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采用一步法乳液聚合技术合成聚丙烯酸丁酯(PnBA)胶乳,考察了单体投料浓度、共聚组成和乳化剂类型对PnBA乳胶粒子粒径和胶乳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较高的单体投料浓度下,引入适量的电解质有利于生成较大粒径的PnBA乳胶粒子,降低了乳液体系的表面张力。引入苯乙烯(St)共聚单体后,随着St质量分数的增加,乳胶粒子粒径不断下降,表面张力显著增大并导致乳液破乳。为此,提出了在较高单体投料浓度下进行乳液聚合反应,通过电解质促进初级乳胶粒子的聚并来获得大粒径乳胶粒子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丁醌在生产过程中,反应系统的控制有相当重要性光引发剂以及水反应系统控制好了,后系统的萃取1精制部分的操作也相平稳了,反应系统的后果是控制反应器R-412B的丙烯酸(AA)转化庆在98.0-98.6%之间,在此转化率下,丙烯酸丁酯的收率也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装置运行四年多积累的经验,总结丙烯酸丁酯生产瓜系统的控制技术,供同类装置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沛智  赵奇志 《涂料工业》1998,28(11):12-14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乳液经碱催化非均相水解处理后,与Ce4+组成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合反应。研究表明,丙烯酸丁酯的转化率随体系中Ce4+的浓度、反应温度及EVA乳液水解程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反应进行2h后增加反应时间对其转化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乳液共聚,加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聚丁二烯生胶(PB)作为交联剂,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单体配比对聚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聚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70.67kJ/mol,聚合初始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43次方、乳化剂浓度的0.56次方和单体BA的0.49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微乳液聚合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的微乳液聚合,研究了聚合动力学,引发剂种类和浓度、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VAc/BA)为70/30(质量比)、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碳酸氢钠为pH值调节剂的聚合反应体系在60℃反应温度下的竞聚率,r_(HA)=4.77±0.3,r_(VAc)=0.105±0.005。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配比对共聚物组成的影响,分析了共聚物组成随转化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用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俱佳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了丙烯酸丁酯,考察了丙烯酸丁酯单体制备工艺对其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发现利用水洗并补加引发剂可使其乳液聚合动力学与工业级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动力学基本一致。用新工艺制得的压敏胶性能指标均符合使用要求。新工艺减少了酯化生产中的中和、精馏等工序,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共聚乳液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连续法和间歇法合成了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共聚乳液。通过对不同聚合方法合成的乳液胶膜性能的研究,表明半速续法合成的乳液腹膜性能优于间歇法并讨论了其原因。采用半连续法合成不同单体配比的共聚乳液,研究结果表明,胶膜的耐水性、初始粘接强度等性能随丙烯酸丁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聚丙烯酸分散剂高分子链间的斥力,提高在粉体表面的吸附量,将丙烯酸丁酯同丙烯酸进行共聚,并探索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酸丁酯的加入确实可以提高吸附量,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AA同BM的质量比为20∶12,过硫酸铵用量和亚硫酸氢钠用量都为3wt%,聚合温度为70℃。  相似文献   

11.
将异戊二烯作为单体引入到低温乳液聚合过程中,制得丙烯腈一异戊二烯一丙烯酸丁酯S三元共聚物。考察了不同单体配比、引发剂及调节剂用量对三元乳聚橡胶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反应速率随着异戊二烯与丙烯酸丁酯单体比例的增大而降低,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调节剂硫醇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调节较为明显,随着其用量的增加,聚合物的生胶凝胶量减少,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并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以α,α′-二氯对二甲苯为双功能引发剂,在CuCl/2,2′-联吡啶配位化合物催化下,采用二段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用GPC测定了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相似文献   

14.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为共聚单体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反应,测定了共聚物组成和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由竞聚率计算了共聚物分子的链段分布,分析了共聚物分子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5.
微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昌凤  周枝群  徐祖顺 《粘接》2006,27(2):31-34
综述了微乳液聚合的条件、试剂的选择和新的制备方法3方面,同时较详细地讨论了影响微乳液聚合速率的因素,最后对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进行小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不稳定氯含量高的聚氯乙烯(U-PVC)和氯乙烯-溴代异丁酸烯丙酯共聚物(PVC-co-ABrMP)为大分子引发剂,使用电子转移催化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进行丙烯酸丁酯(BA)的溶液接枝共聚。在固定CuCl2:三(2-吡啶甲基)胺:辛酸亚锡(摩尔比)时,当CuCl2用量(相对于氯乙烯链节数)小于0.1%时,BA转化率随CuCl2用量增加而明显增加;辛酸亚锡与CuCl2摩尔比大于50时,辛酸亚锡用量对聚合速率的影响较小;相同催化体系用量下,采用PVC-co-ABrMP为引发剂,可获得更高的BA转化率。通过PVC-co-ABrMP酯基水解得到PBA支链,其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9,符合"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接枝PBA对PVC有明显的内增塑效果,PBA摩尔分数为32.75%的PVC-g-BA的玻璃化温度为8.34℃。  相似文献   

17.
将悬浮聚合与溶液聚合方法改性纳米TiO2作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介质和单体浓度对结果的影响,并对改性后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的分散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悬浮与溶液聚合条件下,在纳米TiO2粒子表面均能形成聚合物包覆层,当单体浓度为0.25 g/mL时包覆率达最大值。TG表明与以水为介质相比,在乙醇中聚合物包覆率较大,但TEM表明包覆前的纳米粒子在乙醇中更易团聚,因此悬浮聚合条件下更利于聚合物在单个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从而促进纳米粒子的分散。  相似文献   

18.
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高性能自交联含氟乳液,由于C-F基团和自交联剂的引入使其聚合反应的稳定性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制备自交联含氟乳液的基础上,对影响自交联含氟乳液聚合反应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如乳化剂、引发剂、聚合温度、自交联剂的用量及pH值等进行探讨,提出了确保含氟乳液聚合反应稳定的主要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9.
刘克勇  包永忠 《化工学报》2014,65(8):3261-3267
以不稳定氯含量高的聚氯乙烯(U-PVC)和氯乙烯-溴代异丁酸烯丙酯共聚物(PVC-co-ABrMP)为大分子引发剂,使用电子转移催化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进行丙烯酸丁酯(BA)的溶液接枝共聚。在固定CuCl2:三(2-吡啶甲基)胺:辛酸亚锡(摩尔比)时,当CuCl2用量(相对于氯乙烯链节数)小于0.1%时,BA转化率随CuCl2用量增加而明显增加;辛酸亚锡与CuCl2摩尔比大于50时,辛酸亚锡用量对聚合速率的影响较小;相同催化体系用量下,采用PVC-co-ABrMP为引发剂,可获得更高的BA转化率。通过PVC-co-ABrMP酯基水解得到PBA支链,其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9,符合“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接枝PBA对PVC有明显的内增塑效果,PBA摩尔分数为32.75%的PVC-g-BA的玻璃化温度为8.34℃。  相似文献   

20.
聚硅氧烷接枝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垂华  曾任森 《化学世界》1994,35(6):308-310
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在二特丁基过氧化醚的存在下,与苯乙烯/丙烯酸丁醋接枝聚合,使得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机械性能显著提高。固化后的接枝聚合物的拉伸强度达到5.0±0.5MPa;撕裂强度达9800±2000N/m,伸长率达30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