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淤泥质软土强度低、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流变性显著等特点,软土地基上的基坑工程开挖风险较大,所以其支护方案的选择对工程的造价、进度、质量影响明显,甚至成为工程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介绍了上海滨海地区淤泥质软土的特点,并结合浦江镇四个超大型基坑的工程实践,对常用基坑支护型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旨在为软土地区类似基坑工程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软土地基大型复杂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夏强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Z1):1628-1632
淤泥质软土由于其天然含水率高、压缩性大、强度低及其地域性差异,基坑开挖风险较大。其支护方案的选择对工程的造价、进度、质量影响明显,甚至成为工程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淤泥质软土的特点分析,结合工程实践,对常用的基坑支护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阐明了基坑支护因地制宜的设计施工原则。  相似文献   

3.
沈阳 《建材与装饰》2022,(14):111-113
本文聚焦于淤泥质土环境下基坑支护的方案比选和淤泥质软土环境中典型的基坑隆起问题.从淤泥质土的力学土特性出发,并结合上海某项目案例,系统性分析常见的基坑支护方案在淤泥质软土环境下的适用性,探索了在淤泥质软土环境下,通过合理的基坑支护方案选择,从而规避基坑隆起风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以福州地铁5号线金山站为例,分析了淤泥质软土地层明挖车站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深入研究了淤泥质软土地层深大基坑及十字交叉换乘节点施工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抓铣结合"成槽施工、坑内及地连墙槽壁稳定和沉渣控制、基于监测数据反馈的基坑开挖及支撑架设、车站换乘节点新老接头处理等技术。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解决淤泥质软土地层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及周边地面沉降过大等问题,对推动淤泥质软土地区地铁施工技术方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类似地质条件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福州琅岐地处闽江口滨海平原地区,淤泥质软土分布广泛而且深厚,对桩基础和基坑支护方案的影响很大。从经济合理性、质量可靠性与施工工期等方面对某工程的桩基础和基坑支护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比选分析,提出了与该地区传统选型不同的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洁龙 《建筑施工》2020,42(4):669-671
由于淤泥质软土强度低、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流变性显著等特点,软土地基上的基坑工程开挖风险大、控制难度高,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支护设计方案,配合必要的施工管理措施,方可在实现基坑本体安全建造与周边环境正常运行的同时,让造价成本得到合理控制。结合工程实践,对基坑工程各阶段的风险管理办法和造价控制手段进行了一些归纳和总结,旨在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福建沿海地区(福州、莆田、泉州等)广泛分布着淤泥及淤泥质土等软土。软土的特性,增加了福建软土地区的基坑设计和施工难度。尤其是开挖深度在4~6m范围内的浅基坑,由于开挖较浅容易被设计、施工和管理单位忽视,使其相对于深基坑反而更经常发生失稳或局部滑移等工程事故。针对福建软土浅基坑的特殊性,文章总结了福建软土浅基坑支护技术的若干问题:福建软土浅基坑常用的支护形式;福建软土浅基坑失稳的主要原因;福建软土浅基坑支护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工程案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截水-加强型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以其经济、安全、变形小、施工便捷等突出优点在软土地区基坑支护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淤泥质土的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和低承载力的特点,在软土地区进行基坑支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本文以中山花园酒店基坑支护工程监测为例,就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沉降、水平位移等监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施工中出现的局部隆起现象进行探讨,根据监测结果得出软土地区采用该支护技术是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如何有效地控制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的稳固与变形,避免因淤泥质软土基坑变形导致周边环境和设施被破坏也成了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之一。论文结合工程实例,淤泥质软土基坑开挖变形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某拟建工程项目为例,采用双排桩结合一道水平支撑的新型设计思路成功进行工程支护,项目的成功实施填补了该淤泥质软土地区基坑深度超过10 m时采取一道支撑的空白案例,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