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惯性加速度计横向灵敏度测量方法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武器打击精度的提高,加速度计的横向输出误差对惯性导航系统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研究加速度计的横向灵敏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武器的导航定位精度。文中主要介绍了离心法测量横向灵敏度,采用以DSP控制器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系统来确保离心机的稳速控制,介绍了两种离心机测量横向灵敏度的方法并将测试结果用Madab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2.
高冲击加速度传感器是侵彻武器获取侵彻过程信息、实现层数识别与智能起爆控制,以及炮弹内弹道加速度测试、弹道终点效应冲击测试的核心器件,三轴高冲击传感器多分量试验、测试与校准是其应用的前提和基础。设计并搭建了多分量高冲击试验校准测试装置,基于应变式传感器进行轴向应力波冲击信号测试,通过传感器转接砧体的横向效应分解为正交三轴方向的应力波脉冲对三轴传感器进行同时加载,基于LabVIEW和Matlab开发环境编写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完成对三轴高冲击加速度传感器冲击灵敏度的测试校准。同时实现了模拟弹丸沿着霍普金森杆轴线方向斜向上冲击加载碰撞发射,利用重力作用自动回落,可连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冲击加载测试。利用该冲击试验测试装置对多只三轴高冲击加速度传感器进行了多次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测试传感器各轴向冲击灵敏度误差低于10%,满足冲击校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加速度计为核心的惯性装置,广泛应用于常规武器飞行参数的测试系统中。随着惯性技术的发展,对惯性装置中加速度计的测试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加速度计的横向输出是影响测试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某型号硅微压阻式加速度计为例,介绍了加速度计横向灵敏度的测试方法,分析了测试数据,给出了该型号加速度计横向灵敏度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4.
旋转弹载免驱动三轴MEMS陀螺的输出信号是滚转、偏航、俯仰三个角速度耦合在一起的特殊信号,需要对其输出信号进行分析才能解出弹体的三个角速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从旋转弹载免驱动三轴MEMS陀螺结构原理出发,建立陀螺运动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对陀螺的输出信号作FFT变换方法来实现陀螺的三轴角速度的提取,并用MATLAB对这种方法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能够提取出陀螺的横滚、俯仰和航向角速度信号。  相似文献   

5.
针对低成本冗余捷联惯组导航精度无法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器件参数确定五冗余惯组各轴向仪表的安装角度的方法,并对五冗余惯组冗余轴器件配置要求进行了分析。该方法通过加权最小二乘估计,基于各轴器件参数确定数据融合时使用的加权矩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器件最优安装角度,使捷联惯组的导航精度达到最优。仿真结果表明,在器件参数确定时,经该方法得出的配置方案,20 min静态仿真相比三轴导航位置误差减小10.89%,加入合适的加权矩阵后,相比未加入加权矩阵导航位置误差减小9.5%,相比三轴导航位置误差减小19.35%。该方案在不改变惯组总成本的情况下提升了惯组的导航性能。  相似文献   

6.
吴倩  郭伟国 《兵工学报》2021,42(7):1535-1543
为产生同步可计量的三轴加速度过载脉冲,实现对三轴高g值加速度计灵敏度系数的校准,对Hopkinson杆原理中的一维标准杆端面斜面设计,将三轴加速度计置于斜面上.基于理论分析、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数值仿真计算了加速度计灵敏度系数,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一维标准杆的斜端面设计,容易实现三轴高g值加速度计灵...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灵敏度无源加速度计的集成制造需求,提出一种d31工作模式下四悬臂梁集成拾振微球的MEMS压电加速度计敏感结构。建立动力学振动和拾振理论模型,并使用COMSOL 5.0软件对传感器件结构进行建模仿真,通过优化确定满足拾振条件的微器件几何尺寸和结构。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实现硅基高品质PZT压电薄膜的异质集成制造,使用MEMS工艺制造微器件并完成传感器的集成和组装。测试结果表明:该加速度计的输入加速度与输出电压的关系为V=1.881a-0.033,电压灵敏度在1 152 Hz时达到13.8 mV/g,表现出良好的灵敏度、线性度和抗干扰能力;新方法具有正确性和工艺方法的可行性,为高性能加速度传感器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自行火炮虚拟样机,仿真获得了各典型工况下扭力轴的扭矩载荷时间历程。通过有限元分析、计数统计和合成扩展,获得了扭力轴花键根部最危险部位的全寿命里程二维疲劳应力设计谱。考虑了几何尺寸和疲劳强度影响因素的随机性,利用Monte-Carlo抽样和3-6-1 BP网络仿真了疲劳横向应力的概率密度函数,并获得了扭力轴的p-Sa-Sm-N曲面方程。研究了疲劳横向随机性和纵向随机性的本质区别和计算方法,结合修正二维概率(MTP) Miner准则理论,对扭力轴进行了疲劳可靠性分析。建议扭力轴的大修周期为12 000 km.  相似文献   

9.
针对调频多普勒引信因器件的容差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使信号处理输出的目标信号幅度不一致,影响引信炸高精度的问题,提出采用硅振荡器提高调频多普勒引信的炸高精度的方法。该方法用硅振荡器替代RC振荡器,振荡器电路电源、接地方式、输出端口不变,仅用一个硅集成块和一个去藕电容代替CMOS器件和电阻电容组成的RC振荡器,振荡频率由器件本身决定,不需要调试外围器件来校正输出频率。仿真和试验表明,用硅振荡器替代RC振荡器,能在保证耐高过载的前提下提高引信炸高精度。  相似文献   

10.
某舰载干扰弹发射装置回转运动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干扰弹的发射精度,在回转运动中行星减速器输出轴的振动对干扰弹的发射精度尤为重要。故以该输出轴为研究对象,利用Pro/E建立其三维模型,并导入ANSYS软件建立输出轴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其进行静力学及动力学模态分析,得到该轴的结构强度及其各阶振型。最后分析输出轴的质量偏心对其振动的影响,得出偏心质量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以此为该零件的设计、加工和装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某枪弹底火以不同过盈量压入药筒后的撞击感度变化情况,基本明确了装配过盈量对底火感度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导爆管雷管延期体结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索式延期体的纺织方法,其秒量与铅结构延期体秒量的精度对比,并探讨改进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装药结构和弹形结构进行了全弹道多目标优化设计.首先从装药结构和弹形结构计算出发,建立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内弹道、外弹道(含空气动力)、终点弹道计算模型,然后应用三种不同类型的优化方法对火药弧厚、装药质量、弹头长径比、弹芯直径、弹体圆柱部长径比五个设计变量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混合稀土加入量对A356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混合稀土加入量的不同对Al-Si合金A35 6力学性能的影响 ,运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 :稀土变质可有效地促进初生α相的粒状化 ,提高Al-Si合金的力学性能 ,不同的加入量对A35 6共晶组织粒状化的作用是不同的 ,混合稀土的最佳加入量应在 0 .2 %左右 ,同时 ,应严格控制其它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了装调误差对导引头视轴指向精度的影响。针对滚仰式导引头的结构特点,对位标器的主要装调误差进行了分类。利用坐标变换和空间几何关系,得到了导引头视轴指向误差和装调误差的函数关系。仿真结果表明视轴的指向误差与指向位置和框架角位置都有关联。所得结果对导引头的指标分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导弹电磁兼容已经成为导弹现代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弹上复杂线束在导弹电磁兼容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中以某型号导弹为背景,基于CableMod软件平台,采用仿真预测试的方法研究导弹电磁兼容问题,讨论了如何建立适用于仿真的导弹结构模型与电气模型,并对导弹内复杂线束间的串扰,以及弹体对线束产生辐射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线束内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开敷设,且双绞屏蔽后相互串扰明显降低,并提出使用弹壁电缆套管代替U型电缆罩,能避免因缝隙产生的电磁泄露,抑制电磁辐射,有助于通过电磁兼容测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光纤测速方法,研究了脉冲推力器用烟火型装药药剂配比和装药密度对燃速的影响。通过密闭爆发器,测试了药剂的燃速压强指数。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药剂虽然初期燃速不同,但后期燃速趋于相同;随着装药密度增大,燃速先增加、后减少;在装药密度1.45 g/cm3时燃速最高,可达到800 m/s. 在所测试压强范围内,烟火型药剂的压强指数为0.736 4,说明该烟火型装药药剂在一定压强范围内可稳定工作,能够实现脉冲推力要求。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两阶段空腔膨胀理论建立的杆侵彻弹坑形成模型,建立了固连接异形侵彻体最小内外径比的表达式。通过计算得出了火炮初速范围内固连接异形侵彻体的最小内外径比随撞击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内外径比为0.5时前端杆开的坑径不足以使后端管不受干扰地进入。而增加到0.6时便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班组武器杀伤榴弹的外弹道计算,得到外弹道参数的相互关系,根据初速变化对榴弹起爆位置的影响,分析了班组武器上采用计时引信和计转数引信两种不同方式引信的定位误差,探讨了提高班组武器杀伤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