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宿产业被视为乡村振兴与活化的 主要有效途径之一。以16个莫干山民宿为典 型样本,梳理浙江民宿的现状特征。进而, 提出民宿“乡村性”的营建概念,并且对“乡 村性”的内涵进行系统解析。结合浙江、台湾 地区优秀项目实践案例,归纳与评价营建“乡 村性”民宿的关键要素,详细阐述乡村性民宿 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宁海地区闲置三合院民居在乡村旅游背景下亟待转型成民宿建筑。通过系统研究宁海地区三合院民居的功能空间、院落布局与结构立面特征,分析其民宿化转化机制,提出三合院民居改造型民宿的设计原则,并从内部功能组织、内部空间划分、庭院空间布局与外部形象更新四方面论述该地区三合院民居改造型民宿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当下民宿的发展诠释精品乡村民宿的定义,并借鉴生态系统的理论,提出提升村域环境和链接乡村产业的民宿生态系统营建策略,试图探索近年来精品乡村民宿因为缺乏对外环境建设的思考而产生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推动传统新农村向现代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成为当下热门话题。鄂西南乡村民宿设计融合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建筑独具一格,具备发展高级乡村旅游模式的有利条件。基于对恩施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以恩施地区乡村民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民宿发展的可行性与设计策略,使民宿既可以保留当地原始乡土人情、建筑特色,又可承载现代人对乡村生活的需求、输出当地文化特色,从而为当地提供一种新的乡村振兴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民宿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乡村民宿不仅具有旅游服务功能,同时也是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民宿对旅游升级和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石材是一种传统地方材料,具有环保、经济、耐久等特性,能反映地方材料特色及其承载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本文以天津蓟县西井峪民宿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墙体、院落围墙、院内铺装、小品装饰及材料的砌筑方式等方面,探讨石材在乡村民宿设计中的美学价值和材料应用方式,总结石材在乡村民宿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新时代语境下乡土建筑文化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6.
农村住宅户型研究——以我国北方农村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志淳  雷振林 《华中建筑》2010,28(9):158-162
该文以北方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住宅户型的更新与发展,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特性,从用地、空间与功能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村住宅户型设计要点,提出卧室、餐厨房、工作间等适应当前农村居住需求的功能块,并探讨院落空间的多种可能性与乡村养老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众旅游体验需求的提高,民宿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地域体验化.以青岛市崂山景区民宿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分析崂山景区民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结合互融共生的理念,从地域性文化传承与体验方面对崂山景区民宿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和院落空间等建筑设计提出较为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为推动青岛市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稳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亚茹  刘晶 《城市建筑》2021,(12):76-78
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崛起,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经历了从狂热到理性的发展阶段.目前,在乡村民宿的营造过程中,在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塑造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通过对川西地区乡村民宿与乡村民居的调查研究,总结该区域乡村民居的风貌特征,并结合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表达,提出乡村民宿建筑地域性风貌营造的方法,为乡村...  相似文献   

9.
西海固回族聚居区人居智慧研究,对该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宏观区域、中观聚居区和微观院落三级空间尺度,阐述西海固回族聚居区人居环境营建内容,解析回族穆民在聚居区选址、结构模式、院落布局、集水设施、营建技术等方面,因地制宜、物尽其用、趋利避害的人居智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乡村规划的"无根"现象,通过分析现状乡村住居单元组合模式及其与传统之间的差异,建议从院落空间的引入、外部空间设计的活化和土地集约利用的适度松绑三方面来构建新型乡村住居单元组合模式,提出了"回归乡村、回归院落"的乡村住居空间设计策略,以此来尝试建构顺应乡村特色的乡村住居空间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相关部门提出了全面开发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特色产业,通过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作机制。然而,随着乡村民宿产业的全面发展,在相关管理体系方面,特别是在消防安全管理层面上有待改进,以上场所的火灾普遍具有发生概率高、人员伤亡重、处置难度大的特点,一旦管理不当,极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基于此,以我国乡村民宿消防安全为探究重点,逐一研判了我国乡村民宿所普遍具有的消防安全难点,根据乡村民宿消防安全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切实有效的管理对策,以期能够给我国乡村民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实现乡村复兴的有效途径。乡村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浙江民宿最具有代表性。通过研究浙江乡村民宿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民宿发展的策略和趋势,指出浙江应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色来发展民宿。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新旧共生”理念的大背景下,对乡村民宿游客感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乡村民宿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文章以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为例,在梳理乡村民宿空间基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究空间基因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把“新旧共生”理念下的文化内涵融入乡村民宿,形象地研究问题,阐述了乡村民宿在融合文化后的发展策略和设计方法。研究表明在乡村民宿中融入乡土文化不仅能够拓宽文化传播范围,还能够有效地带动乡村民宿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国内开始快速发展。近年来,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发展特点,而部分乡村民宿建筑品质较差,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悖,影响游客体验。因此,探索乡村民宿建筑品质的提升策略,对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巩义市为例,通过介绍巩义市各乡镇乡村民宿优势资源、民宿类型、建筑设计风格以及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乡村民宿现存的建筑问题,就这一产业的建筑品质升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乡村民宿建筑品质关乎乡村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有效可持续发展乡村民宿,助力乡村振兴,就要改善乡村民宿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民宿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民宿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乡村新兴产业业态,在乡 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民宿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周边乡村区域 的辐射带动和协同发展能力。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 宿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民宿与乡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 系统有机融合的“民宿+”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最后结合百 花山社民宿案例,提出如何立足乡村实际,以“民宿+”推动 乡村的全面振兴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背景下,民宿业蓬勃发展。目前,乡村民宿发展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缺乏多元化发展、硬件条件简单、过分酒店化等问题。因此,通过研究民宿的功能空间设计,结合乡村生态资源条件以及乡村文化资源条件来发展特色乡村民宿,不仅可以避免乡村民宿的同质化问题,还可以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本文从安徽地域文化入手,其研究成果可为乡村特色民宿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山  卢取惹  曾兆宁 《四川建材》2022,(4):67-68,7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开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促使农村快速有效发展,这为民宿旅游产业创造了重大发展机遇,近几年民宿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庙安镇民宿建筑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研究民宿设计建造的意义,针对当前庙安镇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庙安镇民宿建设可遵循的原则,这对提升庙安镇乡村旅游知名度、保护自然资...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民宿则恰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入口。民宿旅游作为新型的度假方式,恰逢发展的好时机。而民宿的创意设计可以给乡村风貌带来更直观的视觉上的提升,在对民宿设计时,着重将当地特色文化与民宿的设计融合并且营造民宿主题文化氛围,以及利用特有条件创新民宿旅游体系等,使民宿成为乡村的一个特色点,以此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乡村民宿业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增长与文化的复兴,分析国内乡村民宿现状发展情况,探讨乡村民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引导国内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村民宿面临着投资进入困难、民宿产业链不完善、合法证件缺失、监管困难、宣传推广缺失等问题,应从政府政策支持、完善民宿旅游产业链、简化办证手续、设立社区监管组织等方面,推动乡村民宿业的健康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乡村旅游日益兴起,为满足旅游模式变化需求,必须加强乡村民宿特色设计。对此,论文分析了乡村民宿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设计优化对策,包括畅通民宿融资通道、提升服务水平、设计符合当地乡村民俗民风的民宿建筑,最后结合某项目工程,提出了乡村民宿建筑设计的原则和具体设计要点,以促进乡村民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