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的区块间能量不均、子波差异、空面元等突出问题,提出采用基于覆盖次数的能量优化调整技术、时差计算和调整技术、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加剩余静校正技术以及叠后插值、叠后时间偏移技术等,来确保区块间振幅能量分布和子波特征分布均匀,无闭合差存在。结果表明,采用这些技术在深、浅层均能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偏移剖面无空间假频存在,且信噪比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潜山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孤西潜山带地质构造复杂,埋藏深,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准确成像困难。采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孤西潜山带的连片常规三维地震资料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对各区块数据在频率、相位、信噪比和覆盖次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归一化、匹配滤波和剩余能量补偿等处理;基于叠前时间偏移进行了速度分析,参考井速度和合成地震记录,建立了初始速度模型;对偏移参数进行了测试和选取,采用Kirchhoff积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偏移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提高了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成像质量,断层和潜山内幕反射清晰,层位深度与钻井深度吻合较好,发现了新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3.
针对研究区资料特点,开展了大面积连片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研究:提高了叠前信噪比;叠前一致性处理,开发了时频空间域振幅调整、振幅归一化、子波处理及空变反褶积等技术;提高了成像质量和资料的横向分辨率。通过研究,实现了13个区块资料的无缝拼接,在4个重点区块发现和落实有利圈闭25个,面积301.6 km2,设计和部署探井17口。  相似文献   

4.
三维连片数据处理已成为若干相邻分区块三维资料进行统一地质解释的最佳选择。本文主要针对复杂地表区和复杂地质构造地区存在的静校正,速度横向变化造成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讨论了振幅补偿、叠前去噪、层析静校正、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等与三维连片叠前偏移相关的一些技术,旨在为处理人员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复杂地表和复杂地质构造地区的地震资料的成像及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辽河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反射不清,信噪比及偏移成像精度低的情况,采用振幅补偿、叠前去噪、剩余静校 正、多次波压制及叠后去噪等技术提高信噪比;采用DMO、偏移速度场平滑、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提高偏移成像精度。使 信噪比及偏移成像精度均有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深层地震资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在吉林探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吉林探区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的应用,针对吉林探区资料特点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及相应配套的处理技术系列,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同时从叠前时间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讨论了吉林探区资料偏移孔径、反假频参数、射线追综方法及偏移速度等关键参数的选取,通过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剖面的对比与分析,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剖面上断点清楚,断层清晰,波组特征明显,特别是针对构造复杂的地区,提高了处理效果和精度。  相似文献   

7.
山前带复杂构造成像中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部前陆盆地高陡复杂构造带地震资料的准确成像已经成为制约该类地区地震勘探的瓶颈,传统的地震成像方法由于其自身算法及适应性的限制在这类地区难以准确成像,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原理及优势,介绍了主要技术措施和实现方法;然后针对常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高陡构造偏移归位困难等问题,实现了一种叠前时间偏移、叠后和叠前深度偏移相结合,运用最佳拟合法准确求取速度模型;最终实现叠前深度偏移,准确落实构造的方法.此外,针对二维测线资料偏移效果,对比分析验证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在山前带复杂构造成像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江汉盆地西南缘采穴断块区地下地质构造和断裂特征较为复杂,叠后时间偏移地震数据体虽然能反映该区的整体面貌,但成像效果不佳,难以满足油田勘探与开发的需要。为进一步查明采穴南断鼻构造东北部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为钻井部署提供可靠依据,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的研究。在资料处理中先进行叠前偏移的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叠前偏移速度、偏移孔径、偏移距和反假频参数进行测试和选取,以满足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后续工作的技术要求。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改善成像效果,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在构造较复杂、速度变化不很激烈、资料信噪比中等以上的探区,叠前时间偏移要比常规叠后偏移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
偏移距规则化技术在叠前时间偏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叠前时间偏移生成的共成像点道集是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储层叠前预测的基础数据,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分辨率和振幅保真性。叠前时间偏移共成像点道集中振幅相对关系受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野外地震数据偏移距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研究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叠前偏移距规则化技术——基于偏移距分布密度的叠前振幅加权方法,其实质是根据每个偏移距的空间分布密度确定适当的振幅比例因子,对所有分组后的共偏移距数据做振幅加权处理,再进行叠前时间偏移。选取了某个正在进行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的勘探区域,采用上述方法消除了野外偏移距不规则分布造成的成像假象,得到了相对振幅特征保持良好、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的共成像点道集。  相似文献   

10.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焉耆盆地宝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焉耆盆地宝南地区构造复杂,以往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差、信噪比低,三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效果差,断裂和圈闭的成像精度不高,空间位置不准确,为此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研究。介绍了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分析了主要参数(去假频距离、偏移孔径、延拓步长等)对复杂构造成像效果的影响,给出了焉耆盆地宝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结果。对比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分析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较好地改善该区复杂构造的成像质量,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1.
转换波勘探成本低,获取的地下信息量大。但由于转换波的传播路径不对称,入射波与反射波的速度不同,因此转换波资料的成像比纵波资料更复杂。为此,对转换波成像的主要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转换波成像思路作了介绍。转换波成像方法可分为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成像两种,叠后偏移主要包括共转换点道集抽取、动校正、转换波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后偏移等,叠前时间偏移主要分为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和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两大类。分别对叠后偏移的4个主要处理步骤和叠前偏移两类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指出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目前转换波资料处理的发展方向。新的转换波成像思路是,先对转换波资料进行转换,然后再成像,如非对称性校正法和纯横波成像法等,对这些新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指出了转换波成像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即转换波成像配套技术的研究如静校正、去噪,以及能更好地适应不同观测系统的高保真、高分辨率的叠前成像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三江盆地前进坳陷XDLZ地区构造较复杂,以往开展的二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精度低且空间位置不够准确,为此进行了二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研究。首先分析了K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关键技术和参数(如叠前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静校正、均方根速度建模和偏移孔径选取)对研究区复杂构造成像的影响及处理技巧;然后对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在该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包含的地震信息更加丰富,深层复杂构造成像得到改善,同相轴的连续性和断层及断点空间位置更趋合理,成像相位和振幅误差较小,构造成图精度较高(约提高了4%);最后,指出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SEG起伏地表逆掩断层模型的特点,并以该模型数据为试验的原始地震数据,在理论模型速度和通过道集速度分析得到的速度2种条件下,分析对比了常规叠后时间偏移、水平地表叠前时间偏移、起伏地表叠前时间偏移和起伏地表叠前深度偏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一项解决地层倾角大、断层复杂成像的关键技术,可以求取准确的速度场,偏移后断层清晰。将该项技术应用到道距、仪器和采集参数不同,且覆盖次数低、信噪比较差的二维老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好的效果,说明了该方法在低覆盖和信噪比差的老资料处理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用于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复杂地质构造成像问题的重要技术。高质量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依赖于高精度的深度 速度模型。常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不仅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叠前地震数据 ,而且迭代建模过程较长 ,从而限制了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我国东部老油区钻井较多的特点 ,提出测井约束建模法 ,此方法利用已知声波测井、VSP等资料中的低频速度信息 ,帮助处理人员建立初始的宏观层速度模型 ;再根据叠前深度偏移之后 ,深度剖面上的主要层位应与测井中相应层位的深度值一致的约束条件来修正层速度模型。通过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应用证明 ,该方法实用有效 ,能够在缩短叠前深度偏移周期、节省机时费用的基础上提高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质量 ,使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东部深层勘探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波逆时偏移是目前精度较高的深度域成像方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逆时偏移方法进行了研究。因此,在回顾地震波逆时偏移方法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流行的几种叠前、叠后逆时成像方法及其适用性,通过模型实例分析了几种叠后逆时成像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比了几种叠前逆时成像方法对Marmousi模型的逆时成像效果,最后指出了逆时偏移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克深1号构造依据构造成因划分为盐上、盐下两个构造层,其主体构造部位盐下目的层反射能量弱,反射特征差,资料信噪比低,地震资料偏移成像的难度较大。文章从复杂构造地质模型正演入手,讨论了复杂构造共中心点道集反射波不能同相叠加及建立在零偏移距假设条件下的叠后偏移技术难以获得精确归位的原因,认为这类地区资料的偏移处理应分叠前的部分偏移和叠后的剩余偏移两步进行,这确定了适应这类地区精确成像的叠前叠后混合偏移方法。对叠前叠后混合偏移处理中的速度模型建立、反射波聚焦、反射波归位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认为叠前的部分偏移处理能部分降低了倾角、速度因素在共中心点叠加时带来的影响,得到了目的层更清晰的叠加成像;叠后用剩余速度场对叠前部分偏移的聚焦叠加结果进行叠后剩余偏移处理,较好解决了复杂构造反射波的准确归位。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偏移质量有明显提高,对查清克拉苏构造带目的层的构造形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拉东投影法三维叠前时间偏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地下地质构造正确成像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由于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不可能都沿垂直构造走向的方向进行,这就给地震资料的三维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将三维叠后拉东投影偏移思想应用于三维叠前处理,提出了三维叠前投影时间偏移算法。利用拉东投影变换的原理,将整个三维叠前数据体投影到各方向的径向线上,使各方位角的构造都包含在其中某条或多条径向剖面上。投影完成后,形成一系列独立的二维叠前径向线,然后采用各种标准的二维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来实现各径向线的叠前时间偏移。当各径向剖面偏移完成后,在时间切片上进行反投影,从而最终形成三维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实际应用表明,用本方法进行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可明显提高剖面的信噪比,边界反射很弱,并且资料的中深层成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ƫ��Ӧ���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东高陡构造由于层速度在横向上的剧变,通常的时问偏移处理不能使反射正确归位,得不到正确的构追形态和高点位置。文章针对川东陡构造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对时间偏移,Geodepth软件叠前和叠后波动方程深度偏移,以及叠后射线变速深度偏移等方法做适用性研究后发现:对于川东这种地表高差大、地腹构追形态复杂导致层速度变化剧烈的地区,深度偏移明显比时间偏移校正能力强,所得到的构造形态和高点位置更准确,并且在速度校正方面叠前比叠后深度偏移好。但是,叠前与叠后深度偏移在成像上相当,在运算速度上后者比前者快10倍。由此,总结出了适合川东高陡构造深度偏移的方法及一套叠前、叠后深度偏移处理流程。通过对温泉井、沙坪场、黄泥堂、南门场等构造的实际应用,获得了良好的钻探符合率及钻探成功率,这表明深度偏移具有明显效果。对于高陡复杂构造的偏移处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