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得到山西省石炭-二叠纪等时地层格架下的聚煤规律,利用煤层露头及钻孔资料分析了含煤岩系岩相组合特征,绘制地层厚度、石灰岩含量、砂泥比、煤层厚度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西省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中划分出碳酸盐台地-障壁-潟湖、三角洲、河流、湖泊等4大沉积体系,可将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恢复了各层序的岩相古地理,主要的古地理单元有河流、三角洲、障壁岛、潮坪-潟湖和碳酸盐台地等,海侵方向由层序Ⅰ的北东向转变为层序Ⅱ和Ⅲ的南东向,且层序Ⅰ煤层形成于潮坪-潟湖环境,层序Ⅱ和Ⅲ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同时聚煤中心从层序Ⅰ至层序Ⅲ期有从北向南迁移的规律,以层序Ⅱ聚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万年矿区钻孔岩心、测井曲线的岩石学和沉积相特征综合分析,对该矿区内含煤岩系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太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障壁-澙湖和潮坪-澙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碳酸盐台地、潮坪、澙湖及障壁砂坝等沉积相类型;山西组沉积时期,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下三角洲平原及上三角洲平原等沉积相类型。研究区从太原组到山西组沉积时期,反映了海平面逐渐降低,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向陆相转变,聚煤强度经历了由好—差—好—差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钻孔岩芯及煤质测试结果,应用沉积学、岩石学、煤田地质学等理论对研究区沉积背景、含煤地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含煤地层龙潭组沉积相进行了划分和研究,揭示了沉积环境、沉积相特征及空间展布。研究区龙潭组沉积相类型有潟湖-潮坪、三角洲及障壁岛-潟湖-潮坪相。最后,依据研究区的古气候、古构造及沉积环境对聚煤作用的控制因素等方面,总结了聚煤规律,为研究区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层聚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开展了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BTR)、正常海退形成的冲刷面(NSS)和暴露面(NES)及其对应的整合面(NCC)、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FEU)和暴露面(FES)及对应的整合面(FCC)4种层序界面类型,将研究煤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认为基准面周期性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演化、废弃和聚煤作用的发生,而聚煤基底沉积环境和聚煤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其平面上的稳定性,提出了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的综合聚煤模式.结果表明:区域广泛分布的厚煤层形成于Ⅱ型层序界面及Ⅰ型层序最大海退面(初始海泛面)附近;澙湖-潮坪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低的潮坪环境,潮坪-三角洲-澙湖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中等的潮坪环境,浅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高的三角洲平原间湾湖泊和局限海环境。  相似文献   

5.
桌子山煤田含煤地层沉积特征与聚煤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井岩性、沉积构造、连井剖面分析等手段,对桌子山煤田聚煤期沉积环境类型、沉积演化过程及聚煤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桌子山煤田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由潮坪、三角洲、曲流河3种沉积相组成,可进一步识别出潮上坪、三角洲平原、河漫等8种沉积亚相及多种沉积微相;受海水进退影响,聚煤期本区经历了海相到陆相的沉积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期间聚煤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沉积相带的时空配置,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太原组下段的潮上泥炭沼泽及山西组2段的岸后沼泽、三角洲平原。从沉积环境角度,建立和探讨了本区主要的聚煤模式:潮坪聚煤模式与曲流河、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得出哆嗦公马矿区的聚煤规律,通过实测野外地层剖面及钻孔岩心观察,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研究了哆嗦公马矿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及煤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含煤岩系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三种沉积环境类型,区域上的厚煤层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中。聚煤作用明显受古构造及沉积环境的控制,印支运动控制了侏罗系沉积基底的演化,燕山运动则影响了整个湖盆的发育,此时沿湖泊边缘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聚煤环境较为发育,从而形成了该区主采煤层下2煤及下1煤。富煤带呈北西-南东向的条带状展布,聚煤中心位于研究区东南部的ZK0-3及ZK11-3钻孔附近。  相似文献   

7.
基于巢湖地区龙潭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存在密切关系,为得出该地区聚煤规律,通过实测野外岩层剖面及室内粒度分析,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巢湖地区龙潭组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识别出三角洲相、泻湖-潮坪相、碳酸盐台地相3种沉积相,其中三角洲相包括2种亚相、5种微相。研究表明:巢湖地区龙潭组含煤地层主要是由三角洲平原沼泽淤浅形成,三角洲平原是聚煤的最佳场所。巢湖地区龙潭组煤层与皖南其他地区相比,其特点是厚度薄、层位高、硫分高,这主要是与其沉积基底、沉积环境、形成时间的差异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收集钻孔、测井和地质剖面资料以及前人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煤组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了下煤组分布特征、岩相古地理,及其与奥陶系顶面的空间距离关系。根据太原组野外露头剖面观测及钻孔资料,在下煤组下部地层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以下煤组下部地层(时间范围为巴什基尔期—格舍尔期)为作图单元,厘定恢复了下煤组聚煤期岩相古地理。结果表明:华北北部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承德—兴隆一带发育冲积扇沉积;向南过渡为障壁砂坝—潟湖—潮坪沉积;宁夏以西、辽东半岛、华北中东部以及豫东、皖南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以38°N为界,华北地区南北下煤组最有利聚煤环境具有显著差异,该纬度以北厚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其次为潟湖—潮坪过渡地带,该纬度以南煤层主要形成于潟湖—潮坪,厚度相对北部较小。对比不同沉积环境以及厚煤层形成机理,总结提出下煤组沉积环境聚煤作用强弱依次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潮坪、潟湖和碳酸盐台地,煤层厚度逐渐变薄,煤层层数增加。对下煤组与奥陶系顶面的空间距离研究表明,下煤组可采区煤层底板距奥陶系顶面的距离一般为10~80 m,南缘下煤组可采区一般在30 m...  相似文献   

9.
俎新许  陈倩倩  李锋 《中州煤炭》2018,(11):135-138
以济源市郭沟井田勘探资料为基础,对井田山西组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郭沟井田沉积环境为海退过程中的潮坪和三角洲沉积环境。潮坪相以混合坪+泥坪+泥炭沼泽+泥坪和泥坪+泥炭沼泽+泥坪沉积2种沉积序列为主,其泥炭沼泽环境中沉积了稳定的二1煤层;三角洲相包括了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和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间湾连个沉积序列为主,上三角洲平原以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沉积序列为主。  相似文献   

10.
淮南煤田二叠纪含煤岩系含煤层30多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1,6,8,11-2和13-1五个煤层。几年来,作者对该含煤岩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沉积学研究,特别是突出砂体形态和垂直层序进行环境分析,认为1煤形成于水下三角洲平原环境;6,8煤属于湾充填的下三角洲平原环境;11-2和13-1煤则分别为树枝状分流河道及网状分流河道废弃充填的三角洲平原沉积。同时,阐述了不同成煤环境中煤层层数、厚度变化和煤质等一系列特征,指出网状分流河道废弃充填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的含煤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江西洪塘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环境自下而上依次为水下三角洲相、潮坪三角洲相和浅海陆棚相。根据岩性、岩相特征以及海水进退规律可将洪塘地区聚煤条件分为3类:官山段早期的潟湖-潮坪环境,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期,此间海水进退较为频繁,聚煤条件差,多形成含炭泥岩;官山段晚期至老山段中期的潮坪-潮道环境,海平面相对稳定,聚煤条件良好,形成本区主要可采煤层;老山段晚期为障壁-泻湖环境,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海水进退亦较频繁,聚煤条件一般,多形成含炭泥岩或薄煤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贵州六盘水矿区含煤沉积环境,掌握该矿区聚煤规律,针对贵州六盘水矿区5202钻孔中取出的上二叠统地层的岩心进行研究,以沉积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和测井等方法,研究该层段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等,查明该区上二叠统含煤沉积环境为一套三角洲-潮坪和泻湖-潮坪沉积体系,识别出该层段的4种沉积亚相,即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潮坪亚相和泻湖亚相,12种沉积微相,总结其特征,建立了该区的含煤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四川省盐源地区寻找煤炭资源,得出该地区聚煤规律,以卫星遥感、实测地层剖面、钻探、测井及相关测试为主要手段,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盐源地区龙潭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聚煤规律,在龙潭组识别出潮汐三角洲平原相及潮坪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及潮间泥炭坪为盐源地区较有利的聚煤环境;同时,根据研究区地层、构造、聚煤特征、煤层、地形地貌等条件,在小高山及盖祖-桃子含煤远景区圈定了3个重点含煤区——和坪子、中梁子、桃子重点含煤区,为该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有利靶区,并为在四川西部二叠系的找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综合方法对霍县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进行沉积环境分析。本溪组主要为泻湖—潮坪沉积,属第一岩段。太原组可分为四个岩段,主要为下三角洲沉积,第六岩段山西组以上三角洲沉积为主。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及分布具明显的控制作用。除存在公认的上下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带具有良好的成煤条件外,还存在上三角洲平原及泻湖—潮坪这类良好的成煤环境。煤层与下伏砂体的较厚带的空间分布有二类对应关系,即叠置关系与错位关系。这种关系不但对煤田的普查与勘探能起指导作用,同时还是一种鉴定沉积环境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为得出西湖凹陷南部古近纪花港组的聚煤规律,通过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研究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区花港组分为上、下2段,研究区含煤地层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3种沉积相。主要聚煤环境为曲流河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越岸沉积沼泽和滨湖泥炭沼泽。花港组煤层厚度从研究区中部向四周逐渐减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永夏煤田新桥井田及车集井田大量钻孔资料分析,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永夏煤田新桥井田二叠系的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和沉积环境.鉴别了新桥井田二叠系的沉积相,初步进行了聚煤规律分析.分析表明,永夏煤田新桥井田二叠系广泛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晚期是聚煤作用的最好时期,三角洲平原是聚煤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龙永煤田早二叠世煤层分布规律、聚煤环境及其演化特征,认为该煤田的沉积体系为障壁岛-泻湖沉积组合、潮坪一潮道沉积组合和滨岸湖泊沉积组合,相应的成煤模式有障壁岛-泻湖、潮坪一潮道和滨岸湖泊3种主要成煤模式,形成了主要的可采煤层;对煤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基底沉降和沉积环境因素,其中基底沉降包括压实差异的影响,沉积环境包括海水进退和盆地水体深浅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天湖山煤矿区上姚井田主要含煤段(p1t^1)沉积特征,将沉积环境分析的一般理论应用于含煤岩系,分析其岩性相及沉积组合、相的空间配置。提出了滨海碎屑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障壁岛泻湖沉积体系和浅海沉积体系为天湖山煤矿区上姚井田主要含煤段(P1t^1)的沉积环境,并阐述探讨了聚煤环境及其含煤性。  相似文献   

19.
依据大量的钻孔地质资料研究,禹谟普查区的龙潭组划分为潮坪-泻湖及三角洲沉积环境。下部划分为潮坪-泻湖沉积相环境,主要组成为潮坪相、泻湖相、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在该沉积环境中煤层连续性较差,且受海水的影响煤层硫分较高;上部划分为三角洲沉积相环境,主要组成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相,在该沉积环境中的煤层稳定性好、分叉少,且海水影响较少而硫分指标偏底。在勘查区内,沉积环境较理想的是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和废弃河道、潮坪沉积相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北祁连西段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模式及聚煤规律,采用野外露头观察、钻孔岩心描述、测井分析及综合作图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识别出太原组砂砾岩段发育河流相,羊虎沟组和太原组含煤段发育潟湖相、潮坪相、碳酸盐台地及沼泽相;沉积环境经历了陆源碎屑体系发育、泥炭沼泽体系发育、碳酸盐体系发育、陆源碎屑体系复活4个阶段。研究表明:成煤期主要发育潟湖—潮坪沉积模式,厚煤层主要形成于潟湖泥炭沼泽环境,在潮坪成煤环境煤层较薄或不发育;太原组含煤段发育M5、M6和M3、M4两套主采煤组,聚煤中心分布在东部的日旭-青羊沟-阿力克一带和西部的五林沟-野马泉滩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