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NOx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低NOx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将传统的低NOx燃烧技术与高温热式燃烧系统有地结合起来,具有热效率高、炉内温度分布均匀、NOx排放量低等特点。本文介绍了高温空气燃烧技术,重点分析了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中的低NOx排放的原理,并对两种采用烟气再循环和分级燃烧技术的NOx高温空气燃烧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燃烧领域的高新技术。具有不同于传统燃烧技术的新特点,燃料在1200℃高温空气和氧浓度约5%的炉内环境燃烧,达到高效低污染物排放的要求。本文简要介绍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该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特征.以目前冶金行业部分应用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企业的实际效果为依据,指出在我国应用该项技术具有巨大的节能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4.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21世纪节能环保新利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着重发展及推广应用的节能环保型燃烧技术——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原理、主要技术优势、关键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并对国内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两大基本类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同时指出,大力推进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应用及开发相关技术和产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徐烈山 《工业加热》2003,32(5):35-37
通过对比分析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几种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客观地评价其各自的优缺点,所得结论对大型企业合理利用该项技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姜健 《节能技术》2002,20(6):33-34,36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一项燃烧领域的高新技术。具有不同于传统燃烧技术的新特点。燃料在1200℃高温空气和氧浓度约5%的炉内环境中燃烧,达到高效低污染物排放的要求。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其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最新的低NOx高温空气燃烧器。  相似文献   

7.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在锻造加热炉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峰 《工业加热》2004,33(1):63-65
介绍高温加热技术在邢台机械轧辊(集团)有限公司锻造加热炉上的应用实践,该炉空气可预热到800℃,排烟系统温度低于150℃,氧化烧损率比其他炉子降低30%,降低了NOx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述了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原理,技术优势以及应用前景,着重介绍我国在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提高高温空气燃烧余热回收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温空气燃烧的排烟温度在200℃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余热回收率,对降低排烟温度到50℃的可能性作了分析及实验,理论计算表明,降低排烟温度后,余热回收率可以提高6%~10%,由于天然气的烟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利用其冷凝热为进一步提高余热回收效率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烟气中的污染物可被冷凝的水分吸收,减少污染物排放。计算天然气烟气燃烧产物露点后,建议在蓄热体低温部分采取防止低温腐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温低氧燃烧的发展及其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高温蓄热燃烧和低氧燃烧这两种燃烧方式的优缺点,解释了值得 优点产生的高湿低氧燃烧方式的基本原则,即高温蓄热燃烧能够充分回收余热,低氧燃烧方式可以控制NOx的排放量和噪声水平,并同时给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工业炉的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应用为背景,对一个新型轴向旋流式单烧嘴燃烧室内天然气的高温空气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同心式轴向旋流燃烧器(HCASbumer)中螺旋肋片的旋转角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其中湍流采用Reynolds应力模型,气相燃烧模拟采用β函数形式的PDF燃烧模型,采用离散坐标法模拟辐射换热过程,NOx模型为热力型与快速型。计算结果表明,对预热空气采用旋转射流时,能明显降低NOx生成量。对于HCAS型燃烧器,随着空气射流旋转角度的增大,燃烧室内的回流区域增大增强,降低了局部的氧体积分数分布,燃烧室中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都有所增加,且燃烬程度大幅度提高,而局部高温区缩小,只在靠近入口处出现。总的NOx排放量随着空气射流旋转角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因此,适当调整肋片的旋转角度可以降低NOx生成量。  相似文献   

12.
射流间距对高温空气燃烧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为应用背景,对多股射流燃烧器的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燃料与空气射流喷口间距对燃烧特性的影响.采用标准的k-ε双方程模型计算流场,采用β函数的PDF燃烧模型计算气体燃料的燃烧,采用离散坐标法模拟辐射换热过程.NOx模型为热力型NOx,炉膛尺寸为800mm×800mm×1400mm,燃料喷口为圆形,直径为10mm,位于中心.空气喷口设计为5个等面积的圆形置于燃气喷口周围.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射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炉膛后面存在回流区.烟气的回流一方面加强了燃料和空气的混合,使温度分布更为均匀,同时改变了炉膛空间内的燃料和氧的浓度分布,从而影响燃烧强度和NOx的局部生成.当燃料射流喷口与空气射流喷口的间距增大时,能有效地延缓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烟气回流将会增加燃烧室内气体的混合程度,降低燃烧室内局部氧浓度,有利于扩大低氧区域,扩大燃烧区域,并且使炉膛温度变得均匀,减少局部高温区,降低NOx的生成.I=2.5时的NOx排放浓度为45×10-6.  相似文献   

13.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和低NOx排放等多重优越性,是一种新型燃烧技术。为了深入研究高温空气燃烧机理和低氮氧化物排放特性,将湍流N—S方程与扩散燃烧模型和热力型NO生成模型相结合,研究了低氧浓度条件下,燃烧参数,如燃气供应量,过量空气系数,进口空气预热温度以及进口空气氧含量对燃烧的影响,为发展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工业炉的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应用为背景,对一个同心式轴向旋流高温空气燃烧器单烧嘴燃烧室内的高温空气燃烧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湍流输运方程采用RSM模型,气相燃烧模型采用函数的PDF燃烧模型,辐射换热过程采用离散坐标法模拟,NOx模型为热力型。以天然气为燃料,在预热空气温度为1 273 K,空气含氧量为8%。燃烧总过量空气系数为1.1的条件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讨论了旋流角度和燃烧器的螺旋伸展长度等参数对NOx排放、局部温度、氧浓度和CO浓度分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燃烧器能进一步降低NO排放,使燃烧更加完全。当螺旋肋片伸展因子R=2,燃料/空气速度比a=1.09,旋流角度θ=180°时,NO排放浓度最小,出口NO的摩尔分数为12.9×10-6,出口CO的摩尔分数为29×10-6。而当旋流角度θ=0°时(直射流),出口NO的摩尔分数为31.7×10-6,出口CO的摩尔分数为372×10-6。  相似文献   

15.
高温低氧空气燃烧(HTAC)技术在我国冶金炉窑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简述了我国冶金工业开发应用高温低氧燃烧(HTAC)技术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特点,阐明了该技术在冶金工业应用中进一步完善与提高的主要内容,对冶金工业炉窑实现高效、洁净燃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韶钢加热炉富氧燃烧试验和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改造实践为基础,介绍了这两个新技术的不同应用和效果.富氧燃烧可以降低能耗,提高产量,富氧3.69%时,产量提高15.6%.富氧2%~40%时,可节约燃耗16.4%~31.3%.采用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也可提高产量,降低燃料消耗,同时火焰弥散地充满炉膛,亮度均匀,钢坯加热均匀,氧化烧损少.  相似文献   

17.
煤粉炉是我国火力发电的最主要炉型,节约其助燃用油有重要意义。与目前节油技术多基于增强煤粉的点火热源不同。基于提高助燃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强化燃烧的思想,提出了富氧节油的思路,设计了富氧燃烧节油煤粉燃烧器。阐述该燃烧器的原理和结构特点,并对其节油效果进行了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燃烧器结构相结合,局部增强一次风粉气流氧气浓度可以显著增强着火稳燃性能,最后讨论了该新型燃烧器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开发应用、技术优势及其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和高温空气气化技术是当前世界节能与环保领域中的两大新技术,二者均采用高于燃料着火点温度的高温空气作氧化剂或气化剂。介绍了利用蓄热式高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专门的高温空气发生器产生高温空气的方法,前者主要用于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后者主要用于高温空气气化技术。概括了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和高温空气气化技术的应用状况,总结了其技术优势,并指出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和高温空气气化技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采用高温空气燃烧(HTAC)技术所设计的高效蓄热式燃烧系统,分析了该燃烧系统在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效果,指出了采用HTAC技术进一步优化蓄热式燃烧系统的设计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