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靖安油田长6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基础,通过对其裂缝性储层特征和非均质性研究,开展室内聚合物调剖剂配方优选实验。优选出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为聚合物,再配以交联剂和促进剂的最佳配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靖安油田长6油藏进行了现场试验,其结果表明该调剖剂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注水井的注水压力,调整储层的吸水剖面。  相似文献   

2.
海上油田位于浅海海域,主要采用井组平台的模式开发.由于受淡水资源和输送条件的限制,注入水为过滤海水,海水的矿化度高,离子成分复杂,对调剖剂的性能影响较大;采油平台多余的空间小,制约了调剖工艺的实施.本文对海上油田的注水调剖技术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指出该技术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多学科结合且风险最小的较成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3.
肖萌  张营  张立亚  李雯 《山东化工》2015,(7):108-110,114
秦家屯油田构造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东北部,为一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分为5大构造区块,目前SN142区块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采油井含水率上升明显,农V3单层突进,水淹严重,为改善层内平面矛盾,利用“铬冻胶+核壳体”的组合段塞方式对SN142区块部分注水井进行深部调剖,从而达到增加驱油效率、提高产量、延长稳产期的目的。本文对调剖后的注水井以及周围的油井进行动态追踪和分析,对调剖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本次调剖改变了注入水流入方向,有效地驱动剩余油产量,提高了中低渗透部位的作用,进而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安塞油田杏河西部初期采用超前注水方式开发,受储层非均质性及后期开发改造等诸多因素影响,开发后部分采油井表现为快速见水特点,并且呈现多方向性见水特征。近两年在加大区块渗流及储层认识的基础上,在该区域开展注水井深部化学调剖措施,通过封堵高渗带或微裂缝,以改善水驱剖面,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达到稳油控水及提高阶段采收率的目的。本文主要结合区块储层特征、投产投注方式以及储层后期改造等方面,在单井、井组化学调剖试验的基础上,对该政策的适应性进行初步探讨及评价,为杏河西部区块后期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探明的低渗透油田的储量比较大,约占总储量70%以上。全国未动用的低渗透油藏储量约占总储量的60%以上。所以,要提高油田原油生产能力,开发低渗透油田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西峰油田近年来调剖堵水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概括,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最后提出了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油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高,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较差,在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地层堵塞,使用适合的解堵技术就变得无比重要了。本文通过对长庆油田堵塞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此问题,寻找出能够有效解堵的各种技术手段,从而减少油田资源浪费,提高我国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龙*油田随着调剖次数的增加,调剖效果逐渐变差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影响多次调剖效果因素的基础上,对调剖药剂、调剖工艺进行优化,给出适合多次调剖的药剂配方及半径等参数。现场试验6口井,从调剖效果看,能够满足调剖需要,为今后多次调剖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油田行业的不断发展,油田开采的难度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有关油田开采的相关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从我国油田当前开发的形式上来看,大部分油田都是依靠注水来进行开发的,而一般情况下,注水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渗透层在吸水的能力方面比较强,而低渗透层却与之相反。因此,需要对注水体积及驱油效率进行提高,从而使剖面的吸水达到均衡状态,本文主要对低渗透油田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笼统射孔方式,导致非均质性差异较大的各油层产液剖面不均匀,层间矛盾突出,影响油藏的最终采收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射孔调剖的思想,对不同物性油层的生产层段实现射孔工艺个性化设计,达到调整生产剖面,减少层间干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葛建华  李朋 《广东化工》2012,39(13):62-62,59
秦家屯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东部斜坡区,属于非均质断块层状油藏。通过分析QK142-2井的单井基础资料、动态数据及井组注采等基本资料,确定纵向、平面吸水不均衡,对应油井已出现水淹现象。同时,该井套变无法分注,因此,对这两口井开展调剖施工。调剖主要解决层间和平面矛盾。通过调剖,缓解了纵向吸水不均现象,指导了秦家屯油田注水开发,改善了开发效果,达到了油田稳产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吉林油田某区块低阻低渗,纵向非均质性严重,是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田。结合该区块的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生产历史,应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采用单因子变量法,研究注入方式及注入参数等因素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注入方案为注气180 d后转注水180 d的气水交替的注入方式,注入周期为1 a,气水比为1:1,注气速度为10 000 m3/d左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齐成伟的带形地层中纵向双裂缝复势公式,重复陈小凡等人的推导过程,得出了带状低渗气藏中纵向双分支水平井的产能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14.
武博 《当代化工》2017,(11):2379-2381,2385
注水是目前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能有效保持地层压力、驱替原油,提高采收率。通常利用采出的地层污水进行除油、除污处理后再回注入地层。针对于低渗储层若回注污水水质较差,将导致储层受到损害的问题,对回注污水水质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开展回注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无机陶瓷膜处理回注污水的可行性,进行了室内实验,优选了陶瓷膜最佳孔径,并优化了陶瓷膜过滤处理的工艺参数,并探讨了陶瓷膜再生的技术方法。对陶瓷膜除油过滤技术的实践应用,应用效果表明,处理后水质基本满足了低渗油田I级回注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特低渗油藏注水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西采油厂所开发的特低渗油藏,由于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度小等原因,导致油水渗流阻力增大,注采井间难以形成有效驱动,从而造成特低渗油藏采收率过低,严重影响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效果。因此为提高桩西采油厂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和采收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注采井井间压力分布及启动压力、注入压力与注入量的关系等,从而改善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现场应用6口井,日增注达到了142m3,对应油井累计增油5436t。  相似文献   

16.
陈晶  任晓娟  刘永永 《辽宁化工》2011,40(6):643-645
随着我国低渗透油田步入三次采油阶段,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ZC油田长2储层是典型的低渗透储层,本次为其选取了AESO3表面活性剂,其抗盐性与表面张力均符合长2储层流体的要求,本次选用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将储层驱油效率平均提高5.7%,将储层水相渗透率平均提高10%。  相似文献   

17.
随着聚驱技术的广泛应用,注聚井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为了清除注聚井井筒污染物,通常要进行返排洗井。返排的污水除了含有聚合物外,还含有许多杂质,若回注则需要复杂的处理工序,成本较高;若直接排放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因此,开展了注聚井返排污水的再利用研究。采油五厂在广泛地调研国内外调剖技术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注聚井返排液调剖体系,通过室内实验筛选成胶剂、交联剂、调节剂的使用浓度,研究出综合性能最好的浓度配比,从而实现注聚井返排聚合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吉林油田某低渗透区块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到开发中后期时,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的状态,常规注水效果较差。应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中的双孔模型以及修正后的毛管压力曲线,对影响后期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异步注采的注水方式效果较好,且应尽早实施,不对称式短注长采的工作制度效果最佳,异步注采的日注水量为常规注水日注水量的3~4倍。分析结果对低渗透油藏后期注水开发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卫城低渗油藏以卫城油田沙三中—沙四段油藏为主,油层埋深为2700~3500 m,动用地质储量3184×104 t,主要包括卫81、卫360块等6个开发单元。该类油藏埋藏深、储层低渗透,层间非均质性强,存在着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注水压力高,高压欠注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酸液体系酸化过程中,一直没能较好的解决处理半径有限、易生成二次沉淀、残酸返排不彻底等问题。多氢酸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自2012年1月至今,卫城低渗油藏现场应用11井次,成功率100%,平均单井日增注19 m3,降压8.0 Mpa,平均年有效期152天,平均年增注3137 m3。  相似文献   

20.
霍海波  张鹏飞  付春波 《辽宁化工》2013,42(5):497-499,509
注水开发是油田开采的一种重要手段,长期注水开采的油田会形成一定规模的窜流孔道,导致部分油井水淹,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针对陕北油田油藏高温低渗,微裂缝发育,矿化度高,在实验室研制出的冻胶SD,具有耐高温,耐剪切,抗盐性好,和耐冲刷性,堵水性能好,适合低渗高温油田。在现场应用取得显著降水增产效果,为低渗高温油田的提高采收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