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宇琴  洪世键 《城市建筑》2022,(19):72-75+91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产生了许多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问题,国内学者在此背景下开始对城市开发区、产业新城、产业园区进行产城融合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中缺乏以县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山区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政单元,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困境,更不能忽视产城融合。本研究以三明市将乐县为实证案例,深刻地分析山区县面临的产业同质化、人口劳动力资源不足、产业用地零散低效困境,并探索相应产—人—城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山区县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上海郊区新城普遍存在的产城不融合现象,从产城融合概念的实质内涵出发,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就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普遍规律,并应用于青浦新城实际案例,指出新城发展的关键问题,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新城建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口集聚形成互动,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是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的必由之路,并提出青浦新城实现产城融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研究界定了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梳理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和三种不同起步类型,阐述了产城融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要素,并在产业园区一般四层次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产城融合规划的五大模块空间建设的规划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和城市的网络空间单元耦合机制,试图为产业园区向功能齐全的产业新城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引导介入。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在城市转型发展阶段的不适应性,首先从产业布局影响要素、产业与城市关系、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等方面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指出“重产轻城”的规划思路是不适应性的关键所在;继而以“产城互促”为指导思想,提出产业布局规划在产业对象重组、产业空间指向、产城融合关系、规划协同等方面的方法转型;最后以深圳为案例,在实践中对上述思路与方法予以细化落实.  相似文献   

5.
杜静 《小城镇建设》2013,(11):78-81
本文基于对当前西部山地小城镇新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有一定特色资源的小城镇应大力发展城镇旅游,在新城塑造过程中,以旅游产业为先导,发掘自身机遇、整合旅游资源,探索一种“产城融合”的新城设计方法,以期通过绿色经济带动新城的生态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以四川遂宁大英县郭江新城城市设计实践为例,进一步阐明该设计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影响新城产城融合的因素有助于促进新城产业与城市的互相融合与协调,统筹空间布局。利用 DEMATEL 方法分别从产业生产要素、经济实力、发展环境、城市化水平 4 个维度剖析制约我国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因素,找出其中的原因因素和结果因素。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市场效率、科技创新是影响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制度环境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对其他因素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产业结构、经济规模效率、科技创新成为影响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对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实施相关对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中均广受关注。然而现有产城融合评价研究与规划实践脱节,难以有效融入规划编制和实施。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不同层级的编制需求,提出结合规划编制的产城融合评价优化新思路;并针对分区规划和控规两个层级,构建产城一体单元和控规单元的评价体系,应用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发现,经开区在产业空间、城市空间和人的感知等三个维度的融合评价均不理想,产城融合进程滞后,主因是已有的评价指导和控制机制在规划实践中未能有效执行。研究认为,产城融合评价需深入规划实践,服务于规划编制与调整。据此,根据两个空间单元的评价结果,提出经开区在分区规划和控规调整两个层面的优化建议,为其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 推进阶段,产业经济和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 带来了城镇空间的持续拓展和城镇人口规模 的不断增长;在新的形势下,“产城融合”成 为了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 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解析“产城融合”的内 涵,然后结合西宁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 案例,探讨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新型城镇 化及产业社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产城融合体现了园区和城市发展的动态协调关系,它不仅仅是园区发展的目标愿景,更是一个围绕经济产业、功能空间、设施配套三大核心任务的渐进式更新过程。研究认为,传统工业园的产城融合发展基本遵循产业园区到专业化城市功能区或产业新城的发展逻辑,但具体转型目标需要结合城乡发展需求、园区发展阶段、园区用地规模等综合确定。规划实践中,经济产业融合应给予制造业足够重视,功能空间融合应强化园区的城市功能培育,设施配套应通过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方式补齐各类设施短板。  相似文献   

10.
刘家玉 《城市建筑》2023,(13):117-120
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以来,为了避免开发区与城市脱节,“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成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文章以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凤凰片区为例,分析其产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凤凰片区实施“产城融合”提出五大发展策略: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优化总体布局,打造立体化配置模式,促进公共服务业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此为开发区面临的转型升级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冉建波 《城市建筑》2023,(17):119-122
文章以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为例,针对度假产业产品单一化、度假城区功能不完善、度假景观过度城市化等问题,从产城融合、产景融合、城景融合三个方面,探讨并提出了旅游度假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的规划策略,旨在让度假游客既能享受“城市”配套服务的便利,又能感受到“景区”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以期为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建成 《城市建筑》2024,(5):203-208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也进入4.0转型升级阶段——产城融合的复合型园区阶段,医药产业园功能空间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另外,新时期国家对城市用地的开发由增量供应转向存量供应,城市的发展模式正在向“紧凑集约化”转型,文章结合产城融合理论对新型医药产业园的空间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并以临安天目药港医药产业孵化园项目为例进行实例分析,以期对当下医药产业园的空间设计策略有所启发,促进新型医药产业园区产业转型和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区作为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河北省邢台市邢东新区为例,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对其核心区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分析邢东新区核心区的战略困境,明确其城市新核、产业引擎、战略绿芯、枢纽门户的战略定位,确定空间发展采取组团放射发展模式和“双核引领、轴线驱动、一带串联”的规划设计。本文为在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下进行空间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吴欣燕 《规划师》2024,(3):121-129
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科学审视城市核心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问题,以产城人协同视角,探索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产城融合理论为基础延伸挖潜产城人的横向互动关系,立足产业集群理论探索产业纵向协作,并以广州琶洲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核心,切实将人与产业、空间进行深度链接和协同,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法,指引规划实施落地。  相似文献   

15.
平舆县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晨宇  袁媛 《工业建筑》2011,41(7):54-57,91
产业集聚区是实现产业资本要素汇聚、产业高度集中的物质空间载体,其发展应与城市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城融合。以河南省平舆县产业集聚区为例,从相关规划基础、技术支持以及制度保障等层面对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落实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产城融合”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从空间、交通、设施和生态四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总结了“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北流市工业园区为例,综合分析其在空间、交通、设施和生态建设的现状,判断其适应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并对北流市工业园区提出其发展模式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增长的载体,产业发展与城市转型调整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互适机制。产城融合是实现两者高度耦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法。研究从产城融合的概念体系入手,重点研究产业选择、功能定位、空间格局和用地构成等方面,以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相应的启示,为中等城市的产城融合规划编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经济全球化新格局下我国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构建基于“产”“城”“人”的产城融合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行测度评价。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城融合水平整体较高,广深两城排名始终位于前列,但其他各城发展存在不均衡;粤港澳大湾区宏观政策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本地区产城融合有重要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产业等级差距进一步扩大,产城融合与城市发展逐渐回归以人为本。基于此,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才吸引及核心城市打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省产业发展路径和格局不断变化,产业园区作为空间载体也随之演变。通过梳理广东省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产业初始阶段、快速发展时期、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4个阶段中分别呈现出的“分类分散式—园区集群化—放射转移式—圈层轴带式”空间形态特征,反推产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包括产业需求引导产业空间的地理变迁、产城关系促进产业空间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创新促进产业园区功能结构的不断完善等内在驱动力。最后展望广东省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其整体格局将在政策引导下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生产型产业园区将实现组织方式和空间结构的转变,而创新型园区则会以多种形式在城市空间组织、产城空间融合以及网络化构建中所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基本战略。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指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路径,进一步提出转型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九大规划策略,即定位契合、功能复合、空间缝合、产业聚合、规划协合、结构耦合、人文融合、设施调合和用地混合,并结合中泰(崇左)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