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N-苯基马来酰亚胺合成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用乙酸乙酯作溶剂、醋酸酐作脱水剂、醋酸钠作催化剂合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新工艺,考察诸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确立了最优合成工艺条件:脱水剂用量为15mL、催化剂为20mmol、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60min。在该条件下,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收率可达89%。产品经晶形、熔点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为目标产品。  相似文献   

2.
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凯  刘春艳  刘琳  钱建华 《辽宁化工》2006,35(4):198-199,230
以苯胺和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分析各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并对产品相关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N-苯基马来酰亚胺收率92%以上。  相似文献   

3.
合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马来酸酐和苯胺为原料合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的过程中,采用对甲苯磺酸和硫酸铜为催化剂,对羟基苯甲醚为阻聚剂,并采用甲苯/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溶剂,有效提高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产率。加入金属铜盐催化剂后,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纯度提高到99.4%左右。同时研究了反应物摩尔比、催化剂用量以及混合溶剂配比等因素对合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国华  郑纯智  姚伟 《弹性体》2005,15(3):34-36
以顺酐和苯胺为原料,磷钨酸作催化剂,磷酸作脱水剂,采用两步法制得N-苯基马来酰亚胺,得到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产品收率为88.7%,纯度为98.2%(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5.
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法胜 《山东化工》2008,37(4):16-20
以苯胺和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以磷钨酸为催化剂、磷酸为脱水剂、对苯二酚为阻聚剂,两步法进行N-苯基马来酰亚胺合成.研究了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使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收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6.
N-对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顺丁烯二酸酐(MAn)和对氨基苯甲酸(P-AA)为原料、乙酸乙酯为溶剂、无水醋酸钠为脱水催化剂合成了N-对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P-CPMI),并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几种N-取代苯基马来酰亚胺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来酸酐、苯胺及其衍生物为主要原料合成了N-对甲苯基马来酰亚胺(NM PM I)、N-对氯苯基马来酰亚胺(NCLPM I)、N-对甲氧苯基马来酰亚胺(NM OPM I),产率可达85%以上。采用1H-NM R,13C-NM R和FT-IR等仪器对产物及中间产物马来酰胺酸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表征。研究发现马来酰胺酸和马来酰亚胺苯环上不同的取代基,在1H-NM R谱图中,对HC=CH上质子峰的影响不大,而对苯环上质子峰却有影响,吸(供)电子基使苯环质子的化学位移向低(高)场移动;在13C-NM R谱图中,含强电负性(O、N、C l)的取代基使苯环上δc1低场移动,邻对位δc略向高场移动,取代基的电负性越大,位移也越大。  相似文献   

8.
热稳定剂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小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承义  杜得兰 《甘肃化工》2004,18(2):13-14,27
以顺丁烯二酸酐和苯胺为原料,合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用甲苯做溶剂。加入复合催化剂和分配剂,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产品收率为92%(质量分数),产品纯度达到98%。  相似文献   

9.
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亨 《塑料助剂》2003,(2):15-17
以马来酸酐、苯胺及溶剂邻二甲苯等为反应原料,混合后首先合成N—苯基马来酸,然后加入催化剂苯胺的磷酸盐、加热回流脱水,生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收率97%以上。通过红外光谱、1H—NMR光谱进行了表征。优化反应条件为:n(苯胺)/n(马来酸酐)(摩尔比)=1.08,催化剂用量(占马来酸酐的摩尔分数)5%,反应时间(加入催化剂后)2.5h,反应温度135℃。实验结果表明,苯胺的磷酸盐催化剂稳定性高,易于回收,且可重复利用,催化活性经多次使用未见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顺丁烯二酸酐和苯胺为原料、二甲苯和DMF的混合溶液作溶剂,采用两步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产品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进行了表征.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如下:n(苯胺)∶n(顺丁烯二酸酐)为1∶1.2;溶剂V(二甲苯)∶V(DMF)为20∶1; 胺化反应温度为40~50℃,环化反应温度为135℃;环化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产品收率达到90%、纯度达到98.15%.  相似文献   

11.
N-苯基马来酰亚胺合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全面综述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方法并加以评述.给出了10篇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2.
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应用及合成技术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应用及合成技术的国内外进展,通过分析耐热ABS及PVC的市场前景,提出了在国内开发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顺酐和苯胺为原料,合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以二甲苯为溶剂,采用酸性催化剂,使产品收率为92 %(质量),产品纯度达到98%.应用试验表明,N-苯基马来酰亚胺是ABS树脂良好的热稳定剂.  相似文献   

14.
许凌子 《化学与粘合》2013,(1):42-43,56
以苯胺和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维生素B1为催化剂,醋酸酐为脱水剂,在丙酮溶剂中采用两步法(醋酐法)合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通过对催化剂浓度、反应时间以及脱水剂醋酸酐与顺丁烯二酸酐的配比等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维生素B1有着很好的催化活性,脱水剂乙酸酐与顺丁烯二酸酐配比为1.6∶1时,催化剂浓度为1.5%(以顺丁烯二酸酐质量计)时,反应时间为4h时为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产率可达到63.2%。对丙酮溶剂进行重复使用考察,结果证明溶剂重复使用性好。  相似文献   

15.
双环戊二烯马来酸单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俎喜红  胡剑青  涂伟萍 《化学试剂》2007,29(11):667-669
通过顺丁烯二酸酐水解并与双环戊二烯发生酸催化加成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DHCM),收率达90%,产品中w(DHCM)>85%。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GC-MS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一锅法负载磷酸法合成N-苯基马来酰亚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顺丁烯二酸酐和苯胺为原料、二甲苯为溶剂,负载磷酸为催化剂,对苯二酚为阻聚剂,采用两步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产品经核磁、红外表征,液相色谱分析,产品收率达到90%,纯度达到99.7%。最佳工艺条件为:n(苯胺)∶n(顺丁烯二酸酐)为1∶1.05,胺化反应温度为60~70℃,催化剂用量2.5g,环化反应温度为142℃,环化时间为2h。  相似文献   

17.
赵欣  冯云生 《化工时刊》2003,17(2):33-35
采用溶剂法制得马来酸双聚乙二醇酯。与邻苯二甲酸酐缩聚。用亚硫酸氢钠加成缩聚物中马来酸酐上的双键。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认,具有良好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抗硬水性,对苯及同系物具有一定的增溶及分散作用,通过紫外光谱,初步确认其增溶方式。  相似文献   

18.
N-苯基马来酰亚胺作为优良的改性单体,广泛应用于树脂的耐热改性、高分子材料的交联剂等,然而N-苯基马来酰亚胺及其二元混合体系的密度与黏度却鲜有报道。利用密度瓶和乌氏黏度计分别测定了100 kPa下N-苯基马来酰亚胺在乙醇、丙酮、乙酸乙酯3个体系293.15—318.15 K等6个温度时的密度与黏度。同时根据测定的密度数据计算出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在3个体系中的表观摩尔体积。结果表明:测定范围内,溶液的密度与黏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N-苯基马来酰亚胺质量摩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表观摩尔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N-苯基马来酰亚胺质量摩尔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用VTF方程对密度、黏度数据进行关联,分别拟合得到2个关联方程,标准偏差小于1.6%。  相似文献   

19.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M1) with N-phenylmaleimide (M2) in chloroform with 2,2′-azobis(isobutyronitrile) as an initiator was investigated. The kinetic parameters, such as reactivity ratios, overall activity energy, and the effect of molar fraction of monomers on the initial copolymerization rate, were determined. The bimolecular termination of the copolymerization was proved. The treatment method proposed by Yoshimura and colleagues was used to estimate quantitativel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harge-transfer complex (CTC) and the free monomers in the copolymerization process. The propagation reactivity ratios of CTC and free monomers were calculated by a new method. © 1997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63: 1535–1542,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