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偏移距规则化技术在叠前时间偏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叠前时间偏移生成的共成像点道集是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储层叠前预测的基础数据,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分辨率和振幅保真性。叠前时间偏移共成像点道集中振幅相对关系受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野外地震数据偏移距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研究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叠前偏移距规则化技术——基于偏移距分布密度的叠前振幅加权方法,其实质是根据每个偏移距的空间分布密度确定适当的振幅比例因子,对所有分组后的共偏移距数据做振幅加权处理,再进行叠前时间偏移。选取了某个正在进行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的勘探区域,采用上述方法消除了野外偏移距不规则分布造成的成像假象,得到了相对振幅特征保持良好、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的共成像点道集。  相似文献   

2.
受采集方式和环境的影响,海上三维拖缆地震资料采样不规则,覆盖次数不均匀,采用常规的面元均化处理技术容易导致振幅信息误差,最终影响偏移成像效果。提出了基于反漏频傅里叶变换的数据规则化技术处理流程,实现了地震数据规则化,该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南海QH油田地震数据中,有效地改善了数据品质,提高了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数据规则化是地震数据处理中重要的处理技术,它对改善面元属性、炮检距分组、提高叠加数据的信噪比和偏移成像质量都有特别的优势。针对两种地震数据规则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即面元均化技术和基于覆盖次数振幅加权处理技术。结果表明,面元均化技术能解决连片叠后时间偏移处理中因统一网格造成的空面元问题;基于覆盖次数振幅加权处理技术能解决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块与块之间覆盖次数悬殊造成的能量不均和偏移画弧问题。通过实例展示了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不同地质目标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解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云  高军  孙德胜  林吉祥 《石油物探》2006,45(3):217-229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地震勘探成像技术的发展,叠前时间偏移正逐步替代常规的NMO加DMO加叠后时间偏移成为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方法的主流。但对于不同的地质目标,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效果是否优于常规NMO加DMO加叠后时间偏移的成像效果呢?为此,从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方法、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基于某地区三维数据常规处理结果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针对不同地质目标进行了剖析与评价。认为: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垂向分辨率较常规处理明显降低,但对于空间波阻抗变化明显的河流和断层,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空间分辨率要高于常规处理;对于小于1/4波长的叠置薄储层,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垂向和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5.
叠前预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野外观测系统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积分法叠前偏移处理是不满足叠前偏移处理要求的,尤其在进行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时,由于不同区块的资料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问题,因此存在更多不适于叠前成像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GX断裂带叠前深度处理要求和叠前数据特点,对叠前地震数据规则化处理技术和叠前随机噪声衰减技术的使用技巧和参数选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使GX断裂带地区地震资料的断面形态更加清晰,潜山及其内幕成像清楚,解决了速度横向变化引起的叠后偏移归位不准确的问题,取得了理想的叠前深度偏移效果。  相似文献   

6.
泌阳凹陷陡坡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五块新老资料高精度地震资料研究分析,找出影响本地区成像的三个关键因素,采用子波匹配、叠前数据规则化等融合一致性处理技术解决了新老资料融合一致性的问题;采用叠前数据净化处理技术和高精度迭代静校正技术解决去噪和山前带静校正问题,提高了信噪比;针对陡坡帶地区横向速度变化大,研究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提高了山前带高陡构造成像精度和准确度,其中高精度速度场的准确求取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地震数据不规则和地下照明不均匀是阻碍地震保幅成像的两个关键因素。为此,利用已知的地下模型信息,采用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将原始数据映射到成像空间,在成像空间提取有效特征,再反偏移到数据空间,重建缺失数据。由于偏移算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震波的传播效应,因此成像空间比数据空间更加简单,更易于提取有效的信息特征。在最小二乘意义下利用迭代算法拟合观测数据从而提高了方法的精度,并分析了该方法对速度模型的依赖性。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复杂介质条件下的地震数据进行有效的规则化处理,并改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精细勘探的需求,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因其较高的执行效率、优异的成像效果得以广泛应用。桂中坳陷为典型的特大型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岩溶发育;复杂的近地表条件使得该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重点探讨了联合静校正技术,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叠前偏移成像的关键因素,通过叠前数据规则化技术、叠前偏移数据能量调整技术及高密度各向异性速度分析解决了复杂三维探区地震资料的叠前成像问题。  相似文献   

9.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焉耆盆地宝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焉耆盆地宝南地区构造复杂,以往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差、信噪比低,三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效果差,断裂和圈闭的成像精度不高,空间位置不准确,为此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研究。介绍了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分析了主要参数(去假频距离、偏移孔径、延拓步长等)对复杂构造成像效果的影响,给出了焉耆盆地宝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结果。对比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分析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较好地改善该区复杂构造的成像质量,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偏移/反偏移的地震数据映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宏观速度场的数据映射理论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叠前偏移/反偏移是最适宜于提高叠前成像质量的数据映射手段。面对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本文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作为数据映射工具,将常规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通过初始的偏移速度场进行叠前时间偏移映射到成像空间,然后在该空间内实施合理的相干加强处理之后再用同一个速度场将其反偏移回到叠前数据空间。数值计算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这一对算子具有良好的共轭性质,采用叠加速度作为偏移速度场也不会造成地震数据的畸变。文中提出两种处理流程A和B,两种流程均要做相干加强处理,均可得到可靠的速度分析和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11.
焉耆盆地种马场构造带三维地震资料受地震采集面元、地震采集方位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地震资料存在空道或缺道,偏移距不均衡。整个工区覆盖次数差异较大,叠前道集振幅不均衡,造成偏移划弧、偏移噪声大,不利于叠前偏移成像。应用GEOVATION公司的数据规则化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偏移距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在焉耆盆地马1井地区三维地震老资料重新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起伏地表条件下偏移到多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速度横向变化比较缓慢时,叠前时间偏移是很好的成像手段。它可以作为复杂构造成像的一个关键的中间环节,对于提高最终的速度分析质量和深度偏移成像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时间域成像基准面选择困难,一般地,时间域偏移都是在一个水平的数据观测面(或浮动基准面)上进行的,非水平的观测面不宜作为时间域的成像参考面。提出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即引进一个随炮点和检波点变化的坐标,每次成像都是直接在该平面内进行,最后叠加到成像空间里。为了对来自非水平地表的低信噪比数据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引入Gardner提出的偏移到多偏移距的方法,把非水平地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与偏移到多偏移距的方法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山地地震资料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问题。模型的初步检验证明,这种方法的确是可行的,且其计算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鲍熙杰 《断块油气田》2013,20(3):282-285
叠前AVA同时反演技术已在岩性预测和流体检测中广泛应用,其预测效果除了受反演方法本身影响外,最重要的是受到CRP道集数据质量的影响。地震勘探虽然已从构造勘探为主向构造勘探和岩性勘探并重转变,但目前地震成像仍以构造成像为主.很少为地震储层描述进行保持动力学特征的处理,尤其是对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需要的CRP道集数据。文中从叠前AVA同时反演应用效果出发,针对CRP道集,重点考虑叠前去噪、道集拉平及剩余能量补偿等3个方面,提出了叠前CRP道集优化处理方法及流程。从正演道集、AVO子波、信噪比、反演残差等方面分析道集优化处理效果,及其对叠前反演的影响,海-塔盆地TN地区叠前AVA同时反演实例证明,道集优化处理提高了CRP道集数据质量,反演精度得到提高.储层预测结果表明,质量较差的CRP道集数据将会在叠前反演中引入较大误差,从而影响反演的储层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关家堡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分析的精度和复杂构造的成像是地震资料处理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两者又相互依赖,复杂构造的成像建立在精确的速度分析基础之上。根据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实施叠前精细速度反演和叠前时间(或深度)偏移处理[1,2]。通过对大港油田关家堡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证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解决了关家堡地区构造、岩性变化复杂区域的偏移成像问题,降低了投资成本,为关家堡油田评价开发,提高钻井成功率,降低投资风险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5.
把垂直地震剖面(VSP)资料转换到偏移距—深度域,可以通过 VSP CDP叠加来实现,也可用偏移技术来达到。但是,由于 VSP 为共炮点道集,所含数据量较少,所以用常规偏移方法很难获得良好的偏移效果。本文把传统的 Kirchhoff 积分算法推广到变速的叠前 VSP 资料偏移。要把Kirchhoff 积分算法用于 VSP 资料,其关键在于确定 Kirchhoff 轨迹,这相当于确定以源点和接收点为焦点的一等时轨迹。此轨迹与常规地面地震资料所用的常速 Kirchhoff 积分偏移形成的椭圆轨迹不同。本文采用射线方程来确定这种变速 Kirchhoff 轨迹。这种偏移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和一般叠前偏移方法是一样的,主要包括成像时间的确定、近似的 Kirchhoff 积分记录波场外推和求和成像处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常规稀疏三维地震,由于线距大导致覆盖密度不足,理论分析和实际采集实例,当炮点距和道距基本满足空间采样定理时,应充分重视炮线距和检波线距方向的空间采样密度。减小炮线距和检波线距提高覆盖密度,可扩大三维空间带宽,达到提高叠前偏移成像精度的目的,同时叠前偏移道集以及成像数据体信噪比也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海底地震(OBS)采集包括海底拖缆(OBC)和海底节点(OBN)两种观测方式。采集时激发点位于海面而接收点置于海底,建立在同一基准面假设前提下的传统地震成像方法不再适应OBS数据。本文首先推导了OBS上、下行波不同深度反射点轨迹的计算公式,用图示法直观地展示了各自共接收点道集数据的覆盖范围;然后以镜像成像理论为指导,推导了下行波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旅行时计算公式,同时推导了相应的上行波旅行时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上、下行波成像时间校正和均方根速度的转换公式;最后描述了OBS叠前时间偏移加权函数的计算公式。二维模型和三维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用下行波代替上行波成像,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浅层成像效果,且成像结果的横向范围得到明显的扩展。  相似文献   

18.
高精度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资料在解决复杂构造成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盘河地区地表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地下成像困难等难题,采用先进的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对高精度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对新处理的资料与惠民大连片三维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处理的盘河高精度三维资料无论是在信噪比、分辨率、断面成像效果还是深层构造落实等方面都有了本质上的提高。研究成果对于高精度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资料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胜利油田马寨深层复杂构造地震成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层复杂构造地震勘探是当前具有挑战性的一项研究领域,胜利油田马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实例,由于马寨地区地震资料差,难以得到合理的地质构造解释,根据地质经验,本文建立了马寨速度模型,借助有限差分纵波波场模拟方法得到了叠前地震记录,并对其进行了偏移成像试验,数值试验结果证明,当前广泛使用的叠后时间偏移技术难以使马寨地区的地震资料正确成像,并且从理论上讨论了叠加过程对复杂地质构造成像的负面影响,同时,利用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分别对马寨速度模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了成像试验,为进一步寻求更合适的成像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