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皇家陵寝中享殿后面的三座琉璃花门建筑,相比享殿和明楼等高大建筑,经常不被关注。而这座建筑的位置、功能以及源流,对于全面研究皇家陵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自陵寝开始设置地上建筑以来,在历代皇家陵寝中,与“陵寝门”具有相同布局位置和功能属性的建筑,试对其建筑原型进行溯源,并理清其发展演化脉络,为陵墓建筑、特别是皇家陵寝的研究提供借鉴与补充。  相似文献   

2.
明清皇家陵寝中享殿后面的三座琉璃花门建筑,相比享殿和明楼等高大建筑,经常不被关注。而这座建筑的位置、功能以及源流,对于全面研究皇家陵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自陵寝开始设置地上建筑以来,在历代皇家陵寝中,与“陵寝门”具有相同布局位置和功能属性的建筑,试对其建筑原型进行溯源,并理清其发展演化脉络,为陵墓建筑、特别是皇家陵寝的研究提供借鉴与补充。  相似文献   

3.
湘西苗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在各文化板块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湘西苗族的传统宗教和祭祀文化也存在着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本文基于宗教文化视野,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展开研究,详细论述在祭祀文化影响下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布局与装饰特征,阐...  相似文献   

4.
柏树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比德符号,隐喻着君子的坚心劲节、道德生命的永恒、儒学的文化传承,具有强烈的教化意义。孟庙亚圣殿殿前庭院内苍劲森郁古柏的规整布局,改变庭院空间的光影,丰富庭院空间的层次,限定视觉空间的主要导向并延长主要视觉空间距离,凸显亚圣殿的空间位置并丰富亚圣殿视觉体验。古柏的 “自然生长”打破了亚圣殿庭院建筑的静态存在,使得祭祀空间蕴含着一股生机,成为孟子道德生命的表征符号。孟庙的古柏与亚圣殿和东西庑殿构成一种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空间环境,形成一种严整、肃穆、恭敬而又蕴含生机的祭祀空间氛围。  相似文献   

5.
马亚马全宝 《建筑》2023,(10):116-118
焚帛炉,又称燎炉,是祭祀中用来焚烧祝板、祝帛、金银箔等祭品的炉子或建筑物,常用于坛庙、皇家陵寝和宗教建筑。一直以来,焚帛炉在祭祀礼仪中的作用经常被忽视,作为祭祀组群中的配置建筑物,在其建设之初便是作为整体规划而存在。作为北京九坛八庙之一的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太岁、山川、天地神祇等神灵的主要场所。先农坛位于北京永定门内大街西侧,与天坛隔街相对,主要有太岁殿、庆成宫、神仓、神厨和具服殿五组建筑。先农坛内现存的焚帛炉有两座,一座位于太岁殿建筑群的东南侧,一座在天神坛遗址东南侧。  相似文献   

6.
献殿是庙宇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庙宇内献享空间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影响,但在学界缺乏对献殿系统的研究。该文以山西庙宇建筑中献殿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庙宇建筑中献殿这一特殊单体建筑的发展规律,分析了献殿在庙宇建筑中的空间布局规律以及对庙宇空间形态的影响,同时对理解传统祭祀建筑的演变过程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金时期,山西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庙会祭祀及其空间组织在历史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庙会祭祀的空间场所——寺庙建筑的布局和组成也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寺庙建筑分布、布局和组成等特征的描述和历史成因分析,探讨寺庙空间场所的构成及其与民间祭祀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于共享空间的塑造是当今文化建筑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承担一定城市职能并具备城市空间属性的特殊的建筑公共空间,是当代文化建筑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其设计手法往往会对建筑形式起到决定作用,一些新的空间塑造手法和观念的运用对当代文化建筑发展的方向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尹文 《建筑与文化》2012,(10):36-36
"钟山风雨起苍黄",金陵之美在长江,在钟山。钟山古名蒋山,今名紫金山。紫金山海拔高度仅三百米左右,但是金陵虎踞龙盘之正气所在。紫金山的历史厚度在于它是明孝陵、中山陵的陵寝所在地,承载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明代开国大臣的陵寝区,承载了民国肇始共和的国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国建筑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一部中国政治史。北京天坛作为中国目前现存的唯一完整的祭天建筑组群,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建以来,一直沿用至清末。在逾500年的天坛建筑族群营造史中,建筑本身几经更迭。从大祀殿营建到大享殿营建再到更名祈年殿,从北京天坛建筑的改变所折射出的是从"洪武初制"到"嘉靖改制"等祭天仪礼文化的变革乃至靖难之役、"大礼议"之争等政治、社会的变革。本文旨在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不同史地维度的对比,以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五年(1750)等时间节点上的重要变化,探究天坛建筑组群500年的营造历史与明清两代政治事件发生礼仪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论述方法,对传统典型祭祀空间序列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然后对客家传统文化和建筑的现场调研,结合笔者参与的宁化客家祖地文化园祭祀主轴工程实际案例,通过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塑造、色彩与装饰等多方面的分析,总结祭祀建筑空间序列的设计方法以及客家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申敏 《四川建筑》2010,30(5):48-50
以新疆喀什艾提尕清真寺为例,通过对新疆伊斯兰建筑的平面布局、礼拜殿形制、空间结构等建筑空间的分析,探析了新疆伊斯兰建筑的空间特点和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詹宏  朱向东 《华中建筑》2020,38(7):87-90
北魏平城明堂建筑是北魏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权吸收中原文化,并与本民族文化相交融,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礼制建筑营造体系。该文根据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发掘情况、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及大同地区现存同时期墓葬、石窟所载的历史建筑信息,以复原设计的方式对北魏平城明堂建筑进行空间形态的研究,探寻该时期我国礼制建筑的形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建筑与文化》2008,(3):28-29
构思与策略空间发展策略1大轴线景观,体现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宏伟气势,显示出大明宫辉煌的历史。2将遗址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建成开放式的城市商业和绿色文化休闲空间,使公园与城市相对独立而不孤立,实现两者的过渡和融合。3园内总体上延续原有的三大功能格局,即殿前区、宫殿区、宫苑区。塑造不同氛围的景观空间。交通策略1确保园区与城市之间紧密的交通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其享中庭的概念和发展、生成及意义,指出共享中庭是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切入点和结合部,能够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16.
地方文庙是古代城市平面和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古代城市营建制度的集中反映。文章首先借助历史文献对文庙的形成、发展进行梳理,然后通过地方志的记载厘清了宁阳文庙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最后总结出地方文庙空间形态演变的三个阶段:一是由开放的单体建筑走向封闭的院落空间;二是由单进的院落空间走向多进的序列空间;三是由简单的祭祀空间走向祭祀教育合一的复合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下马牌是仪式空间内重要的建筑小品,具有很强的标识性,也是行为转换的关键节点。清陵下马牌的设置在明制基础上发生改变,经历明孝陵下马坊、十三陵下马碑、清陵下马牌的转变,形成了完善的形制及功能,且尤以孝陵大红门前下马牌为代表,其显现出较强的空间观念,成为重要的建筑组群设计元素。深入研究下马牌的发展与演变,纵向以清代帝后陵不同建造时间为轴,横向梳理其在平面位置、空间、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变化。试图通过以上整理,形成关于下马牌作为重要入口空间标志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18.
柏树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比德符号,隐喻着君子的坚心劲节、道德生命的永恒、儒学的文化传承,具有强烈的教化意义.孟庙亚圣殿殿前庭院内苍劲森郁古柏的规整布局,改变庭院空间的光影,丰富庭院空间的层次,限定视觉空间的主要导向并延长主要视觉空间距离,凸显亚圣殿的空间位置并丰富亚圣殿视觉体验.古柏的“自然生长”打破了亚圣殿庭院建筑的静...  相似文献   

19.
周小棣  沈旸  肖凡 《中国园林》2012,28(5):25-28
历史源远的晋水早在《水经注》中即有详述,她哺育了流域内的农耕文明,造就了十分独特的以水为中心的祭祀建筑形式及水神信仰体系。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作为仁道的象征,它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世代吟诵,在这种集体崇拜的意识心理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水神祭祀建筑则成为晋水流域社会文化的空间表征与物质体现。结合晋水流域水神祭祀建筑演化进程的社会背景,揭示其体系构成及空间表达规律,为该区域的文化景观保护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典型干热气候下南疆地区传统大空间建筑的夏季室内外热环境,选取喀什阿帕克霍加麻扎建筑群中的主墓室、大清真寺内殿、侧殿、外殿和室外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实测。通过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喀什地区夏季室外昼夜温差大,主墓室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大清真寺内殿和外殿,围护结构材料热惰性大、开口面积小,建筑体型系数小,内部有热缓冲区是主墓室热稳定性好的主要原因;大清真寺外殿出挑深度与太阳角度关系密切;室外绿化、水体作为下垫面的降温和加湿效果优于广场。结论可为当地现代大空间建筑室内外环境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