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匡志强 《科普研究》2012,7(1):90-96
尹传红著《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是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原创科普作品之一。该书以幻想在人类探索宇宙和自身奥秘方面所起的作用为主题,深刻阐释幻想对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将激发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作为全书的着力点,注重科幻作品对科技发展的人文反思,用精湛写法烘托出科学的理性之美,展现了科学与文学相融、现实和幻想交织的奇特画面。本文从创作思想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总结了该书的若干成功之处,以期为国内原创科普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昌晓红 《科普研究》2011,(Z1):33-36
2010年"伪养生"等现象震惊了医学界,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医学科普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医学科普应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公众易于接受,政府支持是医学知识传播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是医学知识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胡俊平 《科普研究》2015,10(6):86-92
环境是我国科学小品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 世纪,以环境为主题的科学小品在创作内容、表达方式、人群定位和传播媒介上均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为信息社会背景下的科普创作提供启示,也为当前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科普作品策划与创作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衍超 《科普研究》2014,9(4):85-91
通过对罗尔德·霍夫曼的科普著作《相同与不同》的内容特点进行微观探视,全面地分析了霍夫曼在写作风格、思想旨趣、个人经历等方面对其科普理念的影响,提出从科学教育的维度切入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在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加入科学与人文的元素,从而在源头上为高端科普创作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赵海虹 《科普研究》2011,6(6):75-80
毋庸置疑,中国科幻在重要的世界级作品《三体》出版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科幻小说不再被等同于"儿童文学"和"科普文学"。但若固守一个类型文学的小圈子,显然也不利于科幻文学自身的发展。笔者尝试结合个人15年科幻创作的体会,浅谈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如何寻找在文学大园地中的位置,建立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关于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理念探索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莹  马辛宇 《科普研究》2009,4(5):84-87
气象科普从少儿抓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对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理念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少儿气象科普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开放思维、更加大胆,创作者应该具备怀疑精神,在进行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时候注重引导启发,而不是硬性灌输,以做到更加符合儿童心理、符合科学精神。文中简要分析了当前国内少儿气象科普作品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有问题和少儿特殊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少儿气象科普创作要增加想象力和故事性、尽量运用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多采取玩学互动的方式等建议,供广大同仁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8.
刘晓 《科普研究》2010,5(6):54-59
以大型科普教育电视系列片《身边的奥秘》为典型材料,分析研究科普教育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思维模式和叙事结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在创作中要坚持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的整体思维模式,并探讨了适合科普教育电视节目创作的叙事结构,用语言式、构图式、图像式、故事化、娱乐化、诗意化等方式进行流畅的表情达意,以提高科普教育电视节目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张志敏 《科普研究》2017,12(5):75-79
短篇科幻小说《地火》是典型的煤矿题材作品,作家以煤的地下气化开采为故事发展主线,运 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表现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人类生存等宏大主题。作家善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以 及“密集叙事”“时间跳跃”叙事手法,使得作品虽以科技为内核却文学色彩不减。作品既热情赞颂科 学理想,也冷静批判盲目非理性。  相似文献   

10.
黄荣丽  王大鹏  金梦瑶  陈玲 《科普研究》2023,(6):32-40+95-96
科普短视频蓬勃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科普产品形态和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的重要渠道。但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内容同质化、伪科学、侵权抄袭、过度娱乐商业化等问题,亟须构建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来加强内容监管和审核。本文在明晰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概念和价值的基础上,从基本资质、内容、形式和影响力4个维度构建了包括合规性、科学性、引领性、通俗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影响力7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的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创作者、平台方、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创作引导和评价参考,助推科普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生态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文献史料及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科普美术发展历程,以新媒体新技术在科普美 术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界,将科普美术发展史分为传统科普美术与新媒体科普美术两个阶段,并从创 作队伍、作品、科普美术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及协会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研究,总结当前 科普美术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莫丽芸 《科普研究》2014,9(4):66-71
本文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盛顿科学院拟出的"百本优秀科普佳作"和2011年《美国科学家》杂志选出的"20世纪百余本科普佳作"进行对比分析,从入选书目的类别、具体书目、作者身份等方面的变化做了探讨,认为经历约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的科普作品观念经历了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到以弘扬科学理念、激发科学精神为旨归的转变,而优秀的科普作品则以普及效果的广度(受众广泛)和深度(激发科学兴趣)为衡量标准。同时,"普及"的观念已经基本成为科学家的一种自觉,甚至成为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些都为我们培养自己的科普大家和培育我国优秀科普佳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宗棕  刘兵 《科普研究》2012,7(6):40-45
对专业科学文本进行修辞分析和话语研究是科学修辞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士其科普文本的隐喻,探寻其科普作品隐喻生成的原因,揭示出科普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这些带有主观性的科普作品对于读者阅读、理解、接受和传播科学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玉帼 《科普研究》2017,12(3):80-86
本文分析、研究了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版权图书的成功案例——《DK 彩色图解》丛书、《可怕 的科学》丛书,论述了科普创作应尊重科学的完整性、尊重科学史的完整性,即使科学保持“浆果形态”、 为孩子们所喜爱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谢小军 《科普研究》2010,5(1):66-67
时不时从报纸上看见《中国呼唤阿西莫夫》之类的文章,它说的是我国的科普创作问题。目前我国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创作理念、手法落后,科普作品总体质量不高、缺乏精品,优秀的原创作品少,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在于:科普创作者尤其优秀的科普原创作者十分匮乏。当前,我国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很少,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科普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6.
赵军  王丽 《科普研究》2014,9(4):23-28
在我国总体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于公众而言,众多科研项目最终以论文、专利、技术报告等只有领域内少数专家学者才能理解的形式束之高阁,导致了我国科研与科普长期处于非对称倾斜式发展的态势,国民科学素质水平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科研项目科普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发达国家科研项目科普化的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科研项目科普化的对策及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互联网科普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原创作品缺失和著作权意识不强进行了分析,对科普作品的原创性、原创缺失的原因,尤其是互联网科普的原创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互联网科普一定要大力加强著作权意识,以迎接互联网科普创作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3—2018年间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出版的气象科普图书概况的定量分析发现,这一时期,气象科普图书出版进入繁荣阶段,儿童、青少年是重要的受众群体,科普图书创作紧扣气象学科特色且丰富多彩,同时深受社会背景影响,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和公众诉求.未来气象科普图书需进一步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和拓展创作选题、题材和受众群体,探索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打造有影响力的精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受众认知规律及声像作品传播效果的层级性的理论分析,结合科普片《数字化农业》的创作,得出以下结论,即音像制品创作与受众认知结构有密切关系,科普音像制品的传播效果好坏与受众的认知结构与规律是否和谐有直接关系,即在信息作用于受众的心理层面,受众的关注程度或知晓程度(选择注意)是受众对作品理解程度(选择理解)的基础;受众的理解度(选择理解)是其赞同度与信奉度(选择记忆)的阶梯;赞同度与信奉度(选择记忆)是接受信息的结果。在创作科普音像作品的过程中,应重视选题调研工作、纯净创作目的、注意内容定位和科学内涵、重视受众的认知规律与叙事技巧,努力做到作品价值观的渗透与受众心灵的和谐交互,从而达到启迪公众热爱科学、理解科学、掌握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与文学相互贯通已是大势所趋.文学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工具对客观事实进行形象化,进而呈现在大众面前;同时,文学也是文学创作者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让新闻的艺术性与可读性大幅度提高,进而达到吸引大众阅读的目的,应在新闻写作中灵活运用文学中的散文化手法、夸张手法以及想象手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