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杭州七堡控制中心综合体中段北区基坑作为工程背景,采用分层总和法、PLAXIS有限元软件进行粉砂土地基降水和基坑开挖对邻近隧道基础沉降的叠加影响分析,采用整体式双排围护结构控制基坑开挖时的土体变形,提出了围护结构复合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实践表明复合刚度取值介于等面积和等弯刚度之间,符合工程实际,而分层总和法计算的沉降量远大于实测值,需作折减。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粉砂土地基下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及稳定控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内容包括工程概况与环境条件、地质条件、围护方案选择与具体做法、围护结构计算分析、应急措施、基坑监测与数据分析等,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巽全 《建筑施工》2010,32(9):920-923
上海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世博园区专用交通联络线盾构措施井深达28m,且紧邻正在营运中的打浦路隧道,为有效控制施工风险,通过方案优化和实施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基坑变形受限,确保了基坑工程质量及打浦路隧道安全,施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董新涛 《山西建筑》2007,33(13):104-105
结合青银高速公路工程跨京沪铁路主线桥施工实例,介绍了粉砂土地质条件下大直径深孔灌注桩施工中关键工序的技术要点,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丽萍 《四川建筑》2014,(2):197-199
星港街隧道配套(轨道交通)预留工程东方之门站项目为深、大基坑,项目周边环境复杂。基坑紧邻已运营的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东方之门的区间隧道,并与拟建的星港街公路隧道、过街人行天桥紧邻并需同期实施。文中重点介绍了如何降低本项目与周边项目的相互制约及如何减少基坑开挖对区间隧道的影响,保护已运营轨道安全的方法和措施,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第三系粉质粘土地层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家鸿 《四川建材》2013,39(3):105-107
结合某第三系粉质粘土地层隧道实体工程,对第三系粉质粘土地层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针对此类围岩大变形现象,进行的室内物相和微观结构试验表明第三系粉质粘土含有大量能产生大变形的片状粘土矿物,室外现场直剪流变试验,验证了第三系粉质粘土具有流变特性;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流变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通过增强支护强度以及提高初支和二衬之间预留变形量的方式来改善隧道设计和施工工艺,让流变引起的主体变形在二衬施作前完成,最后通过现场监测结果验证优化后的隧道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某放坡开挖粉砂土基坑为例,进行雨水入渗下基坑开挖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的数值模拟,得到降雨入渗过程及降雨后的孔隙水压力场和含水率分布,再利用简化Bishop条分法计算稳定安全系数,并评价其稳定性,对于基坑工程防水、降水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8.
丁宇能 《居业》2023,(1):40-42
在大范围地下工程开挖基坑工程围护结构设计时,由于基坑工程位于繁华地带,周边建筑较多,因此施工过程必须考虑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周围建筑稳定性和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甚至引起支护结构失稳,从而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对基坑工程进行科学施工,减少环境影响,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大范围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杨学林  益德清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Z1):1724-1729
地下连续墙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个大型深基坑工程,但应用于高水位、高渗透性的粉砂土地基的工程实例尚不多。结合浙江凯喜雅商务中心大厦3层地下室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介绍地下连续墙(兼作地下室永久外墙,即“二墙合一”技术)在粉砂土地基中的应用情况。文中提出了考虑分步开挖的地连墙设计计算方法,介绍了本工程在地连墙与地下室主体结构之间连接的构造做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粉砂土路基施工成型难的问题,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粉砂土地区铺筑了试验路,研究选择适用于粉砂土路基施工的振动压路机和压实厚度,并对封层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粉砂土路基施工,小吨位的振动压路机难以满足压实质量要求,建议采用18吨以上的振动压路机;对于YZ18的大吨位振动压路机,30cm的压实厚度最为合理;在粉砂土路基顶面40cm范围内,铺筑黏土或无机结合料等材料做封层处理,能够满足质量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刘德涛  张顶锋 《山西建筑》2011,37(12):188-190
结合陕西省神木县应急供水工程输水隧洞地质情况,采用了暗挖法施工方案,详细介绍了富水粉细砂层隧洞暗挖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通过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从而确保隧洞施工安全,保证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某工程实例,采用ANSYS程序建立二维模型,结合边坡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总结,就深基坑对既有支挡结构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深基坑开挖未支护、支护工况下支挡结构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采取相应支护结构进行支挡等对策,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郑立钢 《山西建筑》2009,35(27):332-333
根据粉土、粉细砂地层双线隧道长距离暗挖的施工特点,从施工方法、施工要点以及同步实时监测等方面阐述了主要施工手段的运用,以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双线隧道长距离暗挖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5.
SMW工法支护结构失效概率的模糊事故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常规事故树不能考虑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不确定性这一现状,通过引入模糊集的概念,将常规事故树中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模糊化,用三角形模糊数代替确定性发生概率,应用模糊数截集方法,推导了模糊事故树的相关算法。采用模糊事故树方法得到深基坑工程SMW工法支护结构的模糊失效概率,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找出对顶事件发生概率影响较大的基本事件,确认减小SMW工法支护结构发生事故的相关措施。与常规事故树方法比较表明,模糊事故树方法不仅能达到常规方法的分析目的,而且可以得到深基坑支护工程失效可能性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郑刚  王琦  邓旭  杜一鸣 《岩土工程学报》2015,37(7):1181-1194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铁建成并投入运营,既有地下隧道受邻近基坑施工的影响及控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考虑土体小应变的有限元模型,针对4种典型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引起的坑外不同位置处隧道变形特点以及位移影响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围护结构最大变形相同而变形模式不同的情况下,坑外既有隧道的变形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隧道拱顶拱底的竖向变形特点,可将基坑外不同位置的隧道根据其变形分为沉降区、变形过渡区及隆起区。悬臂型模式对坑外隧道的位移影响范围最小,内凸型与复合型模式影响范围基本相同,分布大于悬臂型,而踢脚型模式下范围最大。在实际工程中除控制围护结构最大变形值外,尚应根据周围环境特点合理控制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并尽可能避免出现踢脚模式变形。  相似文献   

17.
对某深基坑开挖全过程中围护桩的水平位移进行了实测,由于水平支撑提供的支撑刚度不同,不同位置处的围护桩可产生不同的水平位移分布模式,且最大水平位移值也存在明显差别。通过建立考虑土体小应变的有限元模型,针对4种典型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引起的坑外深层土体位移场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相同,由于侧移分布模式不同,基坑外地表和深层土体的竖向及水平位移场均可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围护结构在内凸型和复合型模式下,坑外深层土体竖向变形可分为凹槽形沉降区、三角形过渡区和隆起区,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场可分为弓形变形区、变形过渡区以及悬臂形变形区;悬臂型模式下坑外深层土体竖向位移场只存在三角形变形区和隆起区,而水平位移场则全部呈悬臂形;踢脚型模式下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影响范围均为最大。在实际工程中除控制围护结构最大变形值外,尚应根据周围环境特点合理控制围护结构变形模式,并尽可能避免出现踢脚模式变形。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尺寸的平板载荷试验原位测试对内蒙古地区粉细砂地基的承载力问题和对该种地质情况下平板载荷试验的尺寸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平板载荷原位试验测试的地基承载力存在着尺寸效应,在载荷板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相同的条件下平板载荷原位试验测试的地基承载力大小与载荷板的尺寸大小有很大关系,采用平板载荷原位试验测试一定深度内土层的地基承载力与载荷板的尺寸大小存在着一个界限值,并在相同判别标准的情况下地基承载力与荷载板尺寸大小存在着变化规律,最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载荷板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压缩模量进行了计算比较。为同类地质条件下平板载荷原位测试中载荷板的尺寸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非饱和土临界状态给出了土变形过程的终点,对于分析土的基本力学性质和建立相应的本构模型十分重要。以非饱和粉砂为研究对象,利用非饱和土双压力室三轴试验系统(GDS)开展相关试验研究,对不同干密度粉砂在不同净应力和吸力条件下剪切至临界状态过程中,分别测定了强度、体变、含水率及饱和度等相关状态参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剪切至临界状态过程中,不同干密度非饱和粉砂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差异明显;随轴向应变的不断增加,不同初始干密度粉砂试样的偏应力、体应变以及饱和度曲线最终趋于稳定值,试样剪切达到临界状态。基于试验结果,揭示了临界状态条件下非饱和粉砂强度、孔隙比、孔隙水比体积随吸力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q–p?、ν–ln p?、νw–ln p?平面内的临界状态线方程,提出了从强度、变形和孔隙水三个方面对非饱和粉砂临界状态进行综合描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