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拓展了科学传播的传播渠道。科学类 微信公众号在科学主题上均比较多元,同时也积极使用图片、动图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以提高文章的生动性, 在内容建设和信息形式方面是积极向好的。  相似文献   

2.
詹琰 《科普研究》2009,4(4):53-60
科普展板是科普活动中最常用的展示手段,而科普展板的视觉效果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中所展示的科普展板为样本,分析了科普展板视觉效果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学传播的挑战:“欧洲研究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05年在欧洲32个国家进行的公众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反映了当今欧洲公民认知科学和技术的方法。文章还将此次调查与美国和中国近来开展的类似调查进行了比较。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了当前欧洲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文中还就欧洲委员会(EC)近期为了推进整体传播,以及科学传播所开展的活动进行了介绍。欧洲委员会研究理事会正积极参与到将欧洲委员会资助的研究项目成果传播给媒体和一般公众的活动当中。为了使得研究工作的目标和结果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流获得公开,研究项目协调人和团队领导人得到了各种支持和帮助。文中还提到了欧洲委员会用以加强对研究成果进行传播的具体措施,如在布鲁塞尔召开的“2005欧洲研究传播”会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探讨科学传播从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给科学传播带来的挑战。本文在结合对转基因黄金大米引发的微博争端进行的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微博等社交媒体具有潜力成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平台,但又不是一个现成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科学传播工作者需要正视这种情况,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条件,顺应科学传播向公众参与科学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生态平衡和安全是当前世界的几大热点之一,众多环境问题以及环境负面事件的频出,环保传播体系在持续构建,环保议题也逐渐在公共讨论的空间中显现。本文以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参与为研究对象,并以国内近年来发生的“腾格里沙漠事件”为例分析环境传播中公众参与的现状等。  相似文献   

6.
7.
以理性选择理论及社会认同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影响公众参与社区科普活动意愿的主要因素.选取了深圳市居民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500位深圳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建立了居民参与社区科普活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假设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感知科学知识价值、感知社区科普活动的功能性和娱乐性价值、社会规范和社区认同,可以正向显著预测居民参与社区科普活动的行为意愿.这为中国城市中的科学传播研究注入新的实证材料,同时也为社区空间中的科普工作开展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渐引人关注,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世界第二大排放国,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有关全球气候的谈判中,其地位至关重要。然而,与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相比,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却有很大不足。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了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分析与面向气候变化科学家及科技记者的问卷调查,试图得出那些造成媒体报道气候变化问题不充分的社会的、科学的和传播方面的因素。在中国,缺少制度化的科学传播途径导致了媒体对这一题材上报道能力不足。在传播技术上,缺乏对科学争议、细节和与读者相关性的报道,则让这类新闻的影响力相当有限。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在科学传播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写意”中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实地考察引发了作者一个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科学传播与普及的事业放到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争取在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上有所建树呢?本文是作者对此的一些初步的想法。作者用写意的标题和手笔,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基本概念、科普和科学传播与普及二者的关系,及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源流与走向进行了论述。本刊刊登此文,希望它能引发更多对科普理论研究的思考,这也是作者所愿看到的。  相似文献   

10.
韩扬眉  诸葛蔚东 《科普研究》2017,12(4):17-24,76
在哥本哈根、南非、巴黎等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日益高涨,学术 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在西方,气候传播经过近50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领域和 学科体系。那么近十年来,国际上气候传播的研究程度如何?都在关注哪些议题?学者的分布和合著状况怎 样?本文以《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两本SSCI 期刊在2006 年至2015 年所发表的以“气候传播”为 主题的学术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类型、发表年份、国家/ 地区分布、发表机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理论运用、合著情况、关键词等方面建立类目,进行定量地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的学术研究伴随 着相关会议热点起伏,不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媒介”是气候传播框架与话语的制定者之一、多元化传播者 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与行为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对科学的质疑、批判乃至否定制约和阻碍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它们不仅在学界掀起对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挑战,而且在公众层面引发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及其社会价值的排斥。本文在考察制约和阻碍科学传播的社会文化思潮与科学传播的矛盾冲突基础上,为防范这些思潮对科学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昌晓红 《科普研究》2011,(Z1):33-36
2010年"伪养生"等现象震惊了医学界,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医学科普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医学科普应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公众易于接受,政府支持是医学知识传播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是医学知识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田宏 《科普研究》2007,(3):17-22
从科学文化传播涉及的公众、内容、变化、市场、平台、媒体、社会等7个方面出发,对影响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改进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思路,提出了公众远离了科学是市场角色缺失的一个必然结果的观点,指出了传播工作中加强平台和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15.
加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升公众科技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绮虹 《科普研究》2010,5(3):23-26
1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思考 1.1科学、人文、科普及公众科技传播 “科学”是指以求实的态度探索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运用试验、实证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为此应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提倡理性精神和有依据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6.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09,4(2):30-36
提升科学传播的影响力,离不开工作创新。"首都科学讲堂"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其准确的定位以及在传播机制和运作方式上的创新。这个新形势下科学传播的有益探索,既满足了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给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传播提供了条件,并为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工作、促进科普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直播推向了黄金发展赛道,电商直播广告逐渐成为营销新形式和受众获取商品内容的新渠道,它延续了叫卖广告的形式,并将情感传播注入其中。本文以“东方甄选”的直播为例,从主播、商品、传播媒介、消费者、反馈五个层面阐述电商直播广告中情感传播的基本要素,分析其中的情感传播机制,最终得出电商直播广告以情感叙事激活受众的情感记忆,通过制造受众向往的情感,推动信任关系的形成,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对受众进行情感补偿,以情感治疗打通情感宣泄的渠道。  相似文献   

18.
潘涛 《科普研究》2008,3(4):27-30
本文回顾了商务印书馆50余年来秉承翻译出版科学文化类的基本学术图书的传统,出版科学文化作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选取政府科普组织和民间科普组织中的典型微博各一个,首先从阶段运营数据方面进行监测和比较,再深入到两个典型微博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考察二者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政府科普组织微博科学传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聪  齐昆鹏  和鸿鹏 《科普研究》2022,(4):79-87+105-106
公众科学有利于降低政府履职成本、创新科技治理方式、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这些目标同时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具体的公众科学项目,较少基于政府视角思考如何定位和推动公众科学。本研究以美国和德国为例,结合两国政府推动公众科学的举措与经验,探讨政府在推动公众科学发展中所发挥的组织和支持作用,对比和总结美国主要采用的“政府主导”模式以及德国主要采用的“社会主导”模式的特点,进一步讨论公众科学对于提高公众对政府和科学信任程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政府应把握好角色边界、完善公众科学的基本设施、将科普作为公众科学在中国落地的抓手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