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初始缺陷对单层柱面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结构非线性分析程序SNAP,利用“一致缺陷模态法”对单层柱面网壳结构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初始缺陷分析,选取了不同几何尺寸的单层柱壳,不同的荷载分布形式,考虑不同大小的初始几何缺陷,最后着重讨论了初始缺陷对单层柱面网壳稳定性的影响,对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三向网格型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位移和内力分布规律,并针对影响网壳静力性状的主要参数;矢跨比、长跨比和支座刚度等,进行结构计算分析,考察各参数对结构强度、刚度以及水平推力等方面的影响,为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应用和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荷载非对称分布对单层柱面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结构非线性分析程序SNAP,对不同长度的单层柱面网壳结构进行了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全过程稳定分析,通过变化不同的参数,考察荷载非对称分布对单层柱面网壳稳定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对工程设计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长跨比对单层柱面网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计划地对100例四边铰支单层柱面网壳和36例纵边铰支单层柱面网壳进行了荷载-位移全过程分析,求得它们的极限承载力。选取了不同的矢宽比,荷载形式等参数。考虑了6种长跨比,系统讨论了长跨比对单层柱面网壳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其它参数对柱面网壳性影响规律和长跨比的相关性,较好地掌握了单层柱面网壳稳定性的规律,对工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三向网格型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位移和内力分布规律;并针对影响网壳静力性状的主要参数矢跨比、长跨比和支座刚度等,进行结构计算分析,考察各参数对结构强度、刚度以及水平推力等方面的影响,为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应用和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基于非线性屈曲理论,以非线性有限元为工具,建立了单层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的有效计算方法。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判断结构稳定状态的准则引入到结构强度计算中,使强度问题与稳定问题统一在一起,并以结构当前刚度参数来反映结构的软化程度,采用柱面弧长法进行过程限踪。重点研究了单层柱面网壳的非线性屈曲行为。  相似文献   

7.
大跨度四边支承单层柱面网壳的稳定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宽单层柱面网壳的应用跨度,以参数分析作为研究手段,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以及自编的前后处理程序,针对波宽为20m四边支承柱面网壳开展400余例非线性全过程分析,考察屈曲模态、临界荷载、塑性发展分布等特征响应,总结长宽比、矢宽比、初始几何缺陷、荷载不对称分布等因素对网壳临界荷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四边支承柱面网壳的直杆以受弯作用为主,壳面中部是结构的薄弱区域;当长宽比过大时,应通过增设加劲肋提高壳面刚度,加劲肋的间距应使得网壳长宽比保持在1.0为宜;柱面网壳对于初始几何缺陷较为敏感,当缺陷值达到波宽的1/300时,网壳的弹塑性临界荷载将降低30%以上;当荷载呈不对称分布且p/g=1.0时,网壳的临界荷载将降低到均布荷载作用情况下的86%~94%.  相似文献   

8.
为拓宽单层柱面网壳的应用跨度,以参数分析作为研究手段,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以及自编的前后处理程序,针对波宽为20m四边支承柱面网壳开展400余例非线性全过程分析,考察屈曲模态、临界荷载、塑性发展分布等特征响应,总结长宽比、矢宽比、初始几何缺陷、荷载不对称分布等因素对网壳临界荷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四边支承柱面网壳的直杆以受弯作用为主,壳面中部是结构的薄弱区域;当长宽比过大时,应通过增设加劲肋提高壳面刚度,加劲肋的间距应使得网壳长宽比保持在1.0为宜。柱面网壳对于初始几何缺陷较为敏感,当缺陷值达到波宽的1/300时,网壳的弹塑性临界荷载将降低30%以上。当荷载的不对称分布且p/g=1.0时,网壳的临界荷载将降低到均布荷载作用情况下的86~94%。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传统有限元方法计算网壳结构时的缺点与不足,采用结构分析QR法对单层柱面网壳结构进行研究.根据QR法基本原理,导出了单层柱面网壳结构新的刚度方程及其计算格式,利用样条节点位移参数可求出结构节点位移和杆端力.依据QR法的计算要点和有限元法流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计算了某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节点位移和内力,并将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结构分析计算方法,可用于单层柱面网壳结构及其他网壳结构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双层柱面网壳的稳定性进行了几何和材料双重非线性分析,通过荷载一位移曲线将结构的强度、稳定性以及刚度的变化历程表现出来,以确定矢跨比、非对称荷载和初始缺陷等不同因素对结构临界荷载的影响,得出对工程设计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半刚性节点单层球面网壳抗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由多根螺栓现场拼装而成的半刚性节点单层球面网壳的抗震性能及其抗震设计方法,利用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对凯威特型螺栓球节点单层球面网壳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包括其自振特性及杆件地震内力系数随矢跨比、跨度、屋面质量、杆件截面、地震波、节点弯曲刚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大规模参数分析,给出半刚性节点单层球面网壳的地震内力系数取值,提出基于地震内力调整系数的半刚性节点单层球面网壳的实用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跨度最大的球面网壳工程,漳州后石电厂123m直径双层球面网壳,所采用的一种新的施工方法-小拼单元悬挑安装法施工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同时对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杆件的内力变化进行了全过程的跟踪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方便、廉价的施工新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结构在施工中是安全的。工程实践证明,这种用简易的施工机具安装大型网壳的施工方法是成功的。并特别指出网壳工程设计时考虑施工过程的重要性,同时对确定网壳施工方案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于网壳结构的抗风性能研究以往大多针对单层网壳,而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则是双层网壳,因此,有必要研究双层网壳的风振性能和抗风设计方法.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双层球壳结构的风致动力响应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刚度较大的双层球壳,脉动风响应以背景分量为主,结构对风荷载的动力放大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在此基础上以脉动风荷载均方差作为基向量,提出一种不同于现行规范的等效静风荷载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板锥柱面网壳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此类结构受力合理、整体刚度大、稳定性好,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结构型式。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采用子空间迭代法,研究板锥柱面网壳结构的自振特性;考虑不同跨度、矢跨比、长跨比、网格尺寸对其自振特性的影响;在大量参数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得出了网壳的自振规律,为板锥柱面网壳结构的应用和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ALGORFEAS(Windows版 )计算程序 ,计算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下对单层球面网壳内力、位移和自振特性的影响 ,为网壳结构支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确定三维地震作用下应用摩擦摆支座(FPB)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减震效果,在精细化建模基础上,分析了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机理,并对摩擦摆支座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从静力和动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静力荷载作用下,从结构内力、变形和稳定性3个方面分析摩擦摆支座对网壳结构静力力学性能的影响;三维地震作用下,应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地震动强度以及摩擦摆支座参数对单层球面网壳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静力作用下,加强外环杆件能有效改善摩擦摆支座对网壳结构的不利影响;三维地震作用下,地震动强度越大,摩擦摆支座隔震性能越好;摩擦摆支座的最优摩擦系数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摩擦摆支座曲率半径越大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网壳结构风振响应的主要贡献模态分布规律及模态耦合效应,有利于提高结构风振响应的计算效率,利用Ritz-POD法,综合考虑各结构振型自身参振能力的强弱及其与脉动风压空间分布模式之间的关系来识别单层球面网壳风振的主要贡献模态;利用模态广义位移协方差矩阵的特性分析其模态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单层球面网壳存在高阶主要贡献模态,该高阶振型通常处于结构自振频率发生突变的位置;网壳结构的风振响应以模态自相关为主,模态耦合效应相对较弱,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大致为10%.  相似文献   

18.
Stability analyses of perfect and imperfect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and torsion were present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perfect cylindrical shells was put forward through comparing critical loads and the first buckling modes with those obtain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Two typical initial defects, non-circularity and uneven thickness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Critical loads decline with the increase of non-circularity, which exist in imperfect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both axial compression and torsion. Non-circularity defect has no effect on the first buckling mode when cylindrical shell is under torsion. Unfortunately, it ha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buckling mode when cylindrical shell i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Critical loads declin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ickness defect amplitude, which exist in imperfect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both axial compression and torsion, too. A greater wave number is conducive to the stability of cylindrical shells. The first buckling mode of imperfect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torsion maintains its original shape, but it changes with wave number when the cylindrical shell i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