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代文  何帆 《山西建筑》2009,35(18):344-346
从珠海市现状人行立体过街设施使用情况入手,分析其设置形式及影响因素,并以人民西路人行地道方案设计为例,从建设条件、方案设计及比较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实际工程的人行立体过街设施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过马路是人车冲突的典型体现,是影响国内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原因。首先分析了各类人行过街设施交通特性,然后对国内外部分城市的人行交通设施的间距、密度、形式进行比较。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为国外在过街设施设置方面比国内更为宽容,并彰显人性化设计特点。与国外相比,国内建议和实际中的行人过街设施密度偏低;对二次过街、过街安全岛考虑不足。这是促成我国非法过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青山湖绿道二期作为典型的风景型绿道,规划设计初始,就从山水空间营造、绿道的联系与辐射带动作用、绿道复合游径构建、现状地形地貌及植被的利用,以及本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以期彰显绿道更好的风景性。青山湖绿道二期的建设是对风景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的一次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黎荣龙 《山西建筑》2009,35(25):60-61
通过调查相关数据,对城市过街行人服务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行人自身特性、行人对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服务水平的影响,并得到了行人服务水平等级分布图,指出该研究对过街服务水平评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广东省绿道的建设正全面开展,然而在实践上,很多地方的绿地建设还只是以增加绿化面积、美化环境为主,对绿道的综合性功能缺少研究与认识。通过对流溪河白云段绿道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对如何贯彻绿道的理念实现生态、游憩及社会文化等功能的结合,使其融入到郊野型区域绿道的设计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规划需要相关规范的支持。在总结《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浙江省《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设计规范》(DB33/1058-2008)立体过街设施设置条件的基础上,对我国立体过街设施设置条件的相关规定展开分析。建议适度降低设置条件,进一步规范、明晰、强化关于立体过街设施的设计层面的相关要求,从而保障立体过街设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市政技术》2015,(6):115-117
首先对雨水调蓄在绿道建设中的必要性作了分析,然后介绍了绿道雨水调蓄设计的基本思路,最后以浙江省台州市某县的绿道建设为例,对绿地的下凹深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为下凹式绿地在绿道建设领域的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规划设计来自于人们对绿色空间、人性化绿色步行通道、城市生态网络的高度需求。本文阐述了相关理论在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城市绿道景观规划选线的原则、城市绿道的分类,并于最后结合珠江三角洲规划实例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通过桐庐富春绿道设计的实践,提出以"整合资源、构建系统、突出特色,完善配套"为主导的"提升型"绿道设计的技术方法,突出绿道设计在"因地制宜—完善绿道系统、以人为本—联结绿道生活、产业激活—联动绿道经济"三方面的作用,使绿道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更加科学地引领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照寒 《山西建筑》2007,33(17):313-314
介绍了人行立交的设置方法与选址原则,提出了人行过街立交设施的宽度标准与服务水平的评价标准,为合理的修建立交人行过街设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现行不同规范对城市道路行人二次过街设施设置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无中央分隔带道路交叉口空间资源的限制,对设计师和施工图审查产生较大困扰。从行人过街安全性和过街效率出发,探讨行人二次过街的设置条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种在双向左转车道上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的二次过街形式,以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选线适宜性评价的城镇型绿道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型绿道受城市建成区限制等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通过主观评价判断其选线方案的优劣,为满足规划中的实际需求,需要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城镇型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绿道选线相关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城镇型绿道的选线适宜性提出定量的评价方法。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在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叠加对城镇型绿道的规划布局提出优化方法,同时提出分级规划引导。以期实现多目标相协调的城镇型绿道规划布局,为城镇型绿道选线的评价及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曾玲玲 《山西建筑》2014,(21):214-215
阐述了绿道服务于城市新区、方便居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旅游的功能,分析了绿道建设的必要性,并以瓯海绿道网规划设计为例,探索了其规划定位、结构、景观特色等设计思路,以营造舒适的新兴城区绿道空间。  相似文献   

14.
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12,28(6):5-11
以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研究为背景,基于过去20年城镇绿地规划的经验与新近的项目实践,面向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了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中的骨架作用,提出城镇"生态—文化区核心区"(ECD)概念,其空间形态以"点""带"呈现,"点""带"结合构成了ECD城镇绿地网络空间,其中,作为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的新形态,绿道将发挥必不可少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一、绿道设计理念绿道(Greenway)是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的、线形绿色敞开空间。绿道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  相似文献   

17.
《市政技术》2017,(4):27-30
介绍了北京市海淀区上庄路与绿道设计的综合应用,重点对绿道空间与城市道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用地规划、路网规划,分析了城市景观以及绿道近远期按步骤实施的可行性。该分析结果可为海淀北部地区绿道设计提供设计思路,也为北京市城市近郊绿道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在"政教合一"、"寺院供养"、"寺院教育"的制度背景下,各类宗教场所尤其是寺院对西藏城镇的形成、发展以及空间组织具有显著的影响,是西藏城镇空间中最具特色的构成要素,以至形成了独具藏区文化特征的寺庙型城镇。本文以典型寺庙型城镇桑耶镇为例,分析寺庙对其选址、布局、城镇发展的影响机制,总结寺庙影响下桑耶城镇空间的形态特征,并从形态延续、结构控制和风貌塑造三个角度,探索寺庙型城镇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