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公路的施工与建设易受到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影响,滑坡就是公路建设中常出现的一个地质灾害,研究滑坡的形成机理及防治工作对于公路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重视工程滑坡的防治工作,了解滑坡的形成机理,有利于公路施工者在施工中处理好滑坡问题,本文就滑坡的形成机理及防治工作等内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结合工程实践,对滑坡型泥石流形成原因及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防护措施做一简明的阐述,旨在对滑坡型泥石流在公路工程中的防治提供一点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滑坡型泥石流转化机制环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四川省达县青宁乡滑坡为研究对象,在查明青宁乡滑坡转化泥石流过程的基础上,利用环剪试验模拟青宁乡滑坡失稳以后滑体长距离滑动剪切的过程,分析在剪切过程中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结果显示,滑坡型泥石流的转化,除了目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超孔隙水压力的作用外,软弱基座效应也是重要的转化机制之一。滑体在滑动剪切过程中,滑体的剪缩效应以及颗粒的破碎和分层,使滑体土的体积减小,孔隙水压力上升,滑体土的剪切强度降低;同时,滑体的底部形成粉土液化层,且剪切距离越大,黏质粉土液化层的厚度越大,托着滑体快速向前滑动,大大降低了滑体的整体稳定性,该效应为软弱基座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滑坡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又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后列举了一些滑坡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滑坡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又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后列举了一些滑坡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表水、人类活动等几方面入手,对灵石县翠峰山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滑坡提出了提高滑动面抗剪强度、设置抗滑构筑物、刷坡防护、坡体防护等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9.
以鄂西南某公路滑坡为例,在综合分析已有的工程地质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对边坡失稳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其地质成因、物质组成、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阐述了其变形机理,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0.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是把握滑坡转化泥石流过程和机制的重要研究手段。选择泥石流典型流域——云南蒋家沟上游泥石流形成源地的弯房子和下游泥石流堆积地的大凹子沟口分别进行野外人工降雨原型试验。通过对全流域泥石流形成背景的考察来确定典型坡度、土体特征和植被条件等因素,从而选定试验地点。共实施了8场野外人工降雨下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试验。采用国内外较为先进的试验设备和观测手段,实时监测了试验过程中土体特征参数的变化,包括土体水势、体积含水量、孔隙水压力和温度等,并录相观测试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通过初步分析发现,泥石流宽级配砾石土具有以下特征:(1)在强降雨下,滑坡转化泥石流的起动机制是振动软化或液化;(2)土体破坏时可能处于饱和状态,也可能处于非饱和状态,试验结果并不支持饱和液化机制;(3)在泥石流源地试验时,部分试验的水势曲线在下降过程中表现出短时间的剧烈波动现象,表明土体破坏过程中存在土体强度的降低和恢复的交替过程:(4)土体破坏过程中存在能量交换;(5)在强降雨下,滑坡启动与泥石流形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土体破坏过程中表现出了泥石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大渡河某泥石流沟发生的大规模泥石流灾害,阐述了泥石流的发育历史,对该泥石流沟各功能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分析,研究了该泥石流沟形成机制及带来的工程效应影响,指出应防范泥石流的发生,从而减小对沟口桥梁及公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绵远河流域泥石流的调查,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进而介绍了泥石流对河床演变的影响以及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震后公路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堰塞坝漫顶溃坝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唐家山堰塞坝坝料级配曲线,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开展堰塞坝漫顶溃坝离心模型试验,并推导离心场下矩形薄壁堰堰流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堰塞坝漫顶溃坝过程及溃决机理,同时根据试验得出的堰塞坝溃口流量及溃口顶宽发展过程曲线,对溃决机理研究结果做出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堰塞坝漫顶溃坝过程中,溃口横向扩展贯穿始终,由于大粒径颗粒在下游坝坡的残留,溃口下切发展停止时间较早,溃坝后期下游坝坡存在明显的粗化现象,且堰塞坝溃坝后较少出现全溃的情况,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残留坝高,其最终溃口尺寸也应小于相同条件下的均质土坝。 相似文献
14.
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稳定破坏机理的离心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软下硬成层土地基中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进行了单排桩和群桩条件下路堤稳定破坏机理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桩体抗弯刚度和强度,不同桩体加固位置,不同桩间距和桩端嵌入硬土层深度条件下桩体的受力与变形性状,破坏模式以及路堤的失稳破坏机理.离心机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单排桩还是群桩条件下,桩身最大弯矩作用点均产生于软硬土层交界面附近;在群桩条件下,桩体越靠近路堤中心桩身弯矩越小;当桩身抗弯刚度与强度较高,桩距较大且桩下端嵌入较硬土层足够深度时,可产生桩间土体沿桩的绕流甚至因产生绕流而导致路堤失稳破坏;当桩身抗弯刚度与强度较低时,在单排桩条件下,桩体会首先在软硬土层交界面处发生弯曲破坏,并可在路堤失稳前在桩身上部发生第二次弯曲破坏,而在群桩条件下,坡脚附近部分桩体首先在软硬土层交界面附近发生弯曲破坏,并可能伴随桩体受拉破坏而使桩断为上下两段,最后由于部分桩体发生整体倾覆破坏或者再次发生弯曲破坏而导致路堤发生失稳破坏;针对路堤具体的破坏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大桩身抗弯强度,减小桩间距或增加桩端嵌入硬土层深度均可提高路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开挖对边坡变形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坡开挖是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采用清华大学土工离心机以及新开发的开挖模拟设备进行了土坡开挖的离心模型试验,测量了开挖过程中边坡位移场的变化。基于位移测量结果提出了一种确定开挖影响范围的方法,分析了开挖后边坡的变形响应。结果表明:开挖后坡体内部根据竖向应变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开挖松动区、开挖压缩区和无影响区3个区域,不同区域土体的变形特性有所差别。开挖后边坡内部的潜在滑裂面在变形破坏过程中是变化的,从坡体内部向坡面方向移动。开挖条件下边坡表现出明显的渐进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平行盾构隧道近接开挖施工,研究了盾构隧道近接开挖对既有隧道结构内力、管片变形和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大小与开挖的步骤有关,而沉降槽的范围基本不变;2既有隧道靠近新建隧道一侧受拉,这一侧弯矩出现负增量,侧向土压力也有一定的减小,且既有隧道直径水平向变大,而垂向直径基本不受影响;3由于土拱效应,新建隧道已完成开挖部分管片拱顶的土压力随开挖进程先减小后增大;4采用地层结构法可以准确模拟隧道开挖过程的隧道结构力学特性与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7.
18.
自升式钻井平台是一种海洋石油开采中常用的平台结构形式。桩脚穿刺是引发自升式钻井平台事故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对于穿刺机理的研究都集中在桩靴达到或者进入到硬层以后,即认为只有桩靴在达到或进入硬层后,穿刺行为才开始启动。在中国南海海域普遍存在硬夹层分布土层,即软—硬—软,俗称"鸡蛋壳"土层分布,现场情况显示,在这种土质条件下,现有的方法很难对穿刺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采用离心模型试验以及有限元的方法对上述土层分布下的穿刺机理进行了研究。离心模型试验显示:在桩靴贯入过程中所受到的土阻力的大小沿深度的分布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当上层软土强度与硬层强度之比在0.5左右时,土阻力沿深度的分布存在两个峰值点;当上层软土强度与硬层强度之比在0.2左右时,土阻力沿深度的分布与现有计算模式的情况相同。有限元计算分析显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塑性区在土体中的展开模式的区别。在钻井平台预压插桩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体中土阻力的分布特点,合理设计每级预压荷载的大小,预防穿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