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学生社团与图书馆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图书馆应该主动与学生社团联合,根据各社团的发展特点,为其提供尽可能的服务,促进彼此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目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轻视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校园文化在建设上缺乏灵魂,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不少高校的大学精神缺失。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加强物质文化,巩固行为文化,铸就大学精神,而且要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向春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8,(3):85-89
校园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支撑着大学的脊梁,它潜移默化影响和造就一所大学的文化品格。它不仅对大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需要建设民主和谐,具有学术自由、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并将它提高到学校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以校园文化整合学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5.
基于生态学思维的高校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图书馆,是全校师生汲取知识的重要园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遵循生态学的规律,不仅要重视其外部环境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加强图书馆的内涵素养,充分体现生态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观、和谐价值观与生态世界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及其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云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1):23-26
美育在大学生化素质教育中具有德育和智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开发大学生的求知,向善,爱美和健康成长的潜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应充分挖掘校园化在大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审美创造力的增强等方面的美育功能,并从认识的提高,环境的优化,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加以强化,引导大学生择真而求,择善而从,择美而爱。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必须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复合型图书馆,同时改革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加强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9.
10.
智慧型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已经比较成熟,自助借还系统、无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数字化资源和智能化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型图书馆将会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个性化,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12.
企业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生产线上的员工出现了非正式员工.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激励理论的探讨,分析企业中非正式员工现状、不公正待遇、激励机制上的缺位及偏颇,最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他们在塑造企业文化中共同前行,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我国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教学合作精神弱化、教书与育人脱节、教学控制性倾向突出、大学生课堂纪律意识淡薄、大学生课堂参与学习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使师生同时遭遇着生存的困境.大学需要从教学团队的培育、教书育人责任心的强化、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规范的重构、教学环节的重设等维度着手,加强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以帮助师生超越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王冀生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7,(1):13-18
“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大学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学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中;二是中国特色,必然受到中国历代社会文化,特别是中国历代社会主导文化的深刻影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两千多年来,特别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发展、变革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开创高等教育和大学创新新局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5.
结合实际说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石,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和指导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和法宝.努力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及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卫良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4,(4):86-91
“立身”作为传统文化概念,与“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甚至更具基础性。人生在世,何以立身,以何立身,这是自古至今人们都要思考并践行的。从文化传统视角考察,立身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实际上是对道的遵从、对德的坚守、对礼的维护、对孝的体认。“遵道”具有天人合一的意蕴,“守德”强调主体良心的发现,“从礼”注重社会规则的价值,“讲孝”旨在强化事父忠君的家庭--社会模式的同构。立身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立身教育就是要从文化的角度解决人何所由何所之、人的善良本性如何激发、人的规则意识怎样建立、人的品性如何养成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解决立身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轨迹。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