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7)
智慧课堂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兴事物,是融合技术的高效教学课堂。阐述智慧课堂和具身认知理论的概念及特征,指出了目前的智慧课堂在教学过程、内容以及情境方面具有离身性。具身认知理论为智慧课堂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在教学中发挥师生身体认知功能、营造具身化教学氛围以及设置具身化教学空间,使整个智慧课堂中的教师、学生、环境融为一体,实现理想的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2)
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处理好身体与心智的关系。当前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身与心相分离的状况。作为当代认知新转向和新发展的具身认知,其核心观点是认知基于身体,身体与认知密切相关,它对身心分离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文章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提出具身性教学策略:构建具身认知的动力环境;知识学习的具身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身感受与领悟。具身性课堂教学的转变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
具身认知理论将身体、心智、环境系为一体,本文拟探讨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在对情境意识的关注上,具身认知与传统文化表现性艺术理念具有着核心观念上的相关性。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梳理,文章探讨了两者在空间认知与表达层面意识结构和言说体系的理论契合,期望以此清晰理解传统空间文化的具身性理路,丰富具身意识下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把握传统空间文化与具身空间认知理论间异质同构的方法论脉络,为人居空间的研究和表达提供可资践行的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博物馆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然而,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建设也面临着新挑战。市民对文化场所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模式下的博物馆已经无法满足参观者的多样化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该文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点,以德国柏林冷战博物馆为例,从情景复现、视觉表达、互动体验3个层次阐释了具身认知理论在历史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儿童对于历史文化博物馆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现有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问题亟待解决。认知科学中的具体认知理论为阐释展览主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具身认知不再拘泥于儿童教育的成果指标,而是关注博物馆阐释及体验的本质,以促进观众的全面立体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试图为儿童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提出原则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空间适老化研究忽视了人的完整性、人与空间的统一性.文章作为空间适老化领域的反思性研究,基于对现存研究路径的归纳、分析与讨论,指出具身体验作为研究质料的不可或缺性,为以人为本的空间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人与空间关系的切入点和一个观察体验的原初视角.  相似文献   

8.
清华大学自2018学年起面向混编的建规景大类新生的一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以"通专兼顾、设计入门"为改革目标,借鉴"具身认知"理论,教学预设体现具身性和情境性,设计题目以日常生活空间为对象,设计方法融入身体运动和感知,内容从认知逐步进阶到小型建筑设计,从身体出发的设计传统在当下本土设计入门教学语境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73-78
由于身心二元论的长期影响,客观主义的知识观、抽象主义的学习观、传递主义的教学观充斥于教育进程之中,三者交互影响,共同构成过重学业负担问题生成的内在动因。作为一种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认知范式,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一体性、知行合一性与人境相融性,其在教育领域的介入与应用,为学业负担问题的研判与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需要转变离身理念凸显教学人性价值、解放主体身体提升教学实践价值、营造具身环境实现教学对话价值,以期通过教学的身体转向实现过重学业负担问题的有效破解。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中,建筑的传统定义和内涵发生变革,基于建筑空间的人与技术交互达到多元、多面、多维的高峰。后数字时代需要反思数字建筑的本质,重新挖掘与定位数字建筑的内涵,并阐释人、技术与空间的关系。文章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涌现为研究背景,围绕数字建筑的多重具身分类特征,分析其具身体验及具身恐惧,探讨数字建筑中具身临近下的人机共生超感知与新体验。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身体回归与挣脱,被视为认知科学下技术物化与人性化的竞争,同时可启发后数字时代建筑学的本体重构。  相似文献   

11.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2023,30(3):48-54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从理论上为景观设计提供了积极借鉴.随着体验式景观的崛起,知觉现象学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思考空间.通过研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发掘出知觉体验与景观设计的关联.研究国内外小尺度知觉景观案例发现,知觉现象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研究表明知觉现象学可以为视听觉景观设计建构适宜决策,并且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部分滨水校园边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噪音污染及生态环境恶化等,特别是水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章以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为例,对滨水校园边界生态问题进行研究。该校建校之初依山傍海,生态环境良好,而今地理优势日益消减,边界空间的生态环境显著恶化。文章对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滨海边界空间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与其他具有区位相似性的滨水校园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海绵城市等技术手段,为打造适宜城市人群共享的边界空间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昕蕾  肖阳 《风景园林》2019,26(10):72-77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作为儿童与自然连接的最直接空间场所,为儿童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可能性。从实际项目案例出发,遵从儿童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将景观空间打造成适合孩子情境化体验、主题性探索等户外活动空间。探讨如何完善景观空间的功能属性,使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为儿童自然体验提供更有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瓦窑片区公共空间为例,分析交通道路、公共配套等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对一系列闲散空间和街角细部进行探讨和再研究,针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分析给出改进建议,旨在为桂林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为积极推动桂林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之街角细部的发展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思路,对改进桂林市独特...  相似文献   

16.
张立恒  康美 《小城镇建设》2016,(4):88-92,104
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轴线分析方法,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中心镇区及周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探寻村落空间形态形成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变量,并通过整合度、选择度和可理解度等参数值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居民对不同街区、不同街道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为呼和浩特市"十个全覆盖"背景下的乡村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方法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大学校园边界空间形态为研究切入点、以长三角地区部分大学为例,分析了校园边界的空间、功能和交通形态,对其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优化大学校园边界空间形态的对策与意见。  相似文献   

18.
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在地性与精神性,而边界空间对于建筑精神与文化的表达又尤其重要;边界是一种介质,既与建筑的内部空间发生关系,也与建筑所在地域的外部环境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增强了其所在的历史性资源和本身的精神内涵;建筑、边界、环境是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是建筑内部动线的场景折叠,又是场地外部环境的整合。本文以鼓浪屿美术馆东区庭院设计为例,探讨文化建筑边界空间的生产、边界空间的阅读性。  相似文献   

19.
刘小源 《华中建筑》2020,38(6):127-130
该文从建筑现象学延伸的知觉体验这一理论为背景,着眼于今天已逐渐衰落和消亡的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以成都茶馆这一川西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大众性场所为例,对其进行知觉体验的梳理以及意蕴的剖析。通过分析人在这一场所中的独特感知与体验,从场所整体感受到知觉个体探寻,归纳出成都茶馆的场所特点和空间意蕴,逆向实现传统公共休闲空间的场所恢复。这一思考使人得以重新审视城市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为地区的空间恢复与保护提供了一种视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将感知与人性维度融入到结构设计中,由结构与身体的对比作为出发点,通过引入认知神经科学近年来对具身感知的研究成果,以大舍建筑为例,从神经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其基于身体的结构思考,意图将神经科学中具身感知的原理与结构设计结合起来,进而梳理出一种可以连接结构、空间和身体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