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1996年11月22日至12月1日,笔者参加由四川省环保学会组织的“两岸环保研讨交流考察团”赴台湾地区考察,考察途中受广西制糖学会的委托,抽空到台湾糖业公司进行半天访问交流,途中也与台湾省屏东县蔗种站农艺师进行交流,现将台湾甘蔗糖业的印象介绍如下。1 糖业简史及现状  台湾糖业公司(全称为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46年5月,公司总部设在台北市,有22个处室,直辖16个制糖厂、2个副产加工厂(综合利用)、2个研究所(糖业及畜产)、设有训练中心,是个公营企业。  台湾种植甘蔗早于十七世纪,1900年开始建立机糖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美藉华人甘蔗专家、前台湾糖业公司屏东甘蔗研究所所长骆君骕博士于1972年提前退休后,寓居美国。今年已是75岁高龄,精力充沛,他坚持撰写“甘蔗学”送回祖国由广东甘蔗学会出版,这种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为人们所钦佩。  相似文献   

3.
前言甘蔗 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台湾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主要生长在中部、南部及东部平原。虽然台湾的气候有利于甘蔗生长,但也有利于病虫害的为害。因此,保护甘蔗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对确保单位面积甘蔗增产和增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1945年到1983年6月,台湾糖业研究所及其它杂志共发表了397篇关于病虫害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甘蔗组织培养再生品系的变异与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组织培养始于1961年。L.G.Nic-kell1964年报道,从甘蔗茎尖薄壁细胞获得首块甘蔗愈伤组织。1969年 Heinz 和 Mee 以及 Barba 和 Nickell 报道,从各自获得的愈伤组织中分化出甘蔗组培苗。随后各主产甘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甘蔗组织培养技术和应用的研究。我国台湾糖业研究所刘明钦和  相似文献   

5.
持续的和积极的研究计划,对任何工业的长期健康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所在保持台湾糖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叙述了台湾糖业研究所的研究与管理工作,及其所进行的研究对台湾糖业的影响。为便于读者了解台湾糖业研究所,对本所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广西轻工业》1996,(4):49-49,35
台湾糖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过去十年由于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蔗糖生产及贸易格局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这些发展相适应,台湾糖业研究所(TSRI)作为台湾糖业公司(TSC)的两个研究所之一,其负责制糖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它的研究和开发方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一项以早熟高糖高效益为研究目标的糖料甘蔗国家攻关项目“甘蔗早熟优良品种选育及高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于1985年12月20日在广东番禺县通过了轻工业部委托的专家组的验收鉴定,该项目的试验示范跨广东、广西、四川三省(区),承担单位有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广西甘蔗研究所和  相似文献   

8.
陈其斌博士(Dr.James C.P.Chen) 1919年9月14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43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食品工艺组,获学士学位。1945~46年在美国路州与凯勒(Keller)博士从事研究工作,并在一些糖厂做化学管理方面的调研工作。1947年在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任制糖部负责人。1950~53年任台湾车路乾糖厂厂长。1953~56年任台湾糖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工程师。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本刊在征得台湾糖业研究所育种室主任张袖博士及台湾有关方面的同意后,在本刊转载台湾糖业研究所出版的推广专刊《甘蔗新品种ROC18·ROC19·ROC20)其中一篇。由于篇幅等关系,本刊作了部分册节。0概述新台糖20号系本所自69-463×68-2599杂交组合后裔中选育成功之甘蔗新品种,原品系编号为85-6409。本品种萌芽快而整齐,分蘖旺盛,原料茎数多且茎叶繁茂,封垄快速。中至中细茎,内容充实.茎基部仍有小空心,枯死茎少.台风侵袭时,偶发现少许风折。生势优,易脱叶,不易抽穗,不易倒伏。本品种特早熟高糖.不易劣变,为…  相似文献   

10.
作为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甘蔗喷施稀土试验网的一个点,于1985年和1986年连续照统一的试验设计进行了两年的甘蔗稀土肥效试验,目的在于探索稀土对珠江三角洲中沙围田甘蔗的增糖增产效果。两年试验均设(1)稀土1号(2)稀土2号(3)清水对照,三个处理,共8次重复;品种用粤糖71/210,试验田前作水  相似文献   

11.
由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糖厂协作承担的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甘蔗糖厂糖蜜酒精蒸馏废液的利用与治理——废液浓缩燃烧试验》,经过三年多的试验研究,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轻工业部科研项目专题合同的要求,于7月由轻工业部委托广  相似文献   

12.
台湾甘蔗品种的变迁和今后育种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台湾甘蔗品种的变迁台湾是我国古老的植蔗省之一,甘蔗栽培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甘蔗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大的变迁,自从本世纪始,这八十年来台湾甘蔗品种不断更换,每次换种都促进了台湾糖业的发展。现将其变迁情况介绍如下:(一)竹蔗时代:竹蔗(由福建引进),栽培历史达三百多年,1905年栽培面积仍占总植蔗面积的90%,但该品种糖份低,产量不高,  相似文献   

13.
台湾省过去七年间收获甘蔗的蔗糖含量已急剧地下降,尤其是在1975/76年榨季更为明显,与过去十年间平均糖的回收率11.78%比较,达到了9.71%的最低记录,(如图1)(略)。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台湾糖业公司糖业研究所在这一年开始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研究计划,但对产糖量下降的原因仍不清  相似文献   

14.
台湾甘蔗面积约9万公顷,每年由于杂草为害损失8~18%,需花1.88亿美元用于防除杂草。甘蔗面积中3万公顷属台湾糖业公司(TSC)所有,每年购买除草剂花费近300万美元。化学药剂加上机械耕作相结合防治杂草的费用,占总生产成本相当大的比重。台湾甘蔗生产有3种植期:秋植蔗、春  相似文献   

15.
全国千吨以上甘蔗糖厂协作组第八次经验交流会于1980年7月21日至27日在福建省漳州糖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轻工部食品局和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云南、浙江七个省、区轻工业局(或公司)、设计院、情报站、研究所、大专院校以及四十间千吨以上甘蔗糖厂的代表。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黑龙江糖业公司、福建省莆田、龙溪、晋江地区轻工业局和福建省七间中型糖厂的代表,共计185人。会议还给台湾省糖业公司及其属下的千吨以上糖厂发出邀请,由于种种原因,台湾糖业界的同胞们没有出席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1977年9月29日至10月2日,湖北中洲垸农场糖厂(290吨/日甘蔗赤砂糖厂)和广东甘蔗糖业食品研究所共同协作,利用糖厂原有设备,采用石灰法工艺流程,对高梁蔗(秆)压榨提汁制取赤砂糖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初  相似文献   

17.
一、历史的回顾中间汁碳酸法(以下简称“中碳法”)在三十年代始创于爪哇。我国台湾省总爷糖厂于1942年进行中碳法试验失败,1947年台湾糖业公司在新营糖厂组织试验取得成功,以后台湾省许多糖厂相继采用这一新工艺,并加以发展和完善。到目前为此,世界各甘蔗糖生产国家和地区,运用中碳法制糖规模较大又能坚持不舍的,首推我国的台湾省。1965/66年榨季,福建漳州糖厂由混合汁碳酸法(以下简称“普碳法”)改中碳法。1966/67  相似文献   

18.
台湾糖业公司五个蔗场自1963/64年榨季以来进行了7~15造甘蔗施用磷肥和钾肥的长期田间试验。这个试验目的在于测定长期施用磷、钾对甘蔗产量、蔗茎蔗糖份(%)和土壤中磷钾状况的影响。本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每小区畦宽1.25米,8行畦,畦长从5米到10米不等,视试验田的大小而定。所有试验小区均施200公斤/公顷的氮素,分别设0、50、100和200公斤/公顷的P_2O_5四个处理和0、100、200和300公斤/公顷的K_2O四个水平,每造在试验小区种植不同的品种,1963/64年榨季至1978/79年度研究结果摘要如下: 1.甘蔗产量随着磷、钾施用量的增加而普遍地增加,但因土壤类型和各造而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大阪府立纤维技术研究所的总所设于泉大津市,在大阪、(土界)、泉佐野还分设了三个分所,共同展开研究活动,共有职员约90名。在府属有关公立的纺织研究所中,其规模最大。 该所于1929年创建时原名为大阪府立工业奖励馆织物试验部,规模逐渐扩大。到1942年改名为大阪府立纤维工业指导所,先后又增设了分所,直至1973年才改称现名。至今已有五十年历史。  相似文献   

20.
台湾制糖业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毅 《广西轻工业》1999,(4):41-45,
台湾糖业公司(TSC)是台“政府”拥有唯一的农业综合企业,其业务范围包括糖、副产品(干酿母粉、各种酶、氨基酸、食品、饮料、滋补营养品等等)、家畜(猪肉和牛肉)、高附加值农业(蝶兰、百合花、唐菖蒲、各种观叶植物等等)、以及地产开发。1996年各主要产业的年收入总计为303亿元新台币,至2001年,将增至506亿元新台币(见表Ⅰ)。为了提高公司效益和生产高价值产品,台糖公司的两个研究所即台湾糖业研究所和畜牧业研究所都在应用生物(分子的或细胞的)技术、生化技术以及化学工艺致力于此。此外,台湾糖业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