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三门峡水利枢纽溢流坝段导流底孔改建为永久泄流排沙底孔后,改变了底孔的结构受力条件,底孔应力在新的运行条件下能否满足强度要求,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底孔应力十分复杂,因此采取综合分析方法,包括应力试验、现场观测、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等,并根据应力结果提出了改建措施,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大坝施工导流底孔重新打开后的结构性态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三门峡大坝于1960年建成蓄水后,发现库区泥沙淤积严重,在最初一年半的时间里有93.2%的来沙淤积在库内。为了延长水库寿命,加大泄流排沙能力,发挥更大的综合利用效益,经国务院批准进行改建。改建设计中,考虑到原施工导流底孔高程低,位于黄河主流,有利于排沙,且重新打开底孔的投资较  相似文献   

3.
大朝山水电站泄洪消能及排沙建筑物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朝山水电站采用表孔和泄洪排沙底孔联合泄洪的泄洪消能方案。中小流量时,以泄洪排沙底孔、冲沙孔和机组泄流为主;中大流量时,则以表孔、泄洪排沙底孔、冲沙孔和机组联合泄流。表孔采用宽尾墩,台阶式坝面和戽式消力池消能工,泄洪排沙底孔和冲沙孔采用窄缝异型挑流消能。新型台阶式坝面对加快碾压混凝土坝的施工进度、节省工程量和提高工程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17,(7):19-22
通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出现的库区淤积等问题的研究,针对性地进行了改扩建设计,1965—1968年进行了第一次改建,增设2条泄洪排沙隧洞、改建4条压力钢管参与泄洪,枢纽315 m水位下泄流规模由原设计的3 486 m~3/s提高到6 102 m3/s,"蓄水拦沙"的运用原则调整为"滞洪排沙",减轻了潼关以上库区淤积,但枢纽泄流排沙能力仍然不足。之后进行第二次改建及泄流工程二期改建,陆续打开12条导流底孔,安装5台发电机组,枢纽315 m水位含机组泄量的下泄总流量达到10 096 m~3/s,水库基本达到年内冲淤平衡。后又完成了机组扩建、改造等工程,泄流排沙能力逐步提高,枢纽工程功能逐步完善,完成了由"滞洪排沙"向"蓄清排浑"的重要调整,枢纽全面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和供水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水电站排沙设施》专辑,重点是论述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电站必须设置排沙设施。设计时对如何合理地确定底孔的排沙泄流规模、底孔位置的选择和布置型式及水库运用方式等对电站安全运行的密切关系,必须认真地加以考虑,因为这些问题确定的合理与否,对泄流排沙,延缓坝前淤积速度,减少过机沙量、减轻泥沙对水轮机的磨损及工程的经济效益等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柏克德(Bechtel)公司为小浪底水库泄流排沙底孔提出了一个方案,建议把四条直径15米的施工导流隧洞改建为泄流排沙底孔,多余的能量通过多级孔板消能。为此,该公司在科罗拉多隆格蒙脱水力试验室进行了清水整体模型试验,在1000秒立方米流量时,上游孔板、中间孔板和下游孔板的阻力系数分别为1.25,1.14和1.87。审议该方案时,认为上述试验是在清水条件下进行的,对含沙浑水,特别是高浓度浑水条件下其阻力系数是否改变?孔板间距采用三倍隧洞直径是否合适?并建议做浑水的局部模  相似文献   

7.
三门峡大坝泄流排沙孔原为施工导流底孔,其体型不满足黄河高含沙水流的要求,泄水后其斜门槽、工作门槽导轨等部位发生严重破坏。为了查明破坏机理,提出合理的改建措施,于1989年对双层泄水孔进行了原型噪声观测。本文介绍了噪声测试水流空化的原理、方法及成果,对照水工模型试验及底孔破坏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改建方案进行了论证。此次原型噪声观测为水工建筑物水流空化情况测试和判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底孔改建为改善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积石峡水电站采用土石围堰一次拦断河床、大坝基坑全年施工、左岸隧洞过流的施工导流方式。主河床截流后枯水期导流洞单独泄流,汛期导流洞与泄洪排沙底孔联合泄流。该工程施工期的洪水流量选择充分利用了河段梯级上游龙头水库龙羊峡水电站的调洪控泄作用,导流洞下游段与中孔泄洪洞结合,且汛期利用泄洪排沙底孔参与导流,减小了导流建筑物规模,节约了工程投资,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三门峡水库储水后,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国务院1964年决定对该工程实行改建。为满足泄流排沙的需要,1970~1971年重新打开了大坝底部原已封堵的施工导流底孔。在此以后的10多年当中,底孔在高含沙量的高速水流冲刷下,底板、侧墙和闸门槽的金属埋件,遭受严重的磨损和汽蚀破坏;进口事故检修门槽的  相似文献   

10.
信息窗     
《中国水利》2006,(12):75-75
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流工程二期改建通过竣工验收 6月10~14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流工程二期改建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流工程二期改建于1984年10月开始试验性施工,1987年7月全面开工,主体工程2002年1月完工,部分尾工项目2003年6月完成。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8号底孔改建,打开9号、10号底孔并改建,增设“一门一机”和斜门专用启闭设施、2号隧洞出口加固处理、铁路专用线整修等项目,工程总投资6568万元。张仪伟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白鱼河流域是典型的秦巴山地变质岩水土流失区,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平均年侵蚀模数4500t/km2以上,森林覆盖率仅14.8%,水土流失制约着流域内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1982年该流域被列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后,制定了生态经济型防护体系治理规划、通过五年集中治理和五年巩固性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均侵蚀模数降至620t/k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人均纯收入增长近十倍,为同类型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提高环境容量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陈万阳 《人民长江》1997,28(10):10-12
三峡电站机组台数多,单机容量大,电站进水口前的泥沙淤积及防漂物问题复杂,结合三峡工程枢纽总体布置,经过多年的论证研究和模型试验,采用在电站进水口前缘设置排沙,排漂孔的方法,解决了防沙及防漂问题,对厂房的布置及结构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多年的现场观测资料和理论分析及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试验等研究表明 :三峡枢纽运用后 ,坝区河势朝平顺微弯单槽态势发展 ;合理布置和运用排沙洞 ,可确保电厂长期正常引水 ;合理布置隔流堤和堤头位置 ,可满足或基本满足通航水流条件 ;采用”动水冲沙”辅助机械挖泥措施 ,可解决上下游引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4.
白石水库大坝是在东北寒冷地区多泥沙河流上修建的一座RCD碾压混凝土坝.枢纽布置采用了符合多泥沙河流特点的底孔集中布置方案,实现了高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配合比,发展了RCD筑坝技术.溢流坝采用异型宽尾墩挑流消能,效果十分理想,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同时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两年主体工程施工中,本着“科学决策、超前运作”的精神,争取了被压缩的一年的工期,避免了技术复杂、投资昂贵的冬季施工.  相似文献   

15.
多年的现场观测资料和理论分析及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试验等研究表明:三峡枢纽运用后,坝区河势朝平顺微弯单槽态势发展;合理布置和运用排沙洞,可确保电厂长期正常引水;合理布置隔流堤和堤头位置,可满足或基本满足通航水流条件;采用"动水冲沙"辅助机械挖泥措施,可解决上下游引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多泥沙水库实行人为排沙时含沙量的短时急剧变化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以日本宇奈月水库和中国小浪底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2座水库排沙过程中含沙量与反映营养盐、耗氧污染物的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了含沙量与各水质指标相关性良好的结论,并揭示了水库排沙期间含沙量对部分水质指标影响的拐点效应,可供我国今后制定兼顾排沙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水调沙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阿海水电站工程枢纽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左岸溢流表孔、左岸泄洪冲沙底孔、右岸冲沙底孔、坝后主副厂房等组成,枢纽布置合理紧凑。碾压混凝土坝置于横向谷、砂岩与板岩互层状坝基岩体,横向谷互层基岩状对坝基防渗、坝肩边坡稳定有利。X型宽尾墩+跌坎+消力池的消能方式,能减小冲击和脉动,提高消能效率。  相似文献   

18.
公伯峡水电站泄洪建筑物布置采用了两岸分散、左岸相对集中的平面布置格局,立面上采用表、深孔相结合的分层孔口布置,设置了开敞式岸边溢洪道、深式压力泄洪洞以及采用开敞式进水口的水平旋流泄洪洞。泄洪建筑物布置格局合理、型式多样、运用灵活,妥善解决了泄洪建筑物泄洪、排沙、放空、检修、施工期放水等运用要求。同时水平旋流消能泄洪洞在国内的首次应用,丰富了泄洪建筑物的型式,为导流洞的永久利用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对金沟河引水枢纽设计方案进行了系列模型输沙试验,观察了泥沙在上游河段、泄洪闸、冲沙闸及进水闸前后的淤积情况及泄洪闸、冲沙闸的闸门运行方式。结果表明:金沟河引水枢纽总体布置基本合理,主要存在闸墩、上游冲沙槽及导流堤高程不够,进水闸和冲沙闸底板相对高差偏大,上游冲沙槽内淤积严重,下游冲沙槽边墙高度不够等问题。经过分析,对模型进行了相应修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满足了引水、防沙及泄洪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