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合作区作为新时期推动粤港澳三地跨界合作的空间载体,对于探索跨界协同规划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于2022年6月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要求南沙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文章以该方案为基础,结合南沙新区空间方案国际咨询工作,通过深入剖析跨界合作模式、区位优势和发展瓶颈,结合国家战略制定区域发展目标,从产业、交通、人文空间3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并进一步探索跨界治理机制,搭建“机遇研判—策略制定—机制创新”的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框架,以期通过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与协同治理的探索,增强南沙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引领和区域协作能力,推动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巨变总是由边界地区的制度创新撬动,边界空间的创新性开发诱发区域一体化的综合进程。本研究提出了“跨界政策空间”的概念,建立了区域跨界新区规划与发展的分析框架,并以前海合作区与横琴合作区为案例解析区域跨界一体化进程,认为:特殊政策空间的“植入”会引发全局性变化,有助于消解跨界合作矛盾;前海合作区建立在区域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其空间创制影响香港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使香港采取更积极的区域主义,主动应对自身区域功能弱化的危机,并通过新空间方案缓解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总体形成了区域对“全球-地方”治理危机的连锁性应对;在横琴合作区的规划建设中,国家力量的介入是其发展变化的核心动力,使地方空间转变为国家空间,得以实现资本、产业和人才的快速积累,逐步改变澳门的区域政治经济角色不匹配问题;新区域时代下以跨界新区的规划建设为起点,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快凝聚新的一体化发展共识,形成更大的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3.
澳门回归祖国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和环境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但发展至今,旧城区的建筑逐渐呈现出老化现象,且由于澳门城市空间狭小、人口密度过高及土地资源稀缺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以同样是沿海高密度城市的新加坡为例,梳理并分析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施的策略,并结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机遇,研究适合澳门城市更新的策略,提出相关建议:(1)多渠道融资方式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结合;(2)将部分置换房建立在横琴;(3)城市更新试点发展澳门的中央活动区(CAZ)。  相似文献   

4.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立,赋予了横琴更开放的政策探索空间,粤澳合作在国际层面是我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举措,在国家层面是探索“一国两制”治理的创新试验,自身层面是不断发展、逐步走向深度融合。横琴粤澳合作重点从经贸合作,逐步走向面向多元人群的深度合作,独特内涵主要体现在建立关注生活的综合新平台、趋同澳门国际化标准的新高地以及制度创新的社会融合新示范。以多元人群的诉求作为撬动点,以多元人群融合发展为突破,探讨横琴在产业、民生、旅游、制度等重点领域的深度合作创新与示范:带动多元就业平台的产业深度合作、服务全年龄段的民生深度合作、吸引全球游客的旅游深度合作、衔接澳门的制度深度合作。从而探讨横琴的粤澳深度合作路径,为大湾区其他粤港澳深度合作平台探索新样本,丰富一国两制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5.
响应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治理的发展趋势,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一体化治理构架,本文结合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载体”的跨界一体化地区治理逻辑,以及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共同目标-关键行动-示范项目”的技术逻辑,总结归纳了示范区一体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符合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的前提下,响应治理逻辑下的三个创新:一是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安排转向自下而上的“共识”和“契约”;二是从面面俱到转向聚焦“有限目标”、直指跨界协同难点的“战略破题”;三是从理想终极蓝图转向适应市场不确定性的渐进式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6.
当前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随着人口、资本的快速流动,城市群地区跨界协调已经成为区域治理的现实话题。由行政分割带来的交通设施、生态环境、邻避设施等的跨界矛盾日益凸显,阻碍着区域整体发展,因而寻求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路径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江苏省若干跨界协调规划案例,在总结区域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跨界协调规划作为政府主导型的区域治理新路径,规划具有行动性、过程性、政策性以及有限目标等特征,重点通过规划项目化运作来搭建横向对话平台,促进跨界项目的协调对接,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综合规划的规划编制技术与工作方法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最早得到创新应用,显示出这一规划编制范式对于大型合作发展平台地区的适应性。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系列新兴的跨界合作发展平台在区域中涌现,但这些合作发展平台在目标设定、发展思路、产业策划、空间设计等方面趋于同质,不利于充分发挥各个合作平台在不同维度上的多元特点。为此,本文通过“空间观察”的视角和方法,对大湾区尤其是深圳都市圈范围内各个主要合作发展平台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从土地、交通、成本等维度综合评估价值潜力,据此为各个合作平台的综合规划提供前置判断,并以东莞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深汕特别合作区两个平台的规划项目为例,阐释多维价值研判的引入对于合作发展平台综合规划策略及工作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澳门与内地建筑行业制度对比,并参考内地改革试点情况,提出粤澳深度合作区建筑行业制度创新建议,包括取消行业资质、提高个人资格及执业条件、落实个人全过程执业、建立工程项目技术负责制和建筑师主导项目实施制度、适度放宽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和保障体系、实行工程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推行过程结算、改进招标承包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
在介绍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及中朝罗先经贸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跨境经济合作模式,提出了其对中朝黄金坪经济合作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规划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园区作为城市创新活动集聚的新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探讨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揭示其创新生态的特征及驱动因素,可为科技园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文章以横琴科技园区的“横琴科学城、横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科技城”为样本案例,以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选取,结合耦合度模型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空间统计学的方法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对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的特征、类型占比及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科技园区在空间分布和组合上具备不同的偏好与特征,相对来说横琴科技园区中以配套设施为主的园区组织较为紧凑,以技术服务为主园区较为开放、注重资源共享;2)具有功能复合化特征,提高土地混合利用效率。横琴科技园区具有3种及以上功能,其中生产类空间与生活类空间的比值约为3.5∶1.2;3)横琴科技园区的空间形态社区化,与城市互动明显,多维且多样。4)注重空间的盈利性、商业性,市场活动、新区政策是驱动横琴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空间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解决城市病、促进城市韧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阐述了“全功能、全要素、全过程、全深度”的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内涵,深入剖析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认为存在治理体系还需完善、规划引领作用还需加强、综合利用还需持续推动的问题,指明了以轨道交通、综合管廊为触媒的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协同融合开发路径。最后,提出了全面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地质调查、加速推进地下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尽快构建地下空间协同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地下空间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一体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同方承建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工程。该项目对进一步助力横琴对外开放战略、加快粤澳跨境交通衔接、助推中国口岸通关与查验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据悉,珠海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总体建筑面积为121.3万平方米,主要涵盖口岸功能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区、口岸综合开发及配套三大功能体系,年通关量可达8000万人次,是促进珠海以及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的  相似文献   

13.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拥有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是深圳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中心地区和标志地区,被定位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前海各层次规划受深圳市政府的重视与关注,并成立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作为法定管理机构进行规划管理。前海在各层次规划编制工作中,从规划编制体系、规划实施体系、成果内容与表达方式到开发模式、土地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规划编制体系结构科学、层次完善、实施性强,成果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其规划编制的组织方法和工作思路对国内其他地区的规划编制将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杧洲隧道项目地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珠海洪湾片区,地质条件较差,淤泥层总厚度达30 m。以隧道工程北岸工作井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建模,模拟基坑开挖在各个工况下的变形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发现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基坑在各个方向的变形亦随之增大,且基坑最大变形出现在当前开挖处;第1、2步开挖基坑整体变形较小,而第3、4、5、6步开挖基坑变形增速较快,且变形最大值出现在基坑开挖至底部。  相似文献   

15.
香港回归祖国10余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当前也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回顾了深港合作的历程,通过对区域合作、跨界治理理论以及欧盟空间一体化实践的借鉴,总结深港两地在规划内容、规划过程、规划实施三个方面构建"深港双城"的路径,揭示城市规划作为空间策略,为实现大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与跨界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协调机制,为"一国两制"背景下深港两地的共同发展与持续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伴随全球化进入调整期,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亟待通过区域经济与空间的再组织,实现内外畅通、安全韧性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在相关理论与区域规划实践总结基础上,围绕国际化与地域化两条主线,试图提出“双循环”下区域功能与空间组织的新模式构想。进而,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为例,测度其功能与空间演进趋势;结合协同规划实践,提出功能网络重塑、空间格局重构、魅力空间培育、跨界机制创新等规划应对措施。以期为“双循环”下区域开放协同规划的编制提供若干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综合应用生态思维与规划思维的专项规划。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需要强化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以武汉市为例,探讨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体系构建思路和规划统筹模式,按照以市级规划带动县(区)级规划、以全域规划统筹要素规划、以专项规划指导详细规划的总体思路,构建“2+2+2”的“规划—设计—治理”一体化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体系,在市级层面做好规划层级与规划类型、规划传导与部门协同、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统筹协调,从而真正提升国土空间系统的治理水平和更好地发挥国土空间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创新作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逻辑与产业空间需求,激发城市空间的迭代升级,也对城市空间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体系已无法充分响应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需求。面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与城市空间的全新逻辑关系,在解析创新型经济发展导向下城市空间新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聚焦创新需求与管控的具体矛盾,指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治理导向变革,进而针对功能、指标与空间三个空间管控的主要对象,总结典型的地方实践经验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创新发展背景下未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特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中国行政区划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发展问题,政府通过"经济区建设"、"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兼并方式具有负面效应,而"同城化"将逐步成为协调区域发展的新的区域管治模式,是中国区域空间管治转向的重要标志。但同城化地区管治面临管治主体层级差异、规划内容衔接失效和跨界合作激励缺乏三方面的困境,而同城化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协商来解决矛盾和实现协调成为共识达成的平台,为未来区域管治转向的重要手段。随后,本文提出从基本任务、工作框架和编制程序三方面来构建同城化规划编制的整体框架,为同城化地区规划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徐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跨界都市圈,日益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但在实践中,行政分割、恶性竞争等问题依然阻碍大都市圈经济的整合与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跨界都市圈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不足或滞后所致。本文在总结我国跨界都市圈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跨界都市圈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西方跨界区域规划经验,提出了我国跨界都市圈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