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东濮凹陷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东濮凹陷石油地质条件,对深层重点勘探目标进行了评价与解剖。从构造演化、大型封闭高压舱的形成及成烃演化条件三方面探讨了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成藏规律,进而分析了砂体发布、构造条件、次生孔隙发育带对深层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东濮凹陷深层油气藏可划分为构造型、岩性型及两者相结合的混合型,其中的构造型主要分布在隆起带,岩性型分布于洼陷中。砂体的分布直接控制了油气藏的位置与规模;构造条件是油气的另一主要控制因素;次生孔隙发育带成为深层油气的有效储集空间。这对东濮凹陷及相似地区深层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西百色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圈闭成因分类法,将盆地油气藏类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三大类型及七种亚类型.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油藏主要围绕盆地主力生油凹陷呈环带分布,盆地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油气藏类型.盆地资源探明率仅16.8%,还有可观的油气勘探潜力.盆地可划分为六个聚油单元,按各个单元的剩余资源潜力的分析,东部坳陷中央断凹-南部斜坡和西部坳陷是盆地今后勘探主要接替区带.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濮凹陷,洼陷的勘探有利目标应在烃源岩,中央隆起的勘探有利目标应在盖层之下,因为在洼陷处无断层,地层连续,油气横向运移,如遇到有利圈闭即可聚集成藏;若有断层,则有可能向上运移至高部位,在圈、运、保三方面条件较好的地方聚集成藏,以主要接受前梨园洼陷(区内最大的生油洼陷)供油的白庙构造油气藏为例说明,生油岩是前梨园三3-4地层,油气在邻近生油洼陷的前8块中首先富集,然后顺断层向白庙构造高部造运移,正是这种运移成藏式作用,形成了白庙地区油气藏在构造高部位以中浅层富集为主,构造低部以中深层油气藏分布为主的油气藏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家海凸起是夹持于三大生油凹陷的一个形成较早继承性古隆起,在整个油气运移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的运移通道上,它控制着油气的平面运移效应。多年的勘探证实,白家海凸起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规模较小,而且主要位于白垩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面附近的中上侏罗统。因此,白家海凸起的勘探应以寻找构造圈闭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大民屯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民屯凹陷西部沙河街组已知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藏分布规律,认为该区沙四段发育有安福屯、平安堡等多个生油洼陷,其南北与荣胜堡洼陷、三台子洼陷相接,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3种。从生储盖组合特点、断层特征、圈闭形态与源储特征等方面研究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托克逊凹陷前期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伊拉湖构造带,根据邻近凹陷实际勘探经验及托克逊凹陷目前钻井资料,以现代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通过全面解剖伊拉湖构造带三叠系已知层系油藏,系统分析了托克逊凹陷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要素。研究表明,托克逊凹陷勘探前景广阔,存在多个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下一步应在区域扩展后期保存好的三叠系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同时,积极探索托克逊凹陷侏罗系水西沟群自生自储的致密砂岩气藏及三叠系小泉沟群、二叠系桃东沟群地层-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江陵凹陷北部已发现5个油田,但凹陷南斜坡是勘探薄弱地区。本文针对制约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因素,通过地震相研究、地震层速度分析和砂体预测,结合江汉油区油田勘探实践,总结了江陵凹陷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油气勘探潜力评价,提出了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柴窝堡构造是柴窝堡凹陷实现勘探突破的首选目标,近年在该构造主体部位钻探的达1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勘探意义。首先,进一步证实柴窝堡构造含油气性良好,有望发现较大规模的油气藏;第二,表明柴窝堡构造油气藏类型为构造背景下的由多个含油气单砂体叠置形成的岩性凝析油气藏,物性是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第三,展示了柴窝堡凹陷油气勘探潜力较大,西疙瘩构造带为有利勘探区带,阿克苏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最后启示我们,形成一套有效的油气层压裂改造技术,是实现柴窝堡凹陷油气勘探突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江汉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是油气资源的新领域。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和实验室分析数据,研究了潜江凹陷南部地区埋藏深度大于3000m的新沟嘴组、沙市组、白垩系和前白垩系潜山的沉积微相、储层岩性、物性特征及砂岩分布规律,提出对油气勘探新领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西部复杂叠合盆地中,油气藏形成后的调整改造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对塔中地区调整改造事件的分析,认为塔中地区经历了3~4期调整改造,分别为:奥陶纪、志留纪的破坏性改造、印支-燕山期的调整性改造、喜马拉雅期的建设性改造.在塔中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断层的局部活动和圈闭的局部迁移.调整改造对塔中地区油气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 导致了多种相态油气并存;(2) 导致了油气的再分配;(3) 导致了油气藏的现今分布格局.目前塔中地区发现的油气藏大部分是从下伏地层调整上来的次生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调整较弱的塔中10号带、塔中I号坡折带西部地区下伏奥陶系、寒武系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甘肃敦煌盆地五墩凹陷勘探程度极低,基底埋深大,中、下侏罗统较厚,是一个生油潜力较好、储层致密的自生自储式油藏类型,为中国一个油气勘探新区。全面分析了五墩凹陷侏罗系致密油储集层的成藏地质条件,并对其勘探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五墩凹陷中侏罗统中间沟组—下侏罗统大山口组湖相泥岩、砂砾岩碎屑储集层构成了对致密油形成非常有利的源储共生关系;中侏罗统中间沟组—下侏罗统大山口组总有机碳平均为3.26%,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碎屑岩储集层以原生孔隙为主,为超低孔—低孔、超低渗储集层;五墩凹陷发育构造、岩性、地层及构造-岩性等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受烃源岩与构造双重控制;中央洼陷带及其周边储集层发育的具有有利构造条件的圈闭是进一步进行致密油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陵凹陷复兴场地区地质结构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揭示出该区地质结构特征、储层物性变化与油气运移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油气聚集过程和分布规律,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利用MDI油气地质综合预测软件对圈闭的含油气信息进行了预测,指出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剖析了该区新生界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得到了本区新生代油气分布的几点规律: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和上干柴沟组(N1)作为本区的主力烃源岩是形成油气田的先决条件;深大断裂控制了油气藏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分布;构造发育史、圈闭和生烃条件的匹配是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构造运动、圈闭和生烃史匹配关系研究发现新近纪的构造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圈闭;新构造运动以来形成的浅层滑脱断层对原生油气藏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 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储层(裂缝)预测、盆地模拟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准噶尔盆地 南缘东段油气成藏条件,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上二叠统、中上 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三套烃源岩。最主要的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是油气资源分布的主要层位;主要储集层为 柴窝堡区块的上二叠统和米泉区块的中下三叠统及中下侏罗统,其物性较差,总体为较好含气储层,是主要的勘 探目的层。存在自源(侧向排烃)、它源(垂向排烃)两类油气成藏模式。柴窝堡区块北部和米泉区块仍然是有利 的油气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5.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储层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其沉积砂体的特征及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规律。本文通过对已发现的5个油田新沟嘴组下段油层的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总结出油层分布规律和油气储集特征,指出本区滚动扩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从录井的角度对凹陷内烃源岩、储集层、生储配置、油气显示分布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主要含油层段储集条件不佳、生储搭配不理想,限制了该区成藏规模;针对其特点,提出了对沔阳凹陷勘探的建议:勘探目的层仍应以新下段和白垩系为主;在凹陷东北面寻找受断层控制的圈闭或凹陷斜坡带上有利岩性圈闭部位开展钻探。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 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 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大面积连续分布,是未来全球油气供应的重要接替领域。提出了页岩层系油气的地质内涵,即烃源层系生成、滞留或就近聚集在生烃层系内部或紧邻生烃层系的致密储集层中,利用新技术可实现工业开采的连续分布油气资源,包括源储一体型和源储紧邻型两种资源类型。鄂尔多斯盆地是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的有利发育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源储接触面积大,页岩油气、致密油气主要在源内或近源大面积连续分布,具有“普遍含油气、储层致密、低压、低丰度”的典型地质特征,具有稳定平缓的构造面貌、较高成熟源岩广布式生排烃和大面积致密储层叠置分布的有利成藏地质背景,致密油气“甜点区(段)”主要受生烃中心和厚层砂岩分布共同控制,页岩油气“甜点区(段)”主要受富有机质页岩规模、热演化程度、天然裂缝等共同控制。随着页岩层系油气的深入勘探开发,以大面积连续分布为标志特征的页岩层系油气地质理论将深入发展,成为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下一次大飞跃。  相似文献   

20.
大断裂和古隆起是潜山带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潜山带—大断裂—深洼陷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潜山带展布方向以北东、北西向为主,基岩结构复杂、时代跨度大,内幕结构常为向斜,沉积盖层具有顶薄翼厚、剥蚀强度差异大的特征;潜山带具有形成潜山油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有利于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