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姜涛 《棉纺织技术》2004,32(3):52-53
介绍了进口钢领、钢丝圈的特点,并与国产钢领、钢丝圈进行了纺纱对比。生产实践表明,进口钢领、钢丝圈耐磨性好,寿命长,品种适纺性强,有利于减少纺纱断头、细纱毛羽和棉结,提高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2.
浅谈钢领选型对细纱毛羽、细纱产量及成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号碳素钢钢领为例,说明了不同材质、不同直径的钢领对细纱毛羽、细纱产量和成纱质量及钢领寿命的影响;分析了国产新型材质钢领与普通钢领纺纱性能与价格的关系;指出20号碳素钢钢领已不适应当前纺纱要求,合金钢、轴承钢钢领性价比及成纱质量好,纺纱成本低,综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超洁平面钢领的性能特点及纺纱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军昌 《棉纺织技术》2002,30(11):38-40
钢领是环锭纺设备的关键部件,其质量的优劣决定着纺纱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成纱毛羽,同时也决定着生产费用的高低.平面钢领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表面硬度和光洁度是其优劣的关键因素.表面硬度高而光洁度差的钢领,纺纱张力大而且不稳定,钢丝圈也易磨损;硬度低的钢领虽然表面光洁,但使用中易被钢丝圈磨成沟痕,经纱张力不稳定,成纱毛羽增加,钢领衰退期快,使用周期短,不利于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4.
探讨钢领在使用周期内的磨损及成纱毛羽的变化.在细纱机上同时使用进口钢领和国产钢领进行纺纱,并对3种钢领进行为期9个月的跟踪检测.利用光学图像法对钢领磨损及成纱的毛羽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国产钢领走熟期较长,稳定期时的成纱毛羽和进口钢领的成纱毛羽接近,较早进入衰退期,而进口铜领从9个月的磨损图像上看磨损较少,成纱毛羽稳定.指出:应正确认识和把握铜领的耐磨性能,合理确定钢领的使用周期.  相似文献   

5.
使用亚光钢领降低成纱毛羽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毛羽、单强、条干和纱疵等是影响成纱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特别是毛羽 ,其对后工序的影响极大。为此 ,乌斯特 97公报对毛羽指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生产的纱线与国际上优质纱线的主要差距之一也正是毛羽较多。因此 ,在改善单强、条干和纱疵的基础上 ,如何降低毛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钢领、钢丝圈作为加捻卷绕部件 ,对毛羽影响很大。因此 ,许多纺织器材生产厂家都对研制新型钢领、钢丝圈都投入了极大的力量。最近 ,无锡市求实纺织器件专件厂研制了一种新型钢领———亚光钢领 ,其纺纱质量有所提高 ,我们对此进行了以下试验。1 钢领…  相似文献   

6.
探讨钢领钢丝圈对纱线毛羽的影响.通过钢领铜丝圈的使用时间及使用周期、相互配套、钢丝圈型号、钢领直径及表面状态等方面对成纱毛羽的影响试验分析.指出:钢领钢丝圈的使用时间是影响成纱毛羽的首要因素,要根据运行进入衰退期后出现毛羽大幅度恶化的特点,确定合理的使用周期,以保持成纱毛羽的稳定:需根据纺纱品种及相关工艺条件选用适宜的钢领类型、直径以及与之相配套钢丝圈型号,以使成纱毛羽保持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钢领钢丝圈配置对毛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随着纺织产品的不断更新变化 ,特别是纯棉精梳产品的高档化发展 ,对精梳针织用纱的风格和毛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几年来纺纱厂和纺机器材厂都在不断努力 ,为改善纱线的毛羽问题作了深入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成纱毛羽的形成有许多因素 ,但主要形成于细纱工序 ,而增长于络筒工序。如何在细纱工序减少毛羽的产生 ,除了合理选配原棉 ,控制在制品短绒的增长 ,掌握好温湿度 ,优化纺纱工艺外 ,关键是合理选配和使用钢领、钢丝圈。钢领是选配钢丝圈的依据 ,而正确合理选配钢丝圈是用好钢领的重要方面。提高细纱锭速 ,降低细纱断头以及改善成纱毛羽都…  相似文献   

8.
纳米类金钢石涂膜钢领的性能和纺纱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纳米类金刚石涂膜钢领的性能--硬度高,耐磨性能好,摩擦系数小,导热性能好.进行的纺纱试验表明,利用纳米类金钢石涂膜钢领纺出的纱线条干CV值、千米纱疵、毛羽等质量接近瑞士BREK钢领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钢领、钢丝圈对细纱断头和毛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刘荣清 《纺织器材》2007,34(4):47-51
分析了钢领、钢丝圈对成纱毛羽和细纱断头的影响,指出了钢领、钢丝圈造成细纱毛羽的4点主要原因和造成细纱断头的7种主要因素.提出应按纺纱品种从钢丝圈截面形状、材质、圈型、质量诸方面,优选钢丝圈.  相似文献   

10.
赛络纺纱钢领、钢丝圈的选配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玉峰 《纺织器材》2010,37(6):27-29
为了提高赛络纺纱成纱质量,减少细纱断头,从钢领、钢丝圈的种类,卷绕过程中对纺纱的影响及其运动配合等诸多因素出发,论述了钢领、钢丝圈的选配原则,重点阐述了赛络纺纱钢丝圈运动形态的变化及钢领、钢丝圈的选配要求,通过纯棉、非棉纤维纺纱的选配实践,指出赛络纺纱线毛羽少,结构紧密,应根据纺纱纤维性能和纺纱特点,以纱线通道通畅降毛羽、运行平稳少断头、散热良好延长使用寿命为原则对钢领、钢丝圈进行选配。  相似文献   

11.
赛络纺包芯纱工艺试验与成纱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介绍了利用赛络纺纱技术纺制棉氨包芯纱的原理、装置与工艺以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将赛络纺棉氨包芯纱的成纱质量和成纱结构与环锭纺普通棉氨包芯纱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赛络纺棉氨包芯纱强伸性好、毛羽少、结构紧密、包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环锭细纱机加装旋流器后成纱毛羽的变化情况.针对环锭纺纱毛羽产生的原因,在靠近细纱前钳口处加装旋流器装置,利用旋转气流加强对成纱的控制.介绍了旋流器的结构,对加装旋流器前后环锭纺纱的毛羽、强力及条干CV情况进行了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旋流器能较大幅度地减少环锭纺成纱毛羽,成纱强力和条干有改善.认为旋流器与其他减少毛羽的纺纱技术相比结构简单,改造费用低,但在结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改进,以方便接头.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紧密纺普梳纱与传统环锭纺精梳纱成纱性能的差异,在相同配棉、相同开清和梳棉工艺、同一粗纱定量条件下,利用DTM129型细纱机纺制了CJ 14.5 tex精梳纱,并加装Suessen公司Elite紧密纺装置纺制了C 14.5 tex普梳纱.通过测试对比两品种的成纱性能,结果表明:C 14.5 tex紧密纺普梳纱成纱细节、粗节和棉结指标较CJ 14.5 tex传统环锭纱差一些,但强伸性能指标较好,毛羽较少.生产中可通过加大梳棉落棉率等措施改善紧密纺普梳纱粗细节.认为紧密纺采用普梳工艺流程,相对于传统环锭纺精梳流程生产效率提高,在满足成纱质量要求的情况下紧密纺采用普梳纺纱工艺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为了纺制赛络纺针织纱并提高成纱质量,针对FA502型细纱机的结构进行了改造,考虑到粗纱定量较轻,为增加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减少意外牵伸,选用两种不同细度的粘胶纤维混纺,同时,选择3.5 mm粗纱喂入间距、比同号数普通环锭纺纱偏大的捻系数、较轻的钢丝圈,使R 19.5 tex赛络纱比同号数的普通环锭纱具有条干好、粗细节和棉结少的特点,而且断裂强度大,单强CV值和重量CV值小,毛羽少.  相似文献   

15.
探讨使用气圈环改善环锭错位纺纱质量的方法.阐述了环锭错位纺纱及气圈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通过可移动气圈控制环进一步降低错位纺纱毛羽的思路,并设计安装了试验装置,在涤毛混纺品种上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生产Z捻的涤/毛70/30混纺纱时.左错位纺成纱质量明显优于右错位纺;加装可移动的气圈控制环后,左错位纺和右错位纺纱线3 mm及以上毛羽分别降低了19.5%和30.6%,而且强伸性能、条干及常发性纱疵也有较大改善.指出:通过加裳可移动的气圈环进一步控制错位纺纱毛羽的思路是可行的,能够较好地改善环锭错位纺纱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紧密纺集聚区牵伸倍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在自行改造的EJM128K-SM型细纱机上进行了纺纱试验.集聚区牵伸倍数采用1.03倍~1.10倍,测试了CJ 14.6 tex紧密纱的毛羽、强伸性能及条干均匀度指标.结果表明:集聚区牵伸倍数对成纱质量有影响,随着集聚区牵伸倍数增大,紧密纱毛羽增多;集聚区牵伸倍数过大或过小,紧密纱断裂强力、强力CV、断裂伸长率等强伸性能指标较差,成纱条干均匀度也会有轻微的恶化.综合分析,纺CJ 14.6 tex紧密纱,集聚区牵伸倍数以1.05倍为宜.  相似文献   

17.
研究涡流纺成纱性能.采用相同熟条纺制了CJ 20 tex涡流纺纱线、传统环锭纺纱线、紧密纺纱线和喷气纺纱线,通过分析对比了这4种纱的成纱结构、毛羽、耐磨性及强伸性能,认为涡流纱成纱强力虽低于紧密纺纱线和传统环锭纱,但强力不匀较好,毛羽大幅度降低,耐磨性能很好,抗起毛起球性能好.  相似文献   

18.
缆型纺技术在棉纺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缆型纺技术在棉纺上的应用,根据缆型纺的成纱原理,自制了缆型纺装置,设计了分束辊的直径、槽距、材质等参数,借助自制的缆型纺装置在棉纺细纱机上进行了纺纱试验,并测试了使用9种聚甲醛分束辊所纺纱线及普通环锭纱的毛羽、耐磨次数、强力、伸长、条干CV指标,结果表明缆型纺棉纱有着毛羽少、耐磨性能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细纱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对成纱毛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对成纱毛羽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环锭纺细纱机上安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的机构特点与作用,并测试和对比分析了安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固定气圈控制环及未安装气圈控制环对所纺纱线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移动气圈控制环能够减少纱线和纺纱器件之间的摩擦,降低纺纱张力,气圈形态稳定,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纱线中毛羽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spinning triangle and the quality parameters of ring spun yarns. For this purpose, controlled variations in the geometry of the spinning triangle were induced using two existing modifications in the ring spinning process and by varying the yarn twist level. 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spinning triangle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clear rubber roller combined with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as describ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The yarn quality parameters measured included yarn hairiness, strength, elongation and evenness. Yarn hairiness showed more noticeable sensitivity towards the physical shape of the spinning triangle than yarn tenacity, while yarn evenness and elongatio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changes in spinning triangle geome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