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二元复合驱试验,为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重大开发试验项目,也是我国砾岩油藏复合驱首个工业化试验。油藏经过50多年的注水开发,采出程度高(38.9%),油水分布复杂,为确保试验成功,剩余油分布研究至关重要。综合应用岩心分析、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及特殊测井等方法对试验区剩余油进行了研究,为复合驱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克上组属断层控制的中孔中渗砾岩油藏,目前处于"双高"开发阶段,为缓解层内、层间矛盾,找出剩余油富集区域和成因,开展了精细剩余油研究工作。首先综合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采收率标定,宏观上确定剩余油整体规模,在此基础上分别借助水淹层解释、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手段进行精细剩余油研究,最后总结出剩余油类型和分布特点,为下一步综合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克拉玛依油田冲积扇岩石相特征及储层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冲积扇储层内部结构,为开发后期井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为例,通过对密闭取心井岩心及野外露头的观察,将研究区岩石相划分为砾岩相、砂岩相及泥岩相三大类若干亚类,对不同岩石相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室化验分析数据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结合不同岩石相物性及孔隙微观特征,将冲积扇岩石相按储层质量归为三大类,其中,粗砂—细砾岩相以剩余粒间孔为主,物性好,孔喉分选较好,含油性好,为研究区一类储层;中砾岩和中砂岩物性相对较差,孔隙喉道相对较小,含油性较差,为研究区二类储层;细粒沉积物性最差,孔隙喉道窄,含油性差,为非储层。依据不同类储层地质渗流差异,结合实际开发状况,发现不同类储层剩余油分布形式是不同的。一类储层物性好,注入水推进速度快,容易形成水窜,剩余油相对较少,一般分布在储层的上部;二类储层物性较差,水淹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该方法不仅对研究区储层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类似油田储层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高含水开发期的特点,提出了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通过对取心井参数优选,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地下流体的流动特征,为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油田后期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克拉玛依油田下克拉玛依组为目的层,采用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对冲积扇储层内部构型进行深入解剖。以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为原型模型,通过对水平井、密井网及小井距的解剖,系统总结了不同相带、不同旋回内部砂砾岩体及隔夹层的展布特征,分析了不同井距条件下单一砂体的控制程度,并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型。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发育典型的干旱冲积扇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窜流通道,并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从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入手,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现代沉积等资料建立了冲积扇储层构型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动、静态数据分析研究区窜流通道的类型和分布样式,冲积扇储层内部发育有别于其他碎屑岩储层的窜流通道类型,根据窜流通道的物性特征可分为大孔高渗通道和相对低渗通道2类。不同沉积相带内部发育不同成因的窜流通道:扇根内带为流沟系统,扇根外带为片流朵体骨架,扇中为高能水道。不同类型窜流通道的分布样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特征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流沟分布于单期槽流砾石体的上部,流沟之间相互交叉汇合形成"树状"组合,剩余油分布于槽流砾石体未被流沟切割的部位;片流朵体骨架在片流带内孔、渗性能最好,在三维空间内呈"发束状"发散,剩余油分布于单一片流朵体侧缘和上部;扇中高能水道为高孔、高渗的宽带状储集体,单一水道切割叠置频繁,剩余油富集在物性较差、规模较小的低能水道内;扇缘储层构型样式单一,径流水道规模小且多孤立分布,剩余油主要受控于开发井网与措施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在325块分析样品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的大铸体薄片分析、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研究水驱/聚驱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比较明显。水驱时含油饱和度在50%~100%所占频率下降快,优先被动用;②聚驱中后期,聚合物堵塞了部分水驱阶段形成的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活塞式的驱动导致含油饱和度在37.5%~50.0%被大量动用。聚驱后剩余油以孤立状分布为主,局部存在连片状;③不同孔隙结构模态在水驱/聚驱剩余油中差异较大。单模态、双模态岩心驱油效率较高,其中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为9.30%~18.38%。单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较高,而双模态和复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相当。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以双模态岩心最高,单模态次之。单模态和双模态岩心注入聚合物后,含水率下降可达20%。  相似文献   

8.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高含水开发期的特点,提出了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通过对取心井参数优选,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 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地下流体的流动特征,为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油田后期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冲积扇地层对比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对比工作是一切地质综合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河流相地层对比方法研究较多,但对冲积扇研究很少。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为例,通过对野外露头、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地层内部多级旋回性、底部超覆和填平补齐及沉积厚度等比例发育模式,并分析了形成这些发育模式的成因机制。在探讨地层发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志层对比、旋回对比和等比例对比原则。应用桥式和三角网对比方法,对全区地层进行三维闭合,建立了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对下一步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依据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对龙门山甘溪剖面上泥盆统土桥子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认为土桥子组以碳酸盐缓坡沉积为背景,该组沉积中期,随着海平面的短暂下降,碳酸盐缓坡发生短暂的台地化,其最直接的识别标志是生物礁前的角砾岩及塌积岩沉积的出现。 该剖面土桥子组碳酸盐缓坡包括浅水缓坡和深水缓坡 2 种亚相类型;碳酸盐台地包括台地边缘礁滩和前缘斜坡 2 种亚相类型。 土桥子组碳酸盐岩发育 2 个完整的沉积旋回,这 2 个旋回随着海平面的升降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 龙门山上泥盆统甘溪剖面土桥子组碳酸盐缓坡沉积以微晶灰岩-泥灰岩组成的韵律层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克拉玛依油田非均质砾岩油藏特征及其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七中、东区复模态结构砾岩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非均质砾岩油藏特征及其剩余油分布特点。利用剩余可采储量平面分布及产吸剖面分层动用状况特征,结合砾岩储层多类型孔隙群的非均质渗流系统,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富集类型及挖潜方向,阐明了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多类型孔隙群、断裂及构造控制,以及受注采不完善、层间干扰、水驱损失及井况损坏等影响。平面上,剩余油集中分布在井间未动用部位、断裂附近、构造高部位及曾经动用但水淹程度不高且有效厚度较大部位;纵向上,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在克下组S73-3、S74-1砂砾体发育较好的小层上。从而提出了该区下一步实施稳油控水的治理措施,为提高该区开发后期整体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下组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逆掩断裂带南白碱滩断裂下盘,属于一套山前陆相盆地边缘冲积扇沉积.冲积扇体其有独立的成藏体系,针对这一典型特征,充分运用砾岩组分和重矿物资料,落实八区克下组发育的三大冲积扇体,并在充分研究各沉积微相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扇体的平面展布.最后结合油田生产状况,研究了剩余油...  相似文献   

13.
以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优选出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有效地定量判别流动单元。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划分出4类流动单元,这4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较为密切,流动单元Ⅰ水淹严重,流动单元Ⅳ、Ⅴ区为低孔、低渗,原始含油性本身较差,而流动单元Ⅱ、Ⅲ是该区油藏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储层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层间干扰矛盾及层内差异等问题极为凸显。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研究。运用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测井相分析等,以单砂体刻画及其内部构型技术为支撑,细化了砂砾岩油藏不同类型沉积微相-岩相。结合不同类型单砂体宏观与微观非均质特征,总结出扇中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富集的3种类型:Ⅰ型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属中孔-中细喉型;Ⅱ型辫状水道细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细孔-细喉型;Ⅲ型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中细孔-中喉型。其中Ⅰ型与Ⅱ型储层剩余油基本分布在储层中上部物性较差、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的部位,而Ⅲ型砂砾岩相储层由于受岩性与物性差异影响,局部易形成高渗部位,剩余油多呈条带状分布在层内非均质变强、物性变差的部位。针对该类型油藏,以"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并解决储层非均质性"为切入点来分析剩余油分布,为砂砾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洪积扇相储层沉积厚度大、储集岩性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提出了以地质研究为主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层次流动单元研究方法。基于流动单元的定义及其地质内涵,根据FZI直方图和累积频率曲线作图法,对取心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以此作为流动单元定量判别的依据,同时辅以物性、岩性、孔隙结构等表征流动单元的定量指标建立流动单元定量识别模式,最后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井间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划分流动单元,精细表征了厚层砾岩储层的强非均质性特征,与油田开发动态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东部、北部被边水圈闭,西部、南部为岩性尖灭,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沉积主体主要为来自东北部无缘的末端扇沉积,含油砂体主体以末端扇的分流河道砂体和近水道漫溢砂体沉积为主。油藏内部构造复杂,含油区域多受断层封闭,但为一套油水系统。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油藏内部油、水分布变得异常复杂,控制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较多,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结合测井、沉积相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指出了油藏调整挖潜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