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士甯  冉展 《建筑创作》2022,(3):175-182
本文研究和追溯“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未来·家园及2020先导展多元·共生”展览空间的设计的方法论。展览空间的呈现反映了“城市建筑”的双年展定位。在空间策略上,这种临时性的场所设计,应用了城市设计的空间规划和“风貌控制”理念,是一种微都市主义的体现。2020先导展的整体空间设计以“九宫格”结合十字轴线作为空间模型,体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特点以及对未来双年展的展望,是双年展永久标志的具象化。展览内容包含了城市、建筑、科技、艺术等未来展览应具备的所有元素,以此体现“多元·共生”的主题。2021双年展以“柔性网格”延续了先导展的整体格局来容纳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内容。分展场之一——西单更新场则是从商场中庭的空间特点和临近长安街的区位属性获取了灵感,以“银河与星系”将空间划分为主题大街和独立空间。三个展览空间都是对北京城市空间的一种解析,并从中汲取了空间规划的策略,是从城市设计的方法转化到了展陈空间的城市建筑文化缩影。  相似文献   

2.
秦蕾  杨帆 《城市建筑》2013,(21):29-30
本文介绍了"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中有关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专题研究展"中国当代建筑展览文献展"的概况,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状况、特点、主要问题,以及展览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珂 《建筑创作》2022,(3):170-174
本文基于“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及先导展”的策展实践,立足数字化浪潮下建筑与城市类展览的更新迭代,回溯建筑展览的起源,分析相关展览的分类及特点,并对建筑展览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一方面将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置于建筑展览史之中,对其策展理论、空间策略及对首都城市文化空间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展望后疫情时代建筑城市展览从线下走向数字孪生,推动城市建筑领域的大众化传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特别展"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的策展经过,介绍了展览的内容组成、展示设计构思与叙事逻辑,以及对夏昌世设计生涯和作品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戴春 《时代建筑》2011,(5):12-17
文章通过对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的内容策划与展览筹备过程的介绍,呈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建筑展的策展过程,策展团队期望展览能够建构一个推动城市发展的本土的、当代的、开放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6.
国内信息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6):142-143
<正>深港双城双年展将落地威尼斯双年展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于6月7日开幕,届时,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将在此举办一系列"深双在威双"活动,分别与中国馆及芬兰馆合作,以展览、论坛等多元形式呼应本届展览。第14届威双中国馆以"山外山"为主题,深港双城双年展将与中国馆通力合作,举办包括主题发布会、为期15天的"共谋·共生"展中展、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多项联合学术活动。本届威双芬兰馆由第五届深港双城双年展策展人、创意总监奥雷·伯曼与芬兰建筑博物馆馆长Juulia Kauste共同策展。深港双城双年展与芬兰馆的合作将以MFA参与2013  相似文献   

7.
今日建筑     
袁烽 《时代建筑》2003,(1):120-121
戚尼斯双年展暨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介绍 威尼斯双年展暨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于2002年9月8日至11月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本次展览的主题为“NEXT”,策展人是苏迪克(Deyan Sudjic)。 正如其主题“NEXT”所提示的那样,本次展览目的在展望世界建筑界的未来。展览对于刚刚过去几年中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建造事件予以关注,同时也向我们展示未来几年内将要发生的建造及其建造手段。与更多时下流行的展览对于偏艺术化的概念和视觉展示的偏爱不同的是,本届建筑双年展更多的侧重于对已经建成的建筑或方案本身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刚刚过去的9月份(2006年9月)是一个展览的盛季,新加坡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包括建筑的艺术展相继举行;9月8日,第三届“威海国际人居节”举行,举办了“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9月9日,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开展;9月20日-22日,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在北京举行,包括了一个规模盛大的建筑展;9月26日-10月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北京双年展)举行,一个个性质不同、运作各异的建筑展,其结果  相似文献   

9.
渠岩 《时代建筑》2004,(1):126-129
本文回顾了2003圣保罗国际建筑与设计双年展,阐述了本次展览“大都市”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UED:您曾经参加过两届威尼斯双年展,也作为策展人策展过,您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和参与主办时的心态是怎样的?您策展的时候想展示的是什么?您参与展览的时候想展示的是什么?您选择策展人和参展人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 张永和:我参加过5届威尼斯双年展,3届建筑展、两届艺术展。第一次又分两次:  相似文献   

11.
伍江 《时代建筑》2003,(1):28-30
作者以2002上海双年展策展人的身份,阐述了本届双年展的意义,以其个人的观点对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作了总体评价,并对部分作品进行了评析。最后提出了对中国建筑界一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何柳 《时代建筑》2011,(5):72-73
文章介绍了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策略板块的总体情况。这一板块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新锐事务所和建筑院校学者团队,意在透过世界各地具有前瞻性的概念设计案例和对成都本地新城规划的反思与回应,构成"东村"、"自拟"两个部分,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营造"头脑风暴"般的畅想氛围。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围绕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物我之境:田园/城市/建筑"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现实语境下,对"物/我"、"田园/城市"、"人/环境"等概念进行诠释和演绎。  相似文献   

14.
何柳 《时代建筑》2011,(5):54-55
文章介绍了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实践板块的总体情况和部分参展作品。作为建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板块汇集国内外18个知名事务所和建筑师,意在聚焦世界各地近年来具有参考性的规划与建筑项目,从不同角度解读"田园城市"命题,反思"田园/城市/建筑"之间复杂而有机的关系,同时为成都建设"世界田园城市"提供借鉴思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洁萍 《新建筑》2007,(4):80-85
回顾第九届戚尼斯建筑双年展,其中蕴含的地形学议题值得探讨。通过分析归纳参展作品的多种设计策略,可以揭示目前地形学议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一步试图说明地形学议题中蕴含的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思想是推动其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且这一议题关注人地关系,在建筑与城市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尝试从社会观念的考察和思想史批判的角度,简单勾勒深圳建筑行业35年发展历程的三个重要事件,并参考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生产的理论,比较和分析中国建筑的社会生态、职业伦理、设计语言等几个方面的相互影响,以期重新梳理当代深圳建筑发展的观念历程以及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7.
刘涤宇 《时代建筑》2011,(6):128-133
文章聚焦于与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相关的三个主题,即作为"再表述"的展示形式、与观众的互动和一些有趣的误读,以及对2011成都双年展三大主题展策展思路的比较。从不同侧面对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建筑展进行回顾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芸芸 《城市建筑》2013,(21):35-37
文章以历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情况为背景,从"美学叙事"与"文化意义"的角度,以具体的作品分析文化记忆作为一种叙事资源在中国馆参展建筑师及艺术家作品中的运用,同时以中国馆的展览空间为背景,探析中国馆策展人及建筑师、艺术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徐洁  孙乐 《时代建筑》2006,(6):118-123
文章介绍了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对“城市、建筑、社会”主题的展示,反映了全球化环境中各国和地区的不同文化人群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