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文化景观风貌是乡村各类文化因子的综合外在表现,具有显著原型特征的聚居景观文化因子就是景观基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京市漆桥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基因理论分类和识别漆桥村各类文化因子,利用AHP(层次分析法)-FCE(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排序,构建乡土文化景观风貌的景观基因排序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不同因子在景观风貌中的重要程度,提取重要的景观基因通过基因植入方法运用到风貌构建中,为乡土景观风貌营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胡紫玥  曹伟 《园林》2024,(2):46-54
水乡古镇是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景观,承载和传承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在挖掘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中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评估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以焦溪古镇为例,引入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其隐性和显性景观基因总结评估,并构建焦溪景观基因图谱,从环境和村域两个尺度挖掘景观基因结构特征,从山水格局、生态智慧和布局营建三个角度总结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尺度上,焦溪水乡古镇具备三山两水的环境格局,同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商贸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村域尺度上,焦溪景观基因点分布集中形成两条核心廊道,构成“桥—河—街—弄—圈门”的独特结构,但是部分景观部件存在损毁、不存的现状;景观基因类型丰富,涉及生态、生产、生活,组成“山—河—田—村”自然格局。未来水乡古镇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仍需要持续广泛的合作和深入研究,为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聚落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其景观基因的解译,是保护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举措。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侗寨景观基因信息链识别框架,解析其构成要素及特征,提出聚落景观基因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1)肇兴侗寨景观基因细分为整体布局、侗寨建筑、景观环境、制度信仰、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基因;(2)肇兴侗寨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宗族纽带型,在形态结构上形成树枝型的空间结构,景观要素分布均匀,且属于核心—边缘型;(3)肇兴侗寨景观基因保护策略为检视与修复侗寨景观变异基因、厘定侗寨景观信息廊道、创新侗寨旅游体验开发模式。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充分挖掘肇兴侗寨文化景观的特征,为后续聚落景观保护及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作为福建土楼的主要聚集地,闽西山区严苛的地域环境与独特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居住与防御性能并重、乡土文化相融共生的聚落景观特征。文章以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对聚落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有效梳理聚落景观的形成影响因子,借鉴矩阵思维,依地域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原则,对自然景观要素和建成景观要素特征进行识别并展开合理分析,为闽西客家聚落保护更新、乡村振兴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汪伦  张斌 《风景园林》2018,25(5):87-92
发端于英国的LCA和HLC这2套体系日益成为景观特征评估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从发展历程、方法步骤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实践与应用等方面比较分析,发现LCA体系在跨国区域、国家尺度上的景观特征类型识别与区划具有明显优势,评估结果能包容更多的景观特征,但公众参与评估的深度和对景观历史维度的关注存在局限;HLC专注于历史景观的特征识别,在地方行政和场地尺度上对景观演变和历史景观特征类型识别优于LCA体系,但评估结果不及后者全面,二者存在互补性。合理借鉴和融合2套体系,进行景观特征类型识别和区划,将有助于指导中国国土景观、乡村景观的合理管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乡土景观符号的提取与其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符号对于乡土景观的表征意义进行了相关研究。从乡土景观符号的概念与演变入手,介绍了符号、文化与乡土景观之间的关系,说明地域文化传承与乡土景观符号提取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乡土景观符号在文脉延续上的重要性。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材料和技术等切入点入手,讨论如何提取、传承以及应用乡土景观符号。结合北京市延庆县西小庄科村整体规划设计实例,提出应从环境调查、文脉梳理、符号创作等方面进行乡土景观符号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景观特征评价可以为城市景观科学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和参考。研究以福州市晋安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定量聚类分析,对景观特征类型进行了识别,并对景观特征分类图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晋安区景观具有良好的多样性,地区分离度较高,优势较为明显。晋安区6类景观类型的斑块共为2 647个,其中以平原林地景观的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景观分离度和景观形状指数等均为最高。晋安区作为平原林地景观和休闲景观等重要斑块,其中山地林地景观优势明显,存在一定的景观异质性与丰富度。城乡景观、休闲景观、园地景观以及休闲景观形成了一个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域,是该地区重要的景观类型,可以作为该地区旅游发展的首选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宋祥  张嫩江 《住宅科技》2020,(10):51-56
乡村景观基因是聚落特有的、可传承的因子,蕴含着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地域信息。对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梳理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前提。文章通过对青海河湟地区乡村景观特征的分析,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对该地区乡村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包含环境特征基因、布局特征基因、建筑特征基因及文化特征基因四方面;结合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构建乡村景观基因编码模型,形成青海河湟地区乡村景观基因信息库,为该地区地域性乡村景观营造提供系统的、数字化的指导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18,(6)
蜀道作为我国历史上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交通主线路,沿线传统聚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文章运用景观基因理论对蜀道沿线(陕南段)的传统聚落进行研究,结合典型实例建立由传统建筑特征、聚落布局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等四类因子构成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结合景观基因识别原则及方法对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依据识别结果,从蜀道文化及自然地理环境两方面分析沿线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传统聚落的后续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媛  徐悦颖  田永刚 《城市建筑》2023,(14):100-102+119
文章从景观基因理论视角出发,通过识别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建立片区内独特的景观基因谱系,为地域景观文化的研究提供新路径。在对秦巴山区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从传统村落外在营构过程和内在文化形成两个层面,构建了双层(营构—文化)、六维、二十二类景观基因图谱体系,同时基于景观基因识别四原则,定性分析梳理了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景观基因特征。研究成果为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研究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为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特征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从景观视觉特征的多义性入手,指出景观视觉感知的内隐特征与研究难点。参考“旅游凝视”理论将旅行照片作为视觉表征媒介,研究观察者对于旅游地景观视觉感知的偏向性如何构建。大数据时代数字足迹的普及,使旅行者上传到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评论信息及地理信息标记照片成为研究景观视觉感知的重要数据来源。基于此,从3个方面展开研究。1)将2种类型数字足迹纳入传统景观评价框架,并从物像、视像与心像之间的转化过程及其关联机制等方面对景观视觉感知评价方法进行创新。以南京历史城区范围内的秦淮河风光带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分析工具NVivo对数字足迹文本内容中蕴藏的景观感知要素进行编码识别,使用定性分析软件RQDA对旅行照片进行编码处理。2)融合专家与公众视角,从自然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3个维度构建秦淮河风光带景观视觉感知评价体系。3)从景观资源分级界定与分类管控的视角,对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基于专家与公众视角融合的景观视觉特征分析及基于景观视觉感知评价的设计思考,对于旅游地景观研究与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尊重乡土自然环境、强调乡土文化、重视景观地域特色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实地考察、群众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陕西省关中地区近年来新建的6处乡土景观作品从设计指导思想、乡土景观元素应用情况、乡土景观元素表达手法和景观营建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归纳提炼,总结出陈列、集聚、夸张、引借、凝练、变异、融合、材质创新8种乡土景观的表达手法,结合乡土景观营建实例对这8种景观表达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概括出每种手法的景观应用表达特色.  相似文献   

14.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五行的角度出发,运用五材文化对贵州乡土景观元素进行了新的分类,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和景观材料的"性格"剖析了不同元素类别的组合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应用,解决了乡土景观元素提取困难和难以应用的问题,让乡土景观元素的分类和景观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出了美丽乡村中乡土景观营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城市都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城镇正在逐渐丧失特有的文化特色和风貌景观。与此同时,不少乡村也呈现出同质化发展的现象,即使在具有鲜明特色、丰富传统性特征的地方,也很难保存原有的地域性特征。川西林盘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聚居形式,是传统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沉淀产物,其地域景观独具特色。然而城镇化进程使部分林盘的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乡土景观缺乏自身特色,逐渐丧失其特有文化。本文基于景观基因的研究视角,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龙泉村林盘为研究对象,挖掘和解析其乡土景观基因,识别其景观特征,并提出景观基因识别的8大识别因子和23项识别指标,构建了川西林盘乡土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为我国川西林盘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指导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从分类与评价两方面,构建一套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首先,以价值中立为导向,基于尊重文脉地脉的人地关系理论,从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地理学视角出发制定体系构建原则,筛选景观特征要素,根据不同尺度的乡村景观拟定针对性方法范式,构建多尺度多层级嵌套式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  相似文献   

18.
韦娉婷  李东徽 《山西建筑》2011,37(22):204-205
分别介绍了乡村公园,乡土景观与乡土景观元素的概念,从材料、民俗、精神意境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乡土景观元素在乡村公园中的应用,指出应充分运用乡土景观元素并结合当地特色和自然条件,营造符合当地百姓生活习俗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谭敏洁  郭巍  蒋鑫 《风景园林》2020,27(1):70-76
由流域水系冲击作用形成的河谷盆地往往具有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其转化为独特的乡土景观。以浙江省浦阳江中上游河谷盆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依据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将研究区分为湖区和畈区2种景观类型,同时基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分别从自然基底、农田水利体系、聚落体系层面阐述2种景观类型的构成要素和空间格局特征,并通过典型的聚落样本进一步揭示了各系统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乡土景观格局与乡土景观过程的耦合关系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浅谈乡土景观与小城镇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乡土景观在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下,特别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阶段,在全球文化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影响下,小城镇乡土景观逐渐衰退或被同化.笔者归纳了乡土景观具有的四大特点:实际功用性、多样性、文化意义、时代性与社会性,并将乡土景观涵盖的内容进行分类.讨论了乡土景观所具有的景观、社会、经济、生态、科研、教育等价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小城镇的重要意义.最后探讨了在小城镇规划中保护乡土景观的途径:增加乡土景观保护的专项规划内容,对特色乡土景观的认定与保护,对乡土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