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旸 《治淮》2007,(1):6-8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淮河治理放在全国水利建设的重要位置,治淮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淮河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理,潜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淮河治理的重要环节(一)水土流失造成水利工程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发生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已经给淮河水患治理和流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危害。从各地监测资料分析,每年全流域上游因泥沙淤积造成100 ̄150口山塘报废,山区河道每年河床抬高5 ̄10cm;近十年来,有200座小型水库变成了“沙库”。1982年、1991年与1956年相比,同一水…  相似文献   

2.
堤防滩地的水土流失,直接淤积河床,影响河道的行洪及航运安全.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搞好河道堤防滩地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可分为工程、植物以及预防人为水土流失三大措施,特别是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应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以有效防治河道堤防滩地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3.
《治淮》1992,(7)
为贯彻落实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决定,明确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县的工作任务,淮委于1992年4月28至29日在蚌埠召开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县工作会议。会议就如何搞好各试点县工作取得一致的意见: 一、加强领导。试点县立即成立强有力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领导班子,并且要保证不因政府换届、人员调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全国第五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更上新台阶,淮委在最近召开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中,对各地水保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各地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结合贯彻落实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决定,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齐心协力,把淮河流域水保工作搞好。具体要求如下:一、试点小流域一定要上新台阶。凡是列入试点小流域的,要按照“高、深、细”的要求完成试点任务,总结出可供推广的经验。二、试点县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灾后反思,阐述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库、河道淤积,是洪水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指出有效地预防洪水灾害,最根本的措施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治淮骨干工程效益评价及下一步治淮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武 《治淮》2008,(3):6-9
1991年我国江淮流域相继发生大洪水后,国务院先后召开四次治淮会议,对治淮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明确提出了“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淮主导方针,确定了以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防洪除涝建设任务,再次掀起了治淮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治淮工程建设的进程。河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治淮机遇,成立了治淮领导小组,提出坚持“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通过山区修建水库和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拦蓄洪水能力;通过河道整治和加强堤防建设以及蓄滞洪水工程建设,巩固和扩大洪水渲泄能力;通过湖洼及重要支流防洪排涝河道的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排涝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邯郸市水利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水土保持应作为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其对策是搞好源头治理,控制原生水土流失,加强预防监督。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依靠生物工程,防治水质污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邯郸市水利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水土保持应作为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其对策是搞好源头治理,控制原生水土流失;加强预防监督,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依靠生物工程,防治水质污染。  相似文献   

9.
实践表明,水土流失是引发洪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搞好水土保护,可以减少河道淤积,从而可以减轻洪灾损失。  相似文献   

10.
李向东 《治淮》2002,(10):25-27
为了解决淮河河道泄洪能力小、出路不足、河湖淤积、堤防防洪标准偏低等问题,近年来相继开工实施了淮河干流河道整治、淮北跨省骨干支流治理等工程项目。随着淮河流域内河道整治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清淤疏浚成为治淮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河道疏浚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河  相似文献   

11.
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幼 《中国水利》2000,(5):32-33
通过介绍淮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情况和分析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21世纪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方向,即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遵循适度发展的原则,优化布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搞好行业管理,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1991年安徽淮河流域那场罕见的洪灾,也许记忆犹新。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饱受洪涝之苦的淮河人,对治淮有着热切的企盼。洪涝灾害刚刚过去,党中央、国务院就及时地作出了加快治理淮河的战略部署,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安排了治淮骨干工程——怀洪新河复建工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淮河流域人民的深切关怀。淮河人民迅速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怀洪新河主要利用现有的河道、湖洼扩大浚深,河线自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涡河下游何巷起,沿符  相似文献   

13.
1992年,为探索大面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经验,国家在治淮项目中,将河南省鲁山、新县、安徽省金寨、霍山和山东省费县列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重点县。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各县广大干群用辛勤的汗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泥沙淤积在河道、水库,加剧下游洪水风险,是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针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了2030年以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战略目标,安排部署了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监督和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5.
肖幼 《治淮》2001,(6):3-4
一、10年来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我们认真落实“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坚持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加大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力度。 一是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依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0年来,流域各地普遍建立健全了  相似文献   

16.
1998年的特大洪水给洞庭湖区两岸造成了重大损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根治水患,势在必行。1998年洪水量大,由于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河道受阻;水库调蓄量与泄水能力降低;加上两岸过度围垦,江湖关系日趋恶化;防洪标准低,缺少控制性工程,是造成洪灾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对长江与洞庭湖的防洪形势、抗洪能力进行全面的重新评价,补充完善长江流域水利规划和防御特大洪水方案,搞好综合治理,加高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治涝与控制性工程建设,搞好河道整治,解决河道淤积问题,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山区比降大,地质岩性破碎,沟壑纵横,又都是暴雨中心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加之高密度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逢汛期山洪携带大量泥沙直泄而下,在水库和比降极小的平原河道沉积,破坏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引起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反思,认识到水  相似文献   

18.
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凌源市已有水平梯田面积6 235.56 hm2,但对整个凌源市来说,仍没有形成完整的立体防护体系,极大地影响其它水土保持设施效益的发挥。坡耕地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泥沙,导致河道、水库的淤积,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能有效阻缓坡面径流,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文章以三十家子项目为例,对整个方案内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根据“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和赵总理1984年视察淮河时提出的“近期治淮的重点是除害,兼顾兴利”的指示,“七五”时期的治淮建设以恢复、巩固、发挥现有治淮工程效益为主。特别是防洪方面,淮河流域主要河道的防洪标准还不高,由于阻水影响,泄洪能力又在逐年下降,恢复和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实为当务之急。淮河流域的清障问题,早在1972年国务院批转水电部进一步处理淮河河道阻水情况的报告中就严肃指出:“淮河河道阻水情况这样严重,是不能允许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治淮需要巨大的工程措施,但在水土保持上,生物措施的作用往往是工程措施所难以办到的。因此,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恢复和增加山丘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雨滴对地面的冲击,阻滞地面径流的激烈流动。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将陆续介绍水土保持性能好、经济价值高的植物,供各地植被养护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