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恒电位仪是阴极保护系统的主要设备。本文提出把单片机应用于恒电位仪各种参数的数据采集、自动定时打印,并采用掉电数据保护和加电系统自启动等措施,可实现恒电位仪的"无人管理"。同时还对恒电位仪单片机控制提出用分段近似算法,简便而实用。本文给出了较详细的硬件电路框图及应用软件流程图。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研原油储罐底板材质、防腐涂层成分,分析储罐底板沉积水中主要腐蚀物质,测试储罐周围土壤电阻率,研究储罐底板主要腐蚀模式,发现储罐底板最佳防腐方式为防腐层加阴极保护。再对通用恒断电电位恒电位仪和智能同步恒断电电位恒电位仪的防腐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后者阴极保护效果优于前者的结论,可为储罐阴极保护恒电位仪的选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新型阴极保护电源——高频开关式恒电位仪的主要特点和原理,指出了高频开关式恒电位仪融合了先进的数控技术、高频开关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管理维护方便,综合性能突出,是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电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日前,国内普遍将磁放大器式和晶闸管式恒电位仪用于大型储罐以及长距离输油管道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随着大功率电子开关器件的出现,已成功开发一种新型逆变式恒电位仪,在2万m~3储罐阴极保护的实际应用表明,不仅其性能稳定可靠,而且节能效果显著,是一种理想的更新换代产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宁海污水站外加电流阴极保护为例,介绍了一种新型阴极保护电源--高频开关式恒电位仪的主要特点和原理.指出高频开关式恒电位仪融合了先进的数控技术、高频开关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管理维护方便,综合性能突出,是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电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管道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具有可靠性高、寿命长、输出电压电流可调及维护保养简便等特点,南方某省扩建的新成品油库与已有的老成品油库之间相连的进出油管道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针对该油库新建管道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调试期间出现的恒电位仪输出异常的情况,分别从阴极保护系统本身包括恒电位仪、阳极地床、通电点、参比电极,以及管道和油库情况进行分析排查,最终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使阴极保护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以此为例,简述管道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常出现的故障及排除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对常用防锈添加剂进行了研究。采用波形发生器和恒电位仪等,测得极化曲线、腐蚀速度、极化电阻以及破裂电位等参数。四种参数都具有较好的规律性,其中以破裂电位法较简单、准确。四种参数都与潮湿箱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HDY系列逆变式恒电位仪由石油大学石仪科技实业发展公司研制成功 ,选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IG BT)作为主开关器件 ,采用脉宽调制的控制方式 ,可广泛应用于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 ,大型储油罐等地下金属结构外加电流的防腐蚀保护。该仪器于2 0 0 0年 4月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鉴定 ,认为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同类产品中属国内领先水平。这种产品是磁放大器式、晶闸管式等传统恒电位仪理想的更新换代产品。1 基本工作原理HDY系列逆变式恒电位仪的原理如图 1所示 ,单相或三相交流经整流器变为直流电压E ,E经逆变器又变为 2 0…  相似文献   

9.
9强制电流法术语 9.1强制电流 imPressed eurrent 通过外部电源施加的电流。又称外加电流。 9.2阴极极化 eathodie Polarization 由于电流流过而产生的电极电位负方向变化。 9.3恒电位仪 Potentlostat 能自动保持电极在离子导体中有恒定电位或相对于参比电极电位有一可控电位的设备。 9.4恒电流仪 galvanostat 能自动保持电极在离子导体中有恒定电流的设备。 9.5阴极保护站 eathodie protection station 设置阴极保护电源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的场所。 9.6汇流点 drainage Point 阴极电缆与被保护管道的连接点。 9.7辅助阳极 imPressed eurren…  相似文献   

10.
参比电极为恒电位仪提供基准电位信号,其性能优劣关乎恒电位仪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在工程实际中,开发出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参比电极,通过增加循环系统成功解决参比电极使用中常见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流空、内部溶液干涸、溶液受污染等问题,实现及时补充饱和硫酸铜溶液和定期更换参比内部溶液的功能。使用致密度高的陶瓷作为离子交换通道,降低溶液流失,提高参比使用寿命。应用螺旋形铜电极,增大离子与铜电极反应面积,使基准电位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1.
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研究进展与争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子丰 《石油学报》2016,37(4):531-556
油气井杆管柱是石油钻采作业的脊梁和中枢神经。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中,油气井杆管柱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科学。先介绍了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的相关专著、从事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研究学者、研究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的方法并澄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进一步重点介绍了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基本原理、油气井杆管柱的运动状态、油气井杆管柱动力学基本方程、油气井杆管柱的稳定性、油气井杆管柱的稳态拉力扭矩、下部钻具三维力学分析、钻柱动力学、套管柱力学分析、测试管柱力学分析、压裂注水注汽管柱力学分析、有杆泵抽油系统诊断和参数优选与节能、采气管柱的振动、管柱的冲击震动、膨胀筛(套)管力学分析、隔水管柱力学分析、振动波信号在管柱中的传播、管柱的磨损和腐蚀与冲蚀、管柱的剩余强度和疲劳强度预测等方向的进展与争论;展望了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目前关于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差异性及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为此,在收集大量深层温度、压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复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温度、加热时间、压力对油气形成温度及相态的影响,划分了温度与压力关系类型;并在对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热历史类型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盆地、不同地区深层油气相态差异大,主要受深层经历的温度、加热时间、加热速率、压力、烃源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分布最重要的控制及影响因素;(2)在快速增温、加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深层、超深层在高温下仍然可能存在油藏及凝析气藏;(3)超压对生烃及烃类的高温裂解具有抑制作用;(4)深层温度与地层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划分为中低温高压型、高温高压型、中温中低压型3种主要类型;(5)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可划分为后期快速沉降增温低地温梯度型、后期快速沉降增温高地温梯度型、中后期快速增温晚期抬升降温型、前期大幅度沉降快速增温中后期大幅度抬升剥蚀降温型4种类型,不同热演化史类型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及成藏期早晚与油气前景不同。  相似文献   

13.
硬脆性泥页岩水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文章在分析泥页岩水化失稳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抽象出硬脆性泥页岩的物理模型,然后依据抽象出的物理模型,考虑钻井液滤液与页岩之间可能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综合各种运移驱动力对滤液各组分运移的影响,以多孔介质传导(能量与物质)、吸附与扩散(水分子和水化离子)、双电层电场与电斥力为依据,建立起泥浆滤液在裂缝性泥页岩地层中的渗透运移规律及由此产生的水化应力和造成的地层强度变化的规律,最后落脚到应力、应变张量和破坏强度准则,形成了泥页岩水化稳定性的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分析模型系统。  相似文献   

14.
油气储集层地质学研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储集层地质学处于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工程学学科的交叉点,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不仅服务于油田开发,也服务于油田勘探,尤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油气储集层地质学形成统一、完整的学科体系,探讨了其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体系。认为储集层地质学基本的研究思路应是储集层的层次性研究、时速性研究及综合性研究,即强调储集层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体。储集层地质学研究的3部分基本内容是储集层形成及演化的基本原理、非均质性评价及开发动态。储集层地质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强调综合性、先进性和定量化,地质、物探、计算机、地球化学、数学等手段的紧密结合是其研究特色。预测油气储集层地质学研究将向更加理论化、精细化、可视化、实用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参18(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5.
油基岩屑热脱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油基岩屑热脱附处理技术因处理后残渣含油率可小于0.3%、油回收率高于75%等优点,在油基岩屑环保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技术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单套设备处置能力低、装备能耗高等。为此,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现场应用情况的调研,从油基岩屑热脱附机理、工艺及设备、主要影响因素、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油基岩屑热脱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指出了该工艺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油基岩屑热脱附过程分为水分与轻质油、重质油、重质烃等不同成分分离阶段;(2)一段式和两段式工艺及设备结构主要热源有微波、电磁、天然气或柴油;(3)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对残渣含油率、回收油回收率及组分的影响最大;(4)残渣可用于制砖、筑路材料、土壤回填材料等资源化利用。结论认为:(1)油基岩屑热脱附技术存在着能耗成本偏高、装置稳定运行能力低、设备针对性不足等问题;(2)今后需加强油基岩屑预处理、热脱附工艺参数优化、传热传质优化、残渣多途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50,自引:6,他引:44  
研究中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了解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是储集层精细描述和不同类型储集层剩余油挖潜的基础。按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滩坝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和基岩(包括变质岩、火山岩和岩浆岩)七大类储集层,研究了中国15个主要油区71个油田的原始地质储量、水驱标定采收率、水驱油效率和可动剩余油储量等油藏参数在各类储集层中的分布规律。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已探明和投入开发储量的92%赋存于陆源碎屑岩储集层中;各类陆源碎屑岩储集层中的原始地质储量分布情况是:河流相42.6%,三角洲相30%,扇三角洲相5.4%,滩坝相1.4%,湖底扇(浊积)相6.3%,冲积扇(冲积—河流)相6.4%,基岩8%。各类碎屑岩储集层中可动剩余油储量的分布情况是:河流相48.6%,三角洲相27.6%,扇三角洲相5.5%,滩坝相1.8%,湖底扇(浊积)相9.6%,冲积扇(冲积—河流)相6.9%。此外还分析对比了各类碎屑岩储集层的平均水驱标定采收率、平均水驱油效率。结果表明,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三大类储集层是中国今后储集层研究的重点及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图1表3参4(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7.
页岩气开发、油气田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含水油泥,其黏度大、比阻高、稳定性强,处理处置的瓶颈在于脱水效果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调质脱稳。为此,在分析高含水油泥的来源、物化性质、特点、对生产的影响及对环境的危害等基础上,介绍了高含水油泥的基本性质和调质脱稳技术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化学法调质脱稳的技术原理、研究实例,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泥脱水处理前应先进行调质脱稳处理以提高脱水效果;②影响高含水油泥脱稳的主要因素是多相乳化体系、油泥中有机物的性质和含量、无机质的主要成分、Cl-和pH值等;③实现高含水油泥的调质脱稳的原理是破坏其多相乳化体系,建议根据油泥的物质组成及性质、后续处理处置工艺与要求、处理剂的性质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方法 ;④选择的组合工艺既要实现高含水油泥的脱稳,又要尽可能回收矿物油且不增加油泥的质量,可采用不同化学法组合、化学法与物理法(超声、微波等)协同处理,或采用油泥调节器、油水分离器等高效分离设备强化调质脱稳,以提高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郭威  潘继平 《天然气工业》2019,39(4):111-117
目前"十三五"进程过半,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规划中期评估,及时发现趋势性、风险性问题,提出加强和改善意见建议,有助于增强国内油气资源的供给能力。为此,基于我国《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评估了上述规划实施以来的油气储量与产量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实施进展情况,探讨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增强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表明:①截至2018年底,我国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基本达到规划预期,相继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梁、环江等多个亿吨级油田,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和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等多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②石油产量连续3年下降,天然气产量稳步增加,呈现出"油降气增"的态势,油气可持续发展形势较为严峻。结论认为:①规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十三五"后期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油气储量、产量持续增长,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②深层、深水盆地油气将成为未来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域,是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战略接替区;③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比重将逐步增大,致密油气、页岩气、煤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增储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我国将进入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9.
降解塑料发展现状述评(I)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国内外光降解、生物降解、光-生物降解塑料的开发与生产现状,指出了目前降解塑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降解塑料今后的开发趋向及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由于存在技术、成本、评价方法、应用效果及缺乏统一认识等多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外降解塑料的开发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只是应用于某些特定的领域;降解地膜、垃圾袋、包装材料等一次性大宗产品的开发尚处于实验和推广应用阶段。随着降解塑料技术的不断开发、产品实用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家环保法规的逐渐完善,使用降解塑料将是今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较好途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0.
依据渝东南—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露头、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下裂缝系统的观察描述、特征参数和对应样品分析测试数据,深入分析并探讨了牛蹄塘组页岩裂缝的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及其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中发育不同类型的宏观裂缝和微裂缝,宏观裂缝以构造缝为主,主要为高角度的剪切缝、张剪性裂缝、压扭性裂缝及低角度滑脱缝;微裂缝主要为非构造成因的层间缝、粒间缝和粒内缝。岩心中宏观裂缝大部分被充填,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泥质及黄铁矿。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构造应力及构造部位、有机质含量、矿物成分及含量、岩性与岩石力学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构造因素是裂缝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脆性矿物与有机质含量对页岩岩石力学性质与裂缝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在良好保存条件下,裂缝的发育对牛蹄塘组页岩含气性与渗透性均具有贡献,而对渗透性的改善是其最主要的贡献。压扭与滑脱性裂缝缝面糜棱状矿物内部孔隙、裂缝发育,有效改善了页岩的孔渗能力。裂缝中方解石、石英等充填物内部发育开启的次级裂缝和溶蚀孔缝亦增加了充填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