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钛合金、铜箔和硬质合金扩散焊接接头试样进行手工磨平、机械磨光及化学抛光,再以不同的侵蚀剂分别擦拭试样的表面.结果发现,先用氯化高铁盐酸水溶液侵蚀铜,再用氢氟酸硝酸水溶液侵蚀钛合金,最后用新配制的铁氰化钾和氢氧化钾水溶液侵蚀硬质合金后,能清晰显示焊接接头显微组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Ag-Cu钎料真空钎焊FeCrMo/MnCu阻尼合金,并对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钎焊试样的阻尼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g-Cu钎料可以实现两种阻尼合金的连接,并且钎焊试样经过435℃保温4 h的调幅热处理后,能够复合两种阻尼合金的阻尼特性,随着应变的增加,钎焊试样的阻尼性能稳定提高。钎缝组织主要为Mn-Ni-Cu-Fe-Ag固溶体以及富Ag相组成,钎料与母材之间能产生良好的冶金结合,钎焊接头组织致密;钎焊接头的断裂模式为以韧性断裂为主的混合型断裂,钎焊接头室温剪切强度为209.7 MPa,经过调幅热处理后,钎焊接头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钎焊接头室温剪切强度达到246.4 MPa。  相似文献   

3.
20091181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的角焊缝外形尺寸检测/伏喜斌…//焊接学报.-2008,29(8):47~50针对目前角焊缝外形尺寸手工检测的缺点,采用了一种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的角焊缝外形尺寸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基于三角形测量原理的激光传感器,采集反映焊缝几何形状特征的激光条纹图像,利用中值滤波、二值化、中心线提取以及特征识别等算法,从而获得了角焊缝的外形尺寸信息。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手工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检测准确度高、可靠性好、耗时短、检测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等特点,并且消除了人为主观判断的影响。此外,检测的数据可长久保存在计算机中,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图10表2参620091182异种材料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燕样样…//金属热处理.-2008,33(5):94~96对钛合金、铜箔和硬质合金扩散焊接头试样进行手工磨平、机械磨光及化学抛光,再以不同的侵蚀剂分别擦拭试样的表面。结果发现,先用氯化高铁盐酸水溶液侵蚀铜,再用氢氟酸硝酸水溶液侵蚀钛合金,最后用新配制的铁氰化钾和氢氧化钾水溶液侵蚀硬质合金后,能清晰显示焊接接头显微组织,效果较好。图3参320091183基于局部曲面重构的焊缝X射线图像缺陷分割技术/侯润...  相似文献   

4.
如何获得钎焊接头三明治微结构的蠕变力学性能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 文中基于Wen-Tu蠕变延性耗竭模型开发了钎焊接头蠕变损伤子程序,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与SOFC密封接头相类似的钎焊接头小冲杆模型;采用试验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以304不锈钢为母材的SOFC钎焊接头蠕变损伤特性,得到了不同载荷下钎焊接头试样中心蠕变挠度变化率和蠕变应变变化率之间关系,阐明了钎焊接头在小冲杆蠕变试验条件下的蠕变损伤及裂纹扩展规律. 结果表明,适当的增加钎料的厚度有利于提高钎焊接头的抗蠕变变形能力,延长高温蠕变断裂寿命,且钎焊接头在多轴应力作用下主要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 初始裂纹最早在母材下表面萌生,距试样中心0.85 mm处,随后向上扩展至钎料层下表面,然后在钎料层上表面出现裂纹逐渐向母材上表面与钎料层下表面扩展,直至断裂.  相似文献   

5.
20091181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的角焊缝外形尺寸检测/伏喜斌…//焊接学报.-2008,29(8):47~50针对目前角焊缝外形尺寸手工检测的缺点,采用了一种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的角焊缝外形尺寸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基于三角形测量原理的激光传感器,采集反映焊缝几何形状特征的激光条纹图像,利用中值滤波、二值化、中心线提取以及特征识别等算法,从而获得了角焊缝的外形尺寸信息。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手工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检测准确度高、可靠性好、耗时短、检测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等特点,并且消除了人为主观判断的影响。此外,检测的数据可长久保存在计算机中,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图10表2参620091182异种材料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燕样样…//金属热处理.-2008,33(5):94~96对钛合金、铜箔和硬质合金扩散焊接头试样进行手工磨平、机械磨光及化学抛光,再以不同的侵蚀剂分别擦拭试样的表面。结果发现,先用氯化高铁盐酸水溶液侵蚀铜,再用氢氟酸硝酸水溶液侵蚀钛合金,最后用新配制的铁氰化钾和氢氧化钾水溶液侵蚀硬质合金后,能清晰显示焊接接头显微组织,效果较好。图3参320091183基于局部曲面重构的焊缝X射线图像缺陷分割技术/侯润...  相似文献   

6.
纳米Ag颗粒增强复合钎料蠕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纳米Ag颗粒增强的Sn-Cu基复合钎料.研究不同温度载荷下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的蠕变断裂寿命,并与Sn-0.7Cu基体钎料钎焊接头进行对比.此外,确定纳米Ag颗粒增强的Sn-Cu基复合钎料钎焊接头在不同温度和应力水平下的应力指数和蠕变激活能,建立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的稳态蠕变本构方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温度和应力下,与Sn-0.7Cu钎料钎焊接头相比,纳米Ag颗粒增强的Sn-Cu基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的蠕变断裂寿命均有所提高,且具有更高的蠕变激活能,说明复合钎料钎焊接头具有更优的抗蠕变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TiZrCuNi钎料对Al0.5CoCrFeNi高熵合金进行钎焊连接后对其进行退火处理,研究了800 ℃下不同退火时间对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分析了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及相组成,利用万能试验机测定了热处理前后试样的剪切性能。结果表明,钎焊接头的典型微观组织分为焊缝区、熔合区和热影响区3部分,焊缝区的组织主要为高熵合金相和BCC结构的FeCr基固溶体;随着退火保温时间的延长,钎焊接头焊缝区灰色相中逐步析出细小的黑色相,对接头起到了一定的弥散强化作用,微观组织更为均匀细小,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由未经退火处理的554.8 MPa增加到退火12 h后的581.1 MPa。  相似文献   

8.
杨帆  杨国良  董博文 《电焊机》2021,51(6):13-17,26
从铜磷钎料的热塑性、铜磷钎料及钎焊接头的合金化、铜磷钎料钎焊接头的耐腐蚀性三个方面对国内外铜磷钎料性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铜磷钎料的热塑性、合金元素对铜磷钎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铜磷钎料对钎焊接头母材溶解及润湿铺展,以及不同服役条件下的铜磷钎料钎焊接头耐腐蚀性.随着铜及铜合金零部件向集成化、功能化、微型化方向发...  相似文献   

9.
《电焊机》2015,(12)
对比研究了两种缓冲层添加方式对钢/银基钎料钎焊接头组织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复合钎料,缓冲层与钎料界面结合较好,界面洁净;预置缓冲层试样缓冲层Cu与钎料结合稍差。复合钎料钎焊接头抗剪强度高于预置缓冲层钎焊接头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10.
范玉婷  任玲 《焊接技术》2022,(8):21-24+177-178
异种金属复合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材料的优越性能而在工业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其焊接方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中探究了不同钎焊层厚度对异种钢42CrMo与Q345钎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选用无氧铜TU1为钎料进行炉中钎焊,设计出钎焊层厚度分别为0.15,0.25,0.35,0.50,0.75,1.10,1.50 mm的钎焊接头,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拉伸试验结果表明:钎缝厚度为0.75,1.10,1.50 mm的试样均在钎缝处断裂;钎缝厚度≤0.50 mm的试样均在Q345钢侧断裂,说明此时钎焊接头抗拉强度已超Q345钢的抗拉强度,并且随着钎缝厚度的增加,钎焊接头的抗拉强度在降低;拉伸断口显示,断口表面分布着大量韧窝,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这些结论对42CrMo与Q345异种钢焊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压铸镁合金AZ91HP晶界腐蚀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运锋  熊守美 《铸造》2003,52(10):737-739
通过试验研究了压铸镁合金AZ91HP的几种晶粒边界腐蚀方法,包括固溶处理后腐蚀、氧化铵饱和溶液腐蚀和电解抛光腐蚀,并对各种腐蚀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平均晶被尺寸明显增大,且随固溶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采用氯化铵饱和溶液腐蚀,由于腐蚀晶界过深,作为腐蚀晶界的方法并不可靠;电解抛光方法由于腐蚀晶界清晰。并且不影响晶粒的形状、尺寸和分布,因此是最方便、可靠的腐蚀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正道 《热处理》2022,(1):40-45,49
为提高大学生制备金相试样的水平,我国常举办大学生金相试样制备大赛.分析了某次大学生金相试样制备大赛用的纯铁、20钢、45钢和球墨铸铁的金相试样出现的诸如抛光划痕、明暗晶、双晶界、发黄和石墨球脱落等缺陷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A technique for electropolishing chromium and chromium-based alloys has been devised. The polishing baths contain orthophosphoric acid, sulphuric acid and water, or orthophosphoric acid alone. Conditions are given for obtaining rapid smoothing, polishing and electroetching of the surface for metallographic examination. The probable mechanisms of electropolishing, and of anodic passivity on chromium in the polishing bat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周杨  杨娥  张军  董浩  李波 《物理测试》2022,40(5):32
主要介绍了全自动磨抛机制备钢铁金相试样的方法。结合制备的金相试样实际效果,说明全自动磨抛机使用过程中的金相试样磨削、超声清洗、抛光、冲洗干燥等步骤以及如何调整设备运行的参数,以实现全程自动化制备高质量的金相试样。结果表明,全自动磨抛机采用合适的运行步骤及参数后,能稳定自动化制备出高质量的金相试样,避免了手工等金相制样造成的假象,提高了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内外金相试样抛光机的研究情况,以及各种类型抛光机的性能与特点。就我国抛光机的性能和冷却装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各种制样设备代表着金相试样制备的先进技术,通过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及互补,增加柔性抛光功能,改进冷却方式等来改造传统的金相试样抛光设备。  相似文献   

16.
《Metallography》1983,16(1):59-67
A new etchan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metallographic study of diffusion-induced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in the CuZn system. The new etchant can better reveal grain boundries, has an excellent sensitivity to small variations in zinc content, and provides proper attack polishing. The new etchant is composed of 10 ml distilled water, 5 ml ammonia water, 1 ml lactic acid, and 2 ml hydrogen peroxide.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镍合金丝加工过程中表面氧化皮除去速度慢,造成加工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采用腐蚀失重法及表面光洁度检测法研究了镍合金的电化学快速抛光工艺,分析了抛光液各组分及工艺参数对镍合金丝抛光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镍合金丝快速抛光溶液以磷酸为主,加速剂A为有机醇,降低溶液的黏度和提高抛光液的渗透能力,加速剂B为酸性催化剂,加速H2的析出,减少阴极极化,并提高液体的搅拌功能,减少抛光介质的扩散阻力。当磷酸体积分数为85%,添加剂A体积分数为9%,添加剂B质量浓度为60g/L,抛光电流密度为20A/dm2,抛光时间达到30s可使镍合金丝表面的氧化皮完全除去,延长抛光时间到60s可使镍合金丝表面达到一级抛光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金刚石喷雾研磨剂在以金丝绒、丝绸、帆布等为介质抛光金相试样时效果很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以纸为介质抛光硬质合金时却因纸的消耗过大而无法使用。本文通过实验找到了纸消耗大的原因,并经过调整配方解决了这一问题,使金刚石喷雾研磨剂成功地替代了进口产品,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19.
金刚石膜机械和机械-化学抛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生成的金刚石膜具有天然金刚石的基本性质,在机械、电子、光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CVD金刚石多晶膜表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度较大,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因此,金刚石膜的抛光成为必不可少的工艺步骤。但是,金刚石膜的硬度非常高,且厚度薄,整体强度低,易破裂或剥落,抛光难度很大。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金刚石膜抛光的理论和方法。本文详细论述了几种典型的机械、化学、机械-化学抛光方法的机理、工艺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composite material behavior during metallographic preparation of coating cross-sections are generally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study of the effect of extended fine polishing on apparent porosity shows that adequate polishing times, using a fine abrasive (3 μm) and low force, are required to remove prior deformation in the section surface and to reveal the true porosity of the underlying composite material. Insufficient polishing times can result in considerable underestimation of porosity. A model is described which proposes that the deformation induced in the material during grinding and polishing, even at low applied force, results in smearing of material into voids that exist in the plane of the s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